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系统及其制造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87965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0 13: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系统及其制造方法。在收装燃料电池堆(18)的堆壳体(20)的端部形成开口(40)。在构成燃料电池堆的电池单体(34)中的朝向开口的部位处设置有单电池电压检测端子(60)。导线(62)从单电池电压检测端子延伸出。开口被形成有多个贯通孔(82)的多孔性罩(70)覆盖。在该多孔性罩中的朝向单电池电压检测端子的端面形成有环状突起(84)。环状突起位于多个贯通孔之间。位于多个贯通孔之间。位于多个贯通孔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燃料电池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燃料电池堆和堆壳体的燃料电池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车辆搭载有包括燃料电池堆的燃料电池系统的情况下,例如,如日本特开2015

76152号公报的尤其是图1~图5所记载的那样,该燃料电池堆被收装在堆壳体内。在日本特开2015

76152号公报所记载的堆壳体中,如该日本特开2015

76152号公报的图1所示,在覆盖电池单体的层叠方向端部的壁面形成有开口。该开口被换气罩覆盖。在该结构中,在氢气从燃料电池堆泄漏的情况下,氢气经由换气罩被排出到堆壳体的外部。
[0003]燃料电池堆通过多个电池单体层叠而构成。另外,在各电池单体的电极电连接单电池电压检测端子。单电池电压检测端子还被称为“单电池V端子”。为了易于对单电池V端子或者其附近实施维修,一般使设置有单电池V端子的部位与形成在堆壳体的开口对准。即,使单电池V端子在开口处露出。在该情况下,作业者在将换气罩拆下之后,能够将手从开口伸入来实施维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5]导线或者导线捆扎而成的线束从单电池V端子延伸出。可能发生导线或者线束堵塞换气罩的换气用贯通孔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难以将堆壳体内的氢气等经由换气罩向堆壳体外排出。
[0006]另外,在设换气罩的原材料为树脂材料的情况下,通过使用熔融树脂的注塑成型来制造该换气罩。在该情况下,为了对所得到的换气罩进行脱模,用顶杆(日文:
イジェクトピン
)挤压换气罩。其结果,可能在被顶杆挤压的部位形成毛刺。当该毛刺被钩挂在导线或线束时,担忧对导线或者线束产生损伤。
[0007]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避免多孔性罩的网眼被来自单电池电压检测端子的导线堵塞的燃料电池系统及其制造方法。在此,“导线”包含作为导线的捆扎物的线束。
[0008]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避免在导线处产生损伤的燃料电池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0009]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系统,该燃料电池系统包括层叠有多个电池单体的燃料电池堆和收装所述燃料电池堆的堆壳体,其中,
[0011]在所述堆壳体的端部形成开口,
[0012]在所述电池单体中的朝向所述开口的部位处,设置有与该电池单体的电极电连接的单电池电压检测端子,且导线从所述单电池电压检测端子延伸出,
[0013]形成有多个贯通孔的多孔性罩被设置为覆盖所述开口,
[0014]在所述多孔性罩中的朝向所述单电池电压检测端子的端面,形成有位于所述多个贯通孔之间的环状突起,
[0015]在所述环状突起中,顶面与内周侧面通过内弯曲部相连,且所述顶面与外周侧面通过外弯曲部相连。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系统的制造方法,该燃料电池系统包括层叠有多个电池单体的燃料电池堆和收装所述燃料电池堆的堆壳体,其中,
[0017]所述燃料电池系统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工序:
[0018]制作多孔性罩用的部件的工序,所述部件形成有多个贯通孔,并在一端面形成在所述多个贯通孔之间突出的环状突起,所述环状突起中的顶面与内周侧面通过内弯曲部相连,且所述顶面与外周侧面通过外弯曲部相连;以及
[0019]将所述燃料电池堆收装于所述堆壳体,通过至少包含所述部件的多孔性罩将在所述堆壳体的端面形成的开口覆盖的工序,
[0020]使与所述电池单体的电极电连接的单电池电压检测端子以及从所述单电池电压检测端子延伸出的导线朝向所述开口,将所述燃料电池堆收装于所述堆壳体,使所述环状突起朝向所述单电池电压检测端子,通过所述多孔性罩来覆盖所述开口。
[0021]专利技术的效果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多孔性罩中的朝向设置于电池单体的单电池电压检测端子的端面形成有环状突起。环状突起与从单电池电压检测端子延伸出的导线抵接,由此避免多孔性罩的网眼被导线堵塞。因此,在氢气从燃料电池堆泄漏到堆壳体内的情况下,能够将该氢气经由多孔性罩容易地向堆壳体外排出。
[0023]并且,在环状突起中,顶面与内周侧面通过内弯曲部相连,且环状突起的顶面与外周侧面通过外弯曲部相连。即,可避免在环状突起处形成尖锐的部位。因此,可避免导线钩挂在环状突起上。因此,可避免由此导致在导线处产生损伤。即,可消除对导线造成损伤的担忧。
[0024]根据参照附图对以下实施方式进行的说明,上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应易于被理解。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搭载有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电池系统的车辆的主要部分概略侧视图。
[0026]图2是从构成所述燃料电池系统的堆壳体的后方观察到的概略立体图。
[0027]图3是表示堆壳体与车用电设备(日文:電装機器)收装壳体的连接部位附近的概略纵剖面侧视图。
[0028]图4是层叠过滤器的分解立体图。
[0029]图5是作为多孔性罩的层叠过滤器的概略主视图。
[0030]图6是作为构成层叠过滤器的部件的内侧网材料中的面向单电池电压检测端子的端面的主要部分放大主视图。
[0031]图7是图6中的VII

VII线向视剖面图。
[0032]图8是将使用了没有设置环状突起的内侧网材料的燃料电池系统中的堆壳体的后
方开口附近放大的主要部分放大示意图。
[0033]图9是将使用了图6所示的内侧网材料的燃料电池系统中的堆壳体的后方开口附近放大的主要部分放大示意图。
[0034]图10是图9中的X

X线向视剖面图。
[0035]图11是表示顶杆面对预备凸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侧视示意图。
[0036]图12是表示顶杆进入预备凸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侧视示意图。
[0037]图13是表示顶杆离开环状突起的状态的主要部分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燃料电池系统及其制造方法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下面列举搭载于车辆的方式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以下说明中的“左”、“右”、“前”、“后”、“下”以及“上”表示就座在车辆的驾驶席上的用户的左、右、前、后、下以及上。并且,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同义。车长方向与前后方向或者行进方向同义,车高方向与上下方向同义。
[0039]图1是搭载有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电池系统10的燃料电池车辆12(车辆)的主要部分概略侧视图。在该燃料电池车辆12的前部设置有仪表盘14。借助仪表盘14来隔离乘员的车厢15和前室16。在前室16内配设有收装燃料电池堆18的堆壳体20。
[0040]前室16设置有构成车身框架的侧车架22和横梁24。侧车架22沿车长方向延伸。横梁24在比侧车架22靠下方的位置沿车宽方向延伸。
[0041]燃料电池堆18基于从燃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料电池系统,该燃料电池系统(10)具有层叠有多个电池单体(34)的燃料电池堆(18)和收装所述燃料电池堆的堆壳体(2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堆壳体的端部形成开口(40),在所述电池单体中的朝向所述开口的部位处,设置有与该电池单体的电极电连接的单电池电压检测端子(60),且导线(62)从所述单电池电压检测端子延伸出,形成有多个贯通孔(82)的多孔性罩(70)被设置为覆盖所述开口,在所述多孔性罩中的朝向所述单电池电压检测端子的端面,形成有位于所述多个贯通孔之间的环状突起(84),在所述环状突起中,顶面(90)与内周侧面(88)通过内弯曲部(94)相连,且所述顶面与外周侧面(92)通过外弯曲部(96)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性罩是具有内侧罩(72)、中间罩(74)以及外侧罩(78)的层叠体,所述内侧罩、所述中间罩和所述外侧罩从接近所述堆壳体的一侧起依次配置,所述环状突起形成于所述内侧罩的朝向所述单电池电压检测端子的端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突起形成在被所述多个贯通孔中的4个贯通孔围绕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突起的内部底面(86)位于比所述多孔性罩的所述端面接近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内藤秀晴田仓贵史杉山泉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