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物扰动实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85764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7: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沉积物扰动实验装置,包括:基板、闸板组件、样品管、活塞、扰动管和扰动组件,基板上竖向设有安装柱,安装柱的上部设有承托部,闸板组件安装于安装柱上,承托部用于承托闸板组件,样品管和扰动管均为透明结构,样品管和扰动管均为两端开口结构,样品管安装于闸板组件的底部,活塞可升降地设于样品管内并用于承托沉积物样品,活塞与基板之间设有高度调节结构,扰动管安装于闸板组件的顶部,闸板组件能够控制扰动管与样品管之间的通断,扰动组件包括支架、电机和搅拌桨,电机设于支架上,搅拌桨连接于电机的输出端并伸入至扰动管内。上述的沉积物扰动实验装置有利于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效率。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效率。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沉积物扰动实验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水生态环境实验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沉积物扰动实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生活中,污染物在进入江河湖海后会随着水体的流动进行机械迁移,污染物在水平迁移过程中可逐步发生絮凝、沉降、累积,使得沉积物中污染物的含量往往高于相应水相中的含量,并且表现出较强的分布规律,因此,沉积物是研究江河湖海中污染物迁移与分布特征的良好载体,其中,污染物在沉积物

水界面间的垂向迁移行为是污染物在水环境中主要行为的重要组成,同时,垂向迁移行为所导致的污染物释放是水环境系统内源污染控制中的基础科学问题,而水动力条件是影响沉积物中污染物的释放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研究水动力条件对沉积物中污染物的释放所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0003]现有技术中,为了研究水动力条件对沉积物中污染物的释放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多种沉积物扰动实验装置,但是,这些沉积物扰动实验装置存在以下问题:1、装置在加水时,水流会冲击沉积物样品,从而对沉积物样品的表面造成很大的扰动,使得装置无法真实地反映沉积物的状态,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而且需要等待水体恢复稳定后才能够进行后续操作,导致实验时间长、效率低;2、在实验中,沉积物样品的上表面与搅拌棒底部之间的距离为固定值,但由于沉积物的异质性很强,每次采集到的柱状沉积物样品的长度不一致,因此需要根据柱状沉积物样品的长度调节搅拌棒的高度,导致实验操作繁琐、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易于操作的沉积物扰动实验装置,不仅有利于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还有利于提高实验效率。
[0005]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沉积物扰动实验装置,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竖向设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的上部设有承托部;闸板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密封闸板和限位件,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有第一安装通孔,所述安装柱的上端穿过所述第一安装通孔,所述第一连接板搭接于所述承托部上,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上方,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有第二安装通孔,所述安装柱的上端穿过所述第二安装通孔,所述密封闸板可滑动地夹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所述密封闸板的一端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伸出,所述限位件可拆卸地设于所述安装柱的上部并抵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顶部;样品管,所述样品管为透明结构,所述样品管的上端和下端均为开口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有第一避让通孔,所述第一避让通孔的内径等于所述样品管的外径,所述样品管的上端嵌设于所述第一避让通孔内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密封闸板上设有闸孔,所述闸孔的直径等于所述样品管的内径;活塞,可升降地设于所述样品管内并用于承托沉积物样品,所述活塞与所述基板之间设有高度调节结构;扰
动管,所述扰动管为透明结构,所述扰动管的上端和下端均为开口结构,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有第二避让通孔,所述第二避让通孔位于所述第一避让通孔的正上方,所述第二避让通孔的内径等于所述扰动管的外径,所述扰动管的下端嵌设于所述第二避让通孔内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扰动管的内径等于所述闸孔的直径;扰动组件,包括支架、电机和搅拌桨,所述电机设于所述支架上,所述搅拌桨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并伸入至所述扰动管内。
[000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沉积物扰动实验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使用时,驱使所述密封闸板滑动,待所述闸孔与所述第二避让通孔完全错位后向所述扰动管内注入实验所需的水体,同时通过所述高度调节结构调节所述活塞的高度以使柱状沉积物样品的顶部与所述样品管的上端面齐平,待注入所述扰动管内的水体稳定后,驱使所述密封闸板滑动以使所述闸孔与所述第二避让通孔慢慢重合,从而使所述扰动管与所述样品管相连通并使所述扰动管内的水体缓慢地与所述样品管内的柱状沉积物样品相接触,从而有利于减小水体对柱状沉积物样品的扰动,其中,所述搅拌桨的底部至所述样品管的上端面的距离为固定值,可预先将所述搅拌桨的底部至所述样品管的上端面的距离配置为实验所需的距离,试验时,无需反复调整所述搅拌桨的位置,仅需通过所述高度调节结构调节所述活塞的高度以使柱状沉积物样品的顶部与所述样品管的上端面齐平即可满足柱状沉积物样品的顶部与所述搅拌桨的底部之间的距离要求,上述的沉积物扰动实验装置易于操作,不仅有利于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还有利于提高实验效率。
[000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高度调节结构包括第一配重件、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和手轮,所述样品管的下端面与所述基板之间具有操作间隙,所述第一配重件放置于所述基板上并位于所述样品管的正下方,所述第一支撑柱的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配重件,所述第二支撑柱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活塞的底部,所述第一支撑柱插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柱内并与所述第二支撑柱螺纹连接,所述手轮固定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柱上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支撑柱转动。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密封闸板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伸出的一端设有把手。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密封闸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或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设有导向机构。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向机构包括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设于所述密封闸板底部的侧边缘,所述第一凸起部呈长条状并沿所述密封闸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的顶部对应所述第一凸起部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凸起部可滑动地嵌设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二凸起部设于所述密封闸板顶部的侧边缘,所述第二凸起部呈长条状并沿所述密封闸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底部对应所述第二凸起部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凸起部可滑动地嵌设于所述第二滑槽内。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样品管的上端面和所述扰动管的下端面均固定设有橡胶垫圈。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扰动管内可拆卸地设有用于形成湍流的挡流板组件。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挡流板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圈、第二固定圈和
多个挡流板主体,所述挡流板主体的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圈上,所述挡流板主体的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圈上,多个所述挡流板主体间隔分布,所述第一固定圈和所述第二固定圈均嵌设于所述扰动管内。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架的底部设有第二配重件。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架包括竖杆和横杆,所述横杆设于所述竖杆上,所述电机设于所述横杆上,所述竖杆和所述横杆之间设有位置调节结构。
[0016]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7]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积物扰动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竖向设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的上部设有承托部;闸板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密封闸板和限位件,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有第一安装通孔,所述安装柱的上端穿过所述第一安装通孔,所述第一连接板搭接于所述承托部上,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上方,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有第二安装通孔,所述安装柱的上端穿过所述第二安装通孔,所述密封闸板可滑动地夹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所述密封闸板的一端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伸出,所述限位件可拆卸地设于所述安装柱的上部并抵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顶部;样品管,所述样品管为透明结构,所述样品管的上端和下端均为开口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有第一避让通孔,所述第一避让通孔的内径等于所述样品管的外径,所述样品管的上端嵌设于所述第一避让通孔内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密封闸板上设有闸孔,所述闸孔的直径等于所述样品管的内径;活塞,可升降地设于所述样品管内并用于承托沉积物样品,所述活塞与所述基板之间设有高度调节结构;扰动管,所述扰动管为透明结构,所述扰动管的上端和下端均为开口结构,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有第二避让通孔,所述第二避让通孔位于所述第一避让通孔的正上方,所述第二避让通孔的内径等于所述扰动管的外径,所述扰动管的下端嵌设于所述第二避让通孔内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扰动管的内径等于所述闸孔的直径;扰动组件,包括支架、电机和搅拌桨,所述电机设于所述支架上,所述搅拌桨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并伸入至所述扰动管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积物扰动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调节结构包括第一配重件、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和手轮,所述样品管的下端面与所述基板之间具有操作间隙,所述第一配重件放置于所述基板上并位于所述样品管的正下方,所述第一支撑柱的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配重件,所述第二支撑柱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上端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秋辛林君铿汪伟薇徐炜豪杜韶娴丘旭媚邓彬彬谢奇学
申请(专利权)人:生态环境部珠江流域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