一种不开盖实现核酸扩增和检测的采样管及应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915515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7: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不开盖实现核酸扩增和检测的采样管及应用方法。采样管,包括管体、管盖;管体的外壁上侧从上到下设有第一突环和第二突环;管盖的内壁下方从上到下设有第一凹环和第二凹环;第二突环和第一凹环、第二凹环相适配,用于密封管体、管盖;第一突环和第一凹环相适配,用于密封管体、管盖;管盖内部从上到下分别设有废液池、分隔储液结构、插针结构;插针结构用于刺破分隔储液结构;废液池和管体之间设有排液通道,倒置时,液体从管体排到废液池,正置时,液体留存在废液池。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在不开盖情况下,通过分步下压管盖实现管盖中的反应试剂分步释放到反应体系中,实现不开盖核酸扩增和检测,避免样品间气溶胶污染和检测人员污染风险。染风险。染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不开盖实现核酸扩增和检测的采样管及应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核酸检测
,具体而言,特别涉及一种不开盖实现核酸扩增和检测的采样管及应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生物鉴定技术也得到飞速发展。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核酸检测是病毒和细菌检测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0003]针对病毒和细菌核酸的PCR检测通常需要在专业的PCR实验室中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检测人员进行检测实验,专业的PCR实验室根据PCR反应的实验步骤设置了具有压力差的不同房间来分别进行试剂准备、样品预处理和扩增分析。基于PCR实验室的专业设计和对人员的防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检测人员的感染风险和样品间交叉污染的风险。但由于仍然需要在采样后反复打开采样管和试剂管进行样品和/或试剂的转移,人员感染和样品交叉污染的风险并不能完全避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开盖实现核酸扩增和检测的采样管及应用方法。
[0005]一种不开盖实现核酸扩增和检测的采样管,包括管体、管盖; 所述的管体的外壁上侧从上到下设有第一突环和第二突环;所述的管盖的内壁下方从上到下设有第一凹环和第二凹环;第二突环和第一凹环、第二凹环相适配,用于密封管体、管盖;第一突环和第一凹环相适配,用于密封管体、管盖;所述管盖内部从上到下分别设有废液池、分隔储液结构、插针结构;插针结构用于刺破分隔储液结构;废液池和管体之间设有排液通道,倒置时,液体从管体排到废液池,正置时,液体留存在废液池。
[0006]所述的分隔储液结构设有内分隔环和外分隔环,分为内外两区,分隔储液结构的底部设有密封膜;所述插针结构包括圆片形底座和插针,插针固定在圆片形底座上,当管盖接近管体时,圆片形底座以管体的管口为支撑,插针用于刺破密封膜。
[0007]所述的内外两区对应的插针长度不同,用于分步释放分隔储液结构内的液体。
[0008]所述采样管管体结构上大下小,底部呈圆锥形,可插入常规PCR仪反应孔,开口端直径为1cm。
[0009]所述管盖上的排液通道的开口一端位与储液装置下方,另一端位于所述管盖近帽顶内壁处,以防止反应液进入废液室后反流。
[0010]所述第一突环和所述第二突环的凸起部分横截面为半圆形,所述第一凹环和所述第二凹环的凹陷部分横截面为半圆形,四者具有相同的半径;所述第一突环和所述第二突环的圆心间距与所述第一凹环和所述第二凹环的圆心间距相同。
[0011]所述分隔环和所述外环呈同心圆分布,所述外环的外侧面与顶面均与所述管盖的内壁和顶面相连。
[0012]所述插针结构的4根长空心插针和1根短空心插针在所述圆片形底座上呈梅花形分布,其中所述1根短空心插针位于圆心;所述圆片形底座对应插针的位置设有圆孔,以便于插针穿过所述密封膜后反应试剂流出;所述4根长空心插针和所述短空心插针的长度差值与所述第一突环和所述第二突环的圆心间距一致。
[0013]所述插针装置的所述圆片形底座边缘向内凹陷,截面呈半圆形,与所述密封胶圈啮合。
[0014]一种根据所述的采样管的应用方法,所述采样管管体内部装有反应试剂A;所述储液装置的所述分隔环和所述外环之间装有反应试剂B,所述分隔环内部装有反应试剂C;步骤如下:当样品被加入采样管后,盖上管盖,在反应后,通过在管体底部外部磁力将反应试剂A中的磁珠吸附在管体底部,将采样管整体顺时针旋转180
°
,使废液通过排液通道完全进入废液池,再将采样管顺时针旋转180
°
,向下按压管盖至第一突环与第二凹环完全啮合,插针装置中的长插针穿刺密封膜,将反应试剂B释放入管体中,撤销管体底部的外部磁铁;在反应后,将管体逆时针旋转90
°
,并在左侧管壁施加外部磁力吸附磁珠;保持左侧管壁持续施加外部磁力并将管体顺时针旋转90
°
,向下按压管盖至第一突环与第一凹环、第二突环与第二凹环完全啮合,插针装置中的短插针穿刺密封膜,将反应试剂C释放入管体中进行反应。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添加样本后,可以在不开盖的情况下,分步加入反应所需的试剂,完成整个核酸检测过程。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不开盖实现核酸扩增和检测的采样管的初始状态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不开盖实现核酸扩增和检测的采样管的加入反应试剂B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不开盖实现核酸扩增和检测的采样管的加入反应试剂C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不开盖实现核酸扩增和检测的采样管的穿刺装置俯视结构示意图及底座与密封胶圈啮合部位局部放大图。
[0020]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不开盖实现核酸扩增和检测的采样管的管盖中分隔储液装置仰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不开盖实现核酸扩增和检测的采样管的管盖在废液室剖面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管体10、第一突环11、第二突环12、管盖20、第一凹环21、第二凹环22、中隔23、棱柱24、分隔储液结构30、分隔环31、外环32、密封膜33、插针结构40、圆片形底座41、长空心插针42、短空心插针43、密封胶圈44。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结合相关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加全面的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4]如图1至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不开盖实现核酸扩增和检测的采样管,包括采样管管体10,所述采样管管体的顶端外部设有管盖20,所述管盖20内部设有分隔储液装置30,所述分隔储液装置30下方为插针装置40。
[0025]所述采样管管体10近开口端的外表面设有第一突环11和第二突环12。
[0026]所述管盖20内壁下方设有第一凹环21和第二凹环22,右侧外壁有一条凸起的棱柱24,所述棱柱24内为排液通道,顶部内壁与中隔23之间的空间为废液室。
[0027]所述分隔储液装置30包括与所述管盖20内部所述中隔23相连的分隔环31和外环32,以及下端供所述插针装置40穿刺的密封膜33。
[0028]所述插针装置40包括圆片形底座41、4根长空心插针42、1根短空心插针43和密封胶圈44。
[0029]进一步的,所述采样管管体10结构上大下小,底部呈圆锥形,可插入常规PCR仪反应孔中,近开口端直径为1cm。
[0030]进一步的,所述管盖20上的排液通道的开口一端位于储液装置30下方,另一端位于所述管盖20近帽顶内壁处,以防止反应试剂进入废液室后反流。
[003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当管盖20盖紧后,对采样管进行顺时针旋转180
°
至倒置状态,使得处理完样品的反应试剂A通过排液通道进入废液室。此后继续顺时针旋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不开盖实现核酸扩增和检测的采样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10)、管盖(20);所述的管体(10)的外壁上侧从上到下设有第一突环(11)和第二突环(12);所述的管盖的内壁下方从上到下设有第一凹环(21)和第二凹环(22);第二突环(12)和第一凹环(21)、第二凹环(22)相适配,用于密封管体(10)、管盖(20);第一突环(11)和第一凹环(21)相适配,用于密封管体(10)、管盖(20);所述管盖(20)内部从上到下分别设有废液池、分隔储液结构(30)、插针结构(40);插针结构(40)用于刺破分隔储液结构(30);废液池和管体(10)之间设有排液通道,倒置时,液体从管体(10)排到废液池,正置时,液体留存在废液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隔储液结构(30)设有内分隔环和外分隔环,分为内外两区,分隔储液结构(30)的底部设有密封膜(33);所述插针结构(40)包括圆片形底座(41)和插针,插针固定在圆片形底座(41)上,当管盖(20)接近管体(10)时,圆片形底座(41)以管体(10)的管口为支撑,插针用于刺破密封膜(3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采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外两区对应的插针长度不同,用于分步释放分隔储液结构(30)内的液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样管管体(10)结构上大下小,底部呈圆锥形,可插入常规PCR仪反应孔,开口端直径为1c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盖(20)上的排液通道的开口一端位与储液装置(30)下方,另一端位于所述管盖(20)近帽顶内壁处,以防止反应液进入废液室后反流。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环(11)和所述第二突环(12)的凸起部分横截面为半圆形,所述第一凹环(21)和所述第二凹环(22)的凹陷部分横截面为半圆形,四者具有相同的半径;所述第一突环(11)和所述第二突环(12)的圆心间距与所述第一凹环(21)和所述第二凹环(22)的圆心间距相同。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采样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力王焕英武雅文高雯雯刘洋刘慧君杨斌王庭璋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天科高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