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稳定杆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9812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0 13: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横向稳定杆和车辆,横向稳定杆包括:第一稳定杆、第二稳定杆和耦合机构,第一稳定杆和第二稳定杆均设置于车身,且第一稳定杆和第二稳定杆分别与一侧车轮连接;耦合机构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的活塞和驱动件,活塞将壳体划分为间隔开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驱动件与活塞动力连接,活塞具有配合部,活塞可选择地朝向或远离第一稳定杆运动,以在配合部与第一稳定杆配合的耦合状态和与第一稳定杆脱离配合的断开状态之间切换。由此,通过设置耦合装置,能够控制第一稳定杆和第二稳定杆的断开与耦合,既能够保证车辆行驶的平顺性,又能够实现车轮在越野或颠簸路况下的自由跳动,增加车辆的越野性能,提高车辆的平稳性及舒适性。平稳性及舒适性。平稳性及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横向稳定杆和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悬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横向稳定杆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横向稳定杆是当前车辆上极为重要的一个零部件。为提高行驶平顺性,车辆悬架大多刚度较低,转向时容易造成车身侧倾。而横向稳定杆则能够减小车辆侧倾角,提高车身的稳定性。
[0003]但是现有的横向稳定杆会影响车辆的越野性能,当车辆在不平整路面上行驶时,两侧车轮经常会处于不同高度,两侧车轮产生的高度差会转化为横向稳定杆内部的扭转力,会阻碍两侧车轮的上下自由跳动,妨碍车轮接地,甚至还会使整车原地打滑,降低了车辆的通过性,并且车辆还会出现侧倾等情况,甚至发生由惯性产生的人员晃动、撞击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横向稳定杆,所述横向稳定杆能够自主断开和耦合,提高了汽车的通过性和平稳性。
[0005]本技术进一步提出了一种采用上述横向稳定杆的车辆。
[000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横向稳定杆,包括:第一稳定杆、第二稳定杆和耦合机构,所述第一稳定杆和所述第二稳定杆均设置于车身,且所述第一稳定杆和所述第二稳定杆分别与一侧车轮连接;所述耦合机构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活塞和驱动件,所述活塞将所述壳体划分为间隔开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活塞动力连接,所述活塞具有配合部,所述活塞可选择地朝向或远离所述第一稳定杆运动,以在所述配合部与所述第一稳定杆配合的耦合状态和与所述第一稳定杆脱离配合的断开状态之间切换。
[000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横向稳定杆,通过设置耦合装置,能够自主控制第一稳定杆和第二稳定杆的断开与耦合,以适应车辆的不同运行场景。当车辆正常行驶、转弯、维修保养或怠速时,活塞处于耦合状态,第一稳定杆与第二稳定杆耦合,能够保证车辆行驶的平顺性,抑制车辆的侧倾角度,防止车辆侧翻,且防止维修保养时车轮突然下降出现安全事故。当车辆越野或通过障碍物时,活塞处于断开状态,第一稳定杆与第二稳定杆断开连接,能够加大左右车轮之间的高度差,实现车轮在越野或颠簸路况下的自由跳动,增加车辆的越野性能,提高车辆通过障碍物的平稳性及舒适性。
[0008]具体地,所述耦合机构还包括:压力管路以及控制阀,所述压力管路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控制阀设置于所述压力管路以控制压力介质在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之间流通或截止。
[0009]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壳本体以及位于所述壳本体两端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第一稳定杆连接,所述第二端盖与所述第二稳定杆连接,且所述第
一端盖与所述第一稳定杆之间,所述第二端盖与所述第二稳定杆之间均设置有密封件。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包括:连杆以及套筒,所述套筒套设于所述连杆,所述套筒与所述活塞连接,所述连杆与所述第二稳定杆连接。
[0011]具体地,所述第二稳定杆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身上,并适于在所述车轮出现跳动时带动所述连杆运动,所述连杆构造为丝杠,所述套筒构造为螺母,所述丝杠与所述螺母传动配合。
[0012]进一步地,所述耦合机构还包括:轴承,所述轴承的内圈与所述第二稳定杆或所述丝杠连接,所述轴承的外圈与所述壳体连接。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套筒上设置有第一导向部,所述壳体上具有与所述第一导向部配合的第二导向部。
[0014]具体地,所述耦合机构还包括:位置传感器以及控制模块,所述位置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活塞的位置信息,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控制阀电连接,并用于根据所述位置信息控制所述控制阀。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位置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壳体。
[001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横向稳定杆。
[0017]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9]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横向稳定杆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1]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横向稳定杆的侧视图。
[0022]附图标记:
[0023]横向稳定杆100,
[0024]第一稳定杆10,
[0025]第二稳定杆20,
[0026]耦合机构30,
[0027]壳体31,壳本体311,第二导向部3111,
[0028]第一端盖312,第二端盖313,第一腔室314,第二腔室315,
[0029]驱动件32,连杆321,套筒322,第一导向部3221,
[0030]活塞33,配合部331,
[0031]压力管路34,控制阀35,密封件36,轴承37,位置传感器38。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
限制。
[0033]下面参考图1

图3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横向稳定杆100。
[0034]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横向稳定杆100,包括:第一稳定杆10、第二稳定杆20、耦合机构30。
[0035]其中,第一稳定杆10和第二稳定杆20均设置于车身,且第一稳定杆10和第二稳定杆20分别与一侧车轮连接;耦合机构30包括壳体31,设置于壳体31的活塞33和驱动件32,活塞33将壳体31划分为间隔开的第一腔室314和第二腔室315,驱动件32与活塞33动力连接,活塞33具有配合部331,活塞33可选择地朝向或远离第一稳定杆10运动,以在配合部331与第一稳定杆10配合的耦合状态和与第一稳定杆10脱离配合的断开状态之间切换。
[0036]第一稳定杆10与第二稳定杆20设置在车身的左右两侧,二者与左右两侧的车轮连接,第一稳定杆10设在左侧车轮和右侧车轮的其中一侧上,第二稳定杆20设在左侧车轮和右侧车轮的另一侧上,与左侧车轮连接的为左稳定杆,与右侧车轮连接的为右稳定杆。
[0037]具体而言,耦合机构30的壳体31与第一稳定杆10和第二稳定杆20连接,壳体31限定出容置空间,驱动件32与活塞33设置在容置空间内。活塞33的端部设置有配合部331,配合部331可以朝向左稳定杆方向设置,也可以朝向右稳定杆方向设置,若配合部331朝向左稳定杆方向设置,则左稳定杆为第一稳定杆10;若配合部331朝向右稳定杆方向设置,则右稳定杆为第一稳定杆10。
[0038]活塞33将壳体31划分为第一腔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横向稳定杆,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稳定杆(10)和第二稳定杆(20),所述第一稳定杆(10)和所述第二稳定杆(20)均设置于车身,且所述第一稳定杆(10)和所述第二稳定杆(20)分别与一侧车轮连接;耦合机构(30),所述耦合机构(30)包括壳体(31),设置于所述壳体(31)的活塞(33)和驱动件(32),所述活塞(33)将所述壳体(31)划分为间隔开的第一腔室(314)和第二腔室(315),所述驱动件(32)与所述活塞(33)动力连接,所述活塞(33)具有配合部(331),所述活塞(33)可选择地朝向或远离所述第一稳定杆(10)运动,以在所述配合部(331)与所述第一稳定杆(10)配合的耦合状态和与所述第一稳定杆(10)脱离配合的断开状态之间切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稳定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力管路(34)以及控制阀(35),所述压力管路(34)与所述第一腔室(314)和所述第二腔室(315)连通,所述控制阀(35)设置于所述压力管路(34)以控制压力介质在所述第一腔室(314)和所述第二腔室(315)之间流通或截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稳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31)包括:壳本体(311)以及位于所述壳本体(311)两端的第一端盖(312)和第二端盖(313),所述第一端盖(312)与所述第一稳定杆(10)连接,所述第二端盖(313)与所述第二稳定杆(20)连接,且所述第一端盖(312)与所述第一稳定杆(10)之间,所述第二端盖(313)与所述第二稳定杆(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伟吴子龙刘利静马江丰陈玉磊王少华关江海许兆伟张克飞鲍利见
申请(专利权)人:精诚工科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