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88380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0 13:40
作为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具备:电动马达;使电动马达的输出减速的减速机构;使从减速机构传递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滚珠丝杠机构;以及与滚珠丝杠机构连接的齿条杆,壳体具有:第一壳体,第一端部覆盖所述齿条杆的一部分,第二端部具有收容所述减速机构的至少一部分的机构收容部;以及第二壳体,第一端部具有封堵机构收容部的封堵部,第二端部覆盖齿条杆的一部分,在第一壳体中具有:供齿条杆沿长度方向插通的齿条杆插通孔部;在齿条杆插通孔部的径向外侧供从电动马达延伸的电动马达轴插通的圆筒状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以及环状的紧固部,在齿条杆插通孔部中,在从径向外侧观察齿条杆的长度方向轴线时,与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的内周面在齿条杆的长度方向上重叠,使滚珠丝杠机构固定于齿条杆插通孔部。杆插通孔部。杆插通孔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

技术介绍

[0002]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05573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将要解决的课题
[0007]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的构造中,存在如下课题:在高载荷负载时,由于螺纹外周部壁厚不均匀引起的变形,紧固轴力平衡被破坏,有产生锁定螺母的松动的隐患。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均匀的紧固轴力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电动马达;使电动马达的输出减速的减速机构;使从减速机构传递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滚珠丝杠机构;以及与滚珠丝杠机构连接的齿条杆,壳体具有:第一壳体,第一端部覆盖所述齿条杆的一部分,第二端部具有收容所述减速机构的至少一部分的机构收容部;以及第二壳体,第一端部具有封堵机构收容部的封堵部,第二端部覆盖齿条杆的一部分,在第一壳体中具有:供齿条杆沿长度方向插通的齿条杆插通孔部;在齿条杆插通孔部的径向外侧供从电动马达延伸的电动马达轴插通的圆筒状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以及环状的紧固部,在齿条杆插通孔部中,在从径向外侧观察齿条杆的长度方向轴线时,与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的内周面在齿条杆的长度方向上重叠,使滚珠丝杠机构固定于齿条杆插通孔部。
[0011]由此,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中,能够确保均匀的紧固轴力。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实施方式1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整体构成图。
[0013]图2是通过实施方式1的齿条杆的长度方向轴线的滚珠丝杠机构与减速机构的轴向剖面图。
[0014]图3是从第二端部侧观察实施方式1的第一壳体的俯视图。
[0015]图4是图3的D-D向视剖面图。
[0016]图5是图3的E-E向视剖面图。
[0017]图6是图3的F-F向视剖面图。
[0018]图7是图3的向视C部放大图。
[0019]图8是图4的向视G部放大剖面图。
[0020]图9是图5的向视H部放大剖面图。
[0021]图10是图6的向视I部放大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进行说明。
[0023]〔实施方式1〕
[0024]图1是实施方式1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整体构成图,图2是通过实施方式1的齿条杆的长度方向轴线的滚珠丝杠机构与减速机构的轴向剖面图。
[0025](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整体构成)
[0026]实施方式1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搭载于以发动机为动力源的车辆。
[0027]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具有操舵机构2、电动马达3、滚珠丝杠机构4、减速机构7以及壳体5。
[0028]操舵机构2使作为操舵轮的前轮转舵。操舵机构2具有齿条杆6。
[0029]齿条杆6是沿车身宽度方向(图示左右方向)延伸的转舵轴,使用钢材等铁类金属材料形成。
[0030]齿条杆6具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主体部6a。
[0031]齿条杆6根据与图外的方向盘连接的转向轴2a的旋转沿车身宽度方向移动。在齿条杆6的两端经由图外的转向横拉杆连接有前轮。
[0032]电动马达3对操舵机构2赋予操舵力。电动马达3例如是三相无刷马达。
[0033]电动马达3的输出由图外的电动马达控制单元根据输入到图外的方向盘的驾驶员的操舵扭矩、车辆速度来控制。
[0034]在电动马达3的电动马达轴8安装有电动马达带轮9。
[0035]在电动马达带轮9的外周卷绕有环形带10的一端侧。
[0036]滚珠丝杠机构4设于操舵机构2与电动马达3之间。
[0037]滚珠丝杠机构4将电动马达3的旋转力转换为操舵机构2的推动力。
[0038]滚珠丝杠机构4具有螺母11。螺母11具有包围齿条杆6的大致圆筒状的筒状主体部11a。
[0039]在螺母11的外周配置有螺母带轮12。螺母带轮12与螺母11一体地旋转。螺母带轮12的旋转轴线与螺母11的旋转轴线(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一致。
[0040]螺母11以及螺母带轮12的旋转轴线相对于电动马达带轮9的旋转轴线在电动马达带轮9的径向上偏移地配置。
[0041]螺母带轮12的直径比电动马达带轮9的直径大。
[0042]在螺母带轮12的外周卷绕有环形带10的另一端侧。
[0043]利用螺母带轮12、直径比螺母带轮12小的电动马达带轮9以及卷绕于两带轮的环形带10,构成了减速机构7。
[0044]螺母11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壳体5旋转并且不能在轴向上移动。
[0045]在螺母11的内周以及齿条杆6的外周形成有滚珠循环槽13。
[0046]在滚珠循环槽13内配置有多个滚珠14。各滚珠14根据螺母11的旋转而向滚珠循环槽13的一端侧或者另一端侧移动。
[0047]通过螺母11的旋转而到达滚珠循环槽13的一端或者另一端的滚珠14经由作为循环机构的管4a向滚珠循环槽13的另一端或者一端返回。
[0048]壳体5使用铝合金通过模具铸造形成。
[0049]壳体5具有:第一壳体16,其第一端部16a覆盖齿条杆6的一部分,第二端部16b具有收容滚珠丝杠机构4以及减速机构7的至少一部分的机构收容部162;以及第二壳体17,其第一端部17a具有收容滚珠丝杠机构4以及减速机构7的至少一部分的机构收容部171,并且具有封堵第一壳体16的机构收容部162的封堵部172,第二端部17b覆盖齿条杆6的一部分,另外,在第一壳体16中具有:齿条杆插通孔部161,其供齿条杆6沿长度方向插通;圆筒状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其在齿条杆插通孔部161的径向外侧供支承于电动马达壳体31且从电动马达3延伸的电动马达轴8插通;以及环状的内螺纹部(紧固部)164,在从径向外侧观察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轴线P时,与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内周面167a在齿条杆6的长度方向上重叠,供使滚珠丝杠机构4固定于齿条杆插通孔部167的锁定螺母40螺合。
[0050]如此,内螺纹部164以环状相连,因此能够抑制锁定螺母40螺合时的紧固载荷引起的内螺纹部164的扩径变形。
[0051]另外,圆筒状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167的内周面也以环状相连,因此锁定螺母40成为相对于由螺合时的紧固载荷引起的内螺纹部164的扩径变形而支撑的构造,能够进一步抑制内螺纹部164的扩径变形。
[0052]第一壳体16与第二壳体17在第一壳体16的机构收容部162的第二端部16b侧与第二壳体17的封堵部172的第一端部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具备:电动马达;减速机构,其使所述电动马达的输出减速;滚珠丝杠机构,其使从所述减速机构传递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以及齿条杆,其与所述滚珠丝杠机构连接,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壳体,其第一端部覆盖所述齿条杆的一部分,第二端部具有收容所述减速机构与滚珠丝杠机构的至少一部分的机构收容部;以及第二壳体,其第一端部具有封堵所述机构收容部的封堵部,第二端部覆盖所述齿条杆的一部分,在所述第一壳体中具有:齿条杆插通孔部,其供所述齿条杆沿长度方向插通;圆筒状的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其在所述齿条杆插通孔部的径向外侧供从所述电动马达延伸的电动马达轴插通;以及环状的紧固部,在所述齿条杆插通孔部中,在从径向外侧观察所述齿条杆的长度方向轴线时,所述紧固部与所述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的内周面在所述齿条杆的长度方向上重叠,使所述滚珠丝杠机构固定于所述齿条杆插通孔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具有在所述第一壳体的机构收容部的第二端部侧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封堵部的第一端部侧接合的接合面,所述接合面经由形成于比所述紧固部靠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侧的延长部而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延长部的第一端部侧,在所述紧固部以及所述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的内周面之间具有与所述延长部连续地形成的中间部,在所述中间部具备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端部侧形成的凹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在从径向外侧观察所述齿条杆的长度方向轴线时,所述电动马达轴插通孔部的内周面延伸至与所述紧固部对置的位置,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侧的齿条杆插通孔部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部侧的凹部最接近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榎本将俊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