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采用菌胶团微生物修复水体的人工浮岛
[0001]本技术属于环保技术,特别是一种采用菌胶团微生物修复水体的人工浮岛。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的无序排放导致大量的污染物排入江河、湖泊,造成水体污染,破坏水生态环境和景观,甚至危害居民健康。随着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在大多水污染治理过程中,水质提升和水生态改善是治理与保护工作的重点。一些水体除承纳较多污染物外,往往由于生态系统退化,水体自净能力较差,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过程放缓或受阻。在水生态修复工程中,常通过构建人工浮岛、种植水生植物、投加微生物菌剂、定期投放或捕捞虑食性鱼类等措施来促进水中鱼、藻、浮游动植物、挺水植物、水体微生物等的生长来加速物质循环,形成一种以拦截、削减和控制水体污染物为核心的水质改善技术体系,最终达到提升水体功能、改善水体健康状况的效果。
[0003]菌胶团微生物是指一类能分泌大量胞外多聚物的微生物,与生物膜不同,这类微生物无需附着生长,在曝气的条件下能形成包裹各种细菌、藻类、浮游动植物等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菌胶团微生物修复水体的人工浮岛,其特征在于:由漏斗状中心反应器(1)和多个浮岛模块单元(2
‑
1)以拼装方式构成;所述漏斗状中心反应器(1)的底部外侧设置有水泵(1
‑
1),内侧设置有曝气泵(1
‑
2),所述水泵(1
‑
1)用于向漏斗状中心反应器(1)的腔室内抽水,曝气泵(1
‑
2)用于对漏斗状中心反应器(1)中的污水进行曝气;所述浮岛模块单元(2
‑
1)以拼装方式相互连接,并以拼装方式固定在所述漏斗状中心反应器(1)的上沿周围,漏斗状中心反应器(1)的上沿设置有导流结构(1
‑
3),使得从所述漏斗状中心反应器(1)上沿溢出的水能够流入到所述浮岛模块单元(2
‑
1)内;所述浮岛模块单元(2
‑
1)的本体为栽培容器,其底部具有出水口(2
‑
2),外壁设置有拼接结构(2
‑
3)用于与周围的浮岛模块单元(2
‑
1)相互固定,其内腔用于盛放栽培基质和承托水生植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斗状中心反应器(1)还具有固定在其上沿上的支架(1
‑
4),所述支架(1
‑
4)顶部通过活动连接件安装有太阳能电力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双元,刘晓丹,刘珩,刘燕玲,刘勤增,李佳明,李梓君,
申请(专利权)人:生态环境部珠江流域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