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路器、安全电路以及二次电池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0956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6:57
断路器(1)具备:第一端子片(2),其形成有固定触点(21);可动片(4),其具有可动触点(41),将可动触点(41)按压于固定触点(21)而使其接触;热响应元件(5),其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形,从而使可动片(4)动作,以使可动触点(41)从固定触点(21)分离;以及第二端子片(3),其与可动片(4)电连接。可动触点(41)包括配置于可动片(4)的长边方向的第一端部(40a)的第一可动触点(41a)和配置于可动片(4)的长边方向的第二端部(40b)的第二可动触点(41b)。固定触点(21)包括配置于第一可动触点(41a)能够接触的位置的第一固定触点(21a)和配置于第二可动触点(41b)能够接触的位置的第二固定触点(21b)。点(41b)能够接触的位置的第二固定触点(21b)。点(41b)能够接触的位置的第二固定触点(21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断路器、安全电路以及二次电池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电气设备的安全电路的断路器等。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公开了各具备一对固定触点及可动触点的断路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

33170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4]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断路器中,一对触点串联连接。因此,难以降低端子间的电阻。
[0005]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端子间的电阻的断路器。(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是一种断路器,具备:第一端子片,其形成有固定触点;可动片,其具有可动触点,且通过将所述可动触点按压到所述固定触点而使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热响应元件,其通过随温度变化而变形,从而使所述可动片以所述可动触点从所述固定触点分离的方式动作;以及第二端子片,其与所述可动片电连接,所述可动触点包括:第一可动触点,其配置于所述可动片的长边方向的第一端部;以及第二可动触点,其配置于所述可动片的所述长边方向的第二端部,所述固定触点包括:第一固定触点,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可动触点能够接触的位置;以及第二固定触点,其配置于所述第二可动触点能够接触的位置。
[0007]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所述断路器中,优选地,所述可动片在所述第一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二可动触点之间具有与所述第二端子片接触的第一接触区域。
[0008]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所述断路器中,优选地,所述可动片的固有振动频率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不同,所述第一部分是从所述第一接触区域到所述第一端部的那一侧的部分,所述第二部分是从所述第一接触区域到所述第二端部的那一侧的部分。
[0009]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所述断路器中,优选地,所述热响应元件具有向所述可动片侧突出的顶部,从所述可动片的厚度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接触区域设置于与所述顶部重叠的区域。
[0010]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所述断路器中,优选地,所述可动片具有以所述第一可动触点接近所述第一固定触点的方式弯曲的第一弯曲部。
[0011]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所述断路器中,优选地,所述可动片在所述第一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一弯曲部之间具有向所述热响应元件侧突出的第一突起。
[0012]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所述断路器中,优选地,所述第二端子片具有与所述第一接触区域接触的第二接触区域,且在所述第一突起与所述第二接触区域之间具有向所述可动片侧突出的第一凸部。
[0013]本专利技术是具备所述断路器的、电气设备用的安全电路。
[0014]本专利技术是具备所述断路器的二次电池组。(专利技术效果)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断路器中,在所述第一端子片设置有所述第一固定触点以及所述第二固定触点,在所述第二端子片电连接有所述可动片。当所述可动片的所述第一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接触,所述可动片的所述第二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二固定触点接触时,在所述第一端子片与所述第二端子片之间形成并联的电路。由此,所述第一端子片与所述第二端子片之间的电阻降低。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断路器的概略结构的组装前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通常的充电或放电状态下的上述断路器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过充电状态或异常时等的上述断路器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通电状态的断路器内的电流流动的路径的剖视图。图5是放大表示第二端子片的连接部、可动片的第一接触区域及其周边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图1的断路器的变形例的组装前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图1的断路器的另一变形例的组装前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具备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断路器的二次电池组的结构的俯视图。图9是具备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断路器的安全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断路器进行说明。图1至图3表示断路器1的结构。如图1以及图3所示,断路器1具备第一端子片2、第二端子片3、可动片4、热响应元件5、PTC(Positive Temperature:正温度)热敏电阻6等。通过第一端子片2以及第二端子片3与外部电路连接,断路器1构成电气设备的安全电路的主要部分。
[0018]第一端子片2、第二端子片3、可动片4、热响应元件5以及PTC热敏电阻6收纳于壳体10。壳体10由壳体主体(第一壳体)7和安装于壳体主体7的上表面的盖部件(第二壳体)8等构成。
[0019]第一端子片2例如通过对以铜等为主成分的金属板(除此之外,铜

钛合金、铜锌、黄铜等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为板状。第一端子片2具有长边方向。第一端子片2通过嵌入成型而埋入壳体主体7。
[0020]第一端子片2具有一对固定触点21、以及第一端子22。第二端子片3具有第二端子32。第二端子片3与可动片4电连接。可动片4具有一对可动触点41,将可动触点41按压于固定触点21而使其接触。热响应元件5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形,从而使可动片4以可动触点41从固定触点21分离的方式动作。
[0021]固定触点21包括第一固定触点21a和第二固定触点21b。第一固定触点21a及第二
固定触点21b除了银、镍、镍

银合金以外,还通过铜

银合金、金

银合金等导电性好的材料的包覆、镀敷或涂布等而形成。
[0022]第一固定触点21a和第二固定触点21b形成于第一端子片2的同一面。在本申请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第一端子片2而言,将形成有固定触点21的一侧的面(即图1中的上侧的面)作为A面,将其相反侧的底面作为B面进行了说明。关于其他部件,例如,第二端子片3、可动片4及热响应元件5、壳体10等也是同样的。
[0023]第一固定触点21a形成于第一端子片2的一个端部。第一固定触点21a经由形成于壳体主体7的内部的开口73a的一部分而露出于壳体主体7的收容凹部73。
[0024]第一端子22形成于第一端子片2的另一个端部。第一端子22从壳体主体7的侧壁突出,并与外部电路连接。
[0025]第二固定触点21b形成于第一端子22的附近、即第一端子片2的另一侧。第二固定触点21b经由形成于壳体主体7的内部的开口73b的一部分而露出于壳体主体7的收容凹部73。
[0026]在第一固定触点21a与第二固定触点21b之间形成有支承PTC热敏电阻6的支承部23。支承部23经由形成于壳体主体7的内部的开口73d的一部分而露出于壳体主体7的收容凹部73,并与PTC热敏电阻6电连接。
[0027]如图2所示,第一端子片2具有阶梯状(侧视时为曲柄状)弯曲的第一台阶弯曲部25a和第二台阶弯曲部25b。第一台阶弯曲部25a将第一固定触点21a与支承部23连接,将第一固定触点21a与支承部23配置为高度不同。第二台阶弯曲部25b将第二固定触点21b与支承部23连接,将第二固定触点21b与支承部23配置为高度不同。由此,能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断路器,具备:第一端子片,其形成有固定触点;可动片,其具有可动触点,且通过将所述可动触点按压到所述固定触点而使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热响应元件,其随温度变化而变形,从而使所述可动片以所述可动触点从所述固定触点分离的方式动作;以及第二端子片,其与所述可动片电连接,所述可动触点包括:第一可动触点,其配置于所述可动片的长边方向的第一端部;以及第二可动触点,其配置于所述可动片的所述长边方向的第二端部,所述固定触点包括:第一固定触点,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可动触点能够接触的位置;以及第二固定触点,其配置于所述第二可动触点能够接触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其中,所述可动片在所述第一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二可动触点之间具有与所述第二端子片接触的第一接触区域。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断路器,其中,所述可动片的固有振动频率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不同,所述第一部分是从所述第一接触区域到所述第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浪川胜史
申请(专利权)人:柏恩氏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