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碳坩埚的预制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2448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20: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碳碳坩埚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碳碳坩埚的预制体结构,包括预制碳碳坩埚本体、第一保护壳体和第二保护壳体;预制碳碳坩埚本体、第一保护壳体和第二保护壳体均为两端开口的结构;预制碳碳坩埚本体和第一保护壳体依次套设在第二保护壳体上,预制碳碳坩埚本体、第一保护壳体和第二保护壳体针刺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第一保护壳体和第二保护壳体针刺覆盖在预制碳碳坩埚本体的内外表面,保证在使用化学沉积增加密度时,能够在第一保护壳体和第二保护壳体表面被堵塞时,能够及时减薄处理,使得能够再次进行化学沉积增加密度,在最大程度上增加碳碳坩埚的成品密度,也提高了碳碳坩埚的强度,避免其在工作过程中损坏,进而也降低了生产成本。也降低了生产成本。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碳坩埚的预制体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碳碳坩埚
,特别涉及一种碳碳坩埚的预制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长期以来,能源一直是各国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本世纪以来,由于石油、天然气价格持升,各国能源问题空前紧张。综观全球各国的能源战略和政策,可以看出很多的共同点。其中,首次把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厉行节能政策提到了能源战略的高度。
[0003]近几年来,我国根据自身国情,制定了相应的能源战略,积极引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鼓励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太阳能光伏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给一些相关生产企业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单晶炉热场关键零部件高纯等压石墨坩埚,使用量逐年递增,由于热场尺寸逐渐增大,石墨坩埚的缺点也日益暴露,综合性价比更高的碳/碳坩埚开始进入市场,逐步替代石墨坩埚。
[0004]随着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单晶拉制的过程中,石墨/碳碳坩埚为关键核心部件,起高温承载作用,石墨/碳碳坩埚承载石英坩埚和多晶硅等原料的重量,保证高温石英坩埚变软后,原料不会泄露出来,并且在拉晶过程中承载原料做旋转运动,因此,对其力学性能要求比较高;在紧急情况下停炉时,由于多晶硅冷却时体积膨胀约10%,石墨/碳碳坩埚短时间内会承受很大的应力;坩埚强度低,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会炸裂而报废。
[0005]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急需研究一种碳碳坩埚的预制体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提供了一种碳碳坩埚的预制体结构,本技术通过将第一保护壳体和第二保护壳体覆盖在预制碳碳坩埚本体的内外表面,并通过针刺连接,使得第一保护壳体和第二保护壳体紧密连接在预制碳碳坩埚本体的内外表面,进而保证在使用化学沉积增加碳碳坩埚密度时,能够在第一保护壳体和第二保护壳体表面被堵塞时,能够及时去除一定厚度的第一保护壳体和第二保护壳体,使得能够再次进行化学沉积增加密度,进而在最大程度上增加碳碳坩埚的成品密度,也提高了碳碳坩埚的强度,避免其在工作过程中损坏,进而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0007]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碳碳坩埚的预制体结构,包括预制碳碳坩埚本体、第一保护壳体和第二保护壳体;
[0008]所述预制碳碳坩埚本体、所述第一保护壳体和所述第二保护壳体均为两端开口的结构;
[0009]所述预制碳碳坩埚本体和所述第一保护壳体依次套设在所述第二保护壳体上,所述预制碳碳坩埚本体、所述第一保护壳体和所述第二保护壳体针刺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预制碳碳坩埚本体包括侧壁、过渡部和底壁;
[0011]所述侧壁和所述底壁通过所述过渡部连接,所述底壁的厚度大于所述侧壁的厚度,且小于所述过渡部的厚度。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保护壳体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用于与碳碳埚托的限位槽匹配。
[0013]进一步地,所述过渡部的位置与所述限位凸起的位置相对应,所述过渡部的厚度为25

45mm。
[0014]进一步地,所述预制碳碳坩埚本体包括针刺连接的复合碳布层、环向碳丝层、网格缠丝层和碳纤维网胎层;
[0015]所述环向碳丝层套设在所述复合碳布层的侧壁上,所述网格缠丝层套设在所述环向碳丝层和所述复合碳布层的弧形过渡部和底壁上;所述碳纤维网胎层套设在所述网格缠丝层上。
[0016]进一步地,所述环向碳丝层沿着所述复合碳布层周向缠绕;
[0017]所述网格缠丝层包括第一缠丝层和第二缠丝层,所述第一缠丝层以第一角度缠绕在所述环向碳丝层以及所述复合碳布层的弧形过渡部和底部;
[0018]所述第二缠丝层以第二角度缠绕在所述第一缠丝层上。
[001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角度为30
°
至45
°
;所述第二角度为

30
°


45
°

[0020]进一步地,所述复合碳布层、所述环向碳丝层和所述网格缠丝层的总克重与所述碳纤维网胎层的克重比为(65%

80%):(20%

35%)。
[002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保护壳体和所述第二保护壳体的克重为60

100g/m2,所述第一保护壳体和所述第二保护壳体的侧壁厚度为2

3mm。
[0022]进一步地,针刺连接后,所述预制碳碳坩埚本体、所述第一保护壳体和所述第二保护壳体的两端开口形成相对设置的、能够容纳坩埚盖体的第一开口和能够容纳底座的第二开口。
[0023]实施本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4]本技术通过将第一保护壳体和第二保护壳体覆盖在预制碳碳坩埚本体的内外表面,并通过针刺连接,使得第一保护壳体和第二保护壳体紧密连接在预制碳碳坩埚本体的内外表面,进而保证在使用化学沉积增加碳碳坩埚密度时,能够在第一保护壳体和第二保护壳体表面被堵塞时,能够及时去除一定厚度的第一保护壳体和第二保护壳体,使得能够再次进行化学沉积增加密度,进而在最大程度上增加碳碳坩埚的成品密度,同时也提高了碳碳坩埚的强度,避免其在工作过程中损坏,进而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能够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0026]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碳碳坩埚的预制体结构的结构图;
[0027]图2为本实施例所述碳碳坩埚的预制体结构的结构图;
[0028]图3为本实施例所述预制碳碳坩埚本体的结构图;
[0029]图4为本实施例所述网格缠丝层的结构图。
[0030]其中,图中附图标记对应为:
[0031]1‑
预制碳碳坩埚本体;2

第一保护壳体;3

第二保护壳体;11

侧壁;12

过渡部;13

底部;14

复合碳布层;15

环向碳丝层;16

网格缠丝层;17

碳纤维网胎层;21

限位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碳坩埚的预制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碳碳坩埚本体(1)、第一保护壳体(2)和第二保护壳体(3);所述预制碳碳坩埚本体(1)、所述第一保护壳体(2)和所述第二保护壳体(3)均为两端开口的结构;所述预制碳碳坩埚本体(1)和所述第一保护壳体(2)依次套设在所述第二保护壳体(3)上,所述预制碳碳坩埚本体(1)、所述第一保护壳体(2)和所述第二保护壳体(3)针刺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碳坩埚的预制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碳碳坩埚本体(1)包括侧壁(11)、过渡部(12)和底壁(13);所述侧壁(11)和所述底壁(13)通过所述过渡部(12)连接,所述底壁(13)的厚度大于所述侧壁(11)的厚度,且小于所述过渡部(12)的厚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碳碳坩埚的预制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壳体(2)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限位凸起(21),所述限位凸起(21)用于与碳碳埚托的限位槽匹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碳碳坩埚的预制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12)的位置与所述限位凸起(21)的位置相对应,所述过渡部(12)的厚度为25

45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碳坩埚的预制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碳碳坩埚本体(1)包括针刺连接的复合碳布层(4)、环向碳丝层(15)、网格缠丝层(16)和碳纤维网胎层(17);所述环向碳丝层(15)套设在所述复合碳布层(4)的侧壁上,所述网格缠丝层(16)套设在所述环向碳丝层(15)和所述复合碳布层(4)的弧形过渡部和底壁上;所述碳纤维网胎层(17)套设在所述网格缠丝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时伟胡士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德鸿碳纤维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