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潮汐式生物浮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78242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19: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动潮汐式生物浮床系统,涉及污水处理系统技术领域,包括浮床、基质、净化植物和浮力调节装置,所述浮床设于污水水体,所述基质固设于浮床内,所述浮床设有透水孔,所述净化植物种植于基质,所述浮力调节装置与浮床固接,所述浮力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浮床的浮力,供浮床和基质能够于污水水体中上下浮动,以切换基质的水面下浸没状态和水面上浮出状态。从而利用浮力的变化在基质内产生潮汐效果,潮汐式人工湿地因为基质的表面积大、复氧充分,可以附生远比植物根系更多的微生物,处理效果远比传统的生物浮床要高,从而大幅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对水质的净化效果十分明显。分明显。分明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动潮汐式生物浮床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系统
,尤其涉及气动潮汐式生物浮床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生物浮床又称人工浮岛,是一种水生态修复的装置,它通过人工将植物种植在浮床上,将浮床送入污染的水域中,使其改变水质。中国技术专利CN201020278729.2公开了一种注塑种植篮PVC管体粘结生物浮床,可有效解决现有生物浮床结构复杂,松散,周转使用率低,抗风浪差,不便管理的问题。技术方案是,包括种植篮和框架,所说的浮床框架由四个连接管组装,相邻连接管由弯头固定呈方形,种植篮置于方形连接管框架间,所说的种植篮呈筒状体,种植篮周壁上均布有四个连接件,相邻种植篮间通过连接件固定在一起,种植篮同框架形成生物浮床。
[0003]然而上述生物浮床是使用PVC管体作为成品可拼接浮体漂浮在水面,形成对湿生植物的扶持固定,利用湿生植物的生长吸收作用和植物根系共生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来净化水质,同时可起到一定的抑制蓝绿藻作用,但其处理效率较低,对水质的净化效果十分有限,更多地只是在多措施系统工程中起辅助和景观美化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气动潮汐式生物浮床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生物浮床对污水的处理效率较低,对水质的净化效果十分有限的技术问题。
[0005]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气动潮汐式生物浮床系统,包括浮床、基质、净化植物和浮力调节装置,所述浮床设于污水水体,所述基质固设于浮床内,所述浮床设有透水孔,所述净化植物种植于基质,所述浮力调节装置与浮床固接,所述浮力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浮床的浮力,供浮床和基质能够于污水水体中上下浮动,以切换基质的水面下浸没状态和水面上浮出状态,当所述基质下沉至污水水体水面以下时,所述污水水体能够透过透水孔淹没沉入水面以下的基质形成水面下浸没状态,当所述基质上浮至污水水体水面以上时,显露至水面以上的基质内部的污水水体能够透过透水孔排出形成水面上浮出状态。
[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浮力调节装置包括漂浮单元和密度调节单元,所述漂浮单元与浮床固接,所述漂浮单元漂浮于污水水体,所述密度调节单元与漂浮单元相连接,所述密度调节单元用于调节漂浮单元的密度,以调节漂浮单元的浮力。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漂浮单元包括下端设有开口的浮筒,所述污水水体经由所述开口与浮筒内部相连通,所述密度调节单元包括进排气机构,所述进排气机构与浮筒内部相连通,所述进排气机构用于调节浮筒内部空气与污水水体的比例,以调节漂浮单元的密度。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排气机构包括气泵和排气阀,所述气泵与浮筒内部相连通,所述气泵用于向浮筒内部充气,所述浮筒设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用于浮筒内部的
空气排出,所述排气阀设于排气管。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排气机构还包括单向阀,所述气泵经由充气管与浮筒内部相连通,所述单向阀设于所述充气管,供外部空气单向流入浮筒。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行程限位机构,所述行程限位机构包括上止点限位单元和下止点限位单元,所述上止点限位单元和下止点限位单元分别与浮力调节装置相连接,所述上止点限位单元和下止点限位单元分别设有能够与浮床接触的触压端,当浮床上浮至与上止点限位单元的触压端接触后,所述上止点限位单元能够触发浮力调节装置停止上浮,当浮床下沉至与下止点限位单元的触压端接触后,所述下止点限位单元能够触发浮力调节装置停止下沉。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锚杆,所述锚杆竖向固设于污水水体中,所述浮床和基质分别设有导向孔,所述浮床和基质经由导向孔滑动套设于锚杆,供浮床和基质相对锚杆上下滑动。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止点限位单元包括第一位置传感器,所述下止点限位单元包括第二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和第二位置传感器分别固设于锚杆,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与排气阀信号连接,当浮床上浮至与第一位置传感器的触压端接触时,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控制排气阀开启排气,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与排气阀信号连接,当浮床下沉至与第二位置传感器的触压端接触时,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控制排气阀关闭停止排气。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调节浮子,所述调节浮子固设于基质内,所述调节浮子用于提供浮床除浮力调节装置以外浮于污水水体的浮力。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净化植物为美人蕉、芦苇、空心菜、油麦菜或/和生菜,所述基质为陶粒。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浮力调节装置调节浮床的浮力,使浮床能够于污水水体中上下浮动,以切换基质的水面下浸没状态和水面上浮出状态,当浮床上浮时,基质大部分漏出污水水体的水面,当浮床下沉时,基质大部分被污水水体淹没,从而利用浮力的变化在基质内产生潮汐效果,潮汐式人工湿地因为基质的表面积大、复氧充分,可以附生远比植物根系更多的微生物,处理效果远比传统的生物浮床要高,从而大幅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对水质的净化效果十分明显。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申请一部分,并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技术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19]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气动潮汐式生物浮床系统,包括浮床10、基质20、净化植物30和浮力调节装置40,所述浮床10设于污水水体50,所述基质20固设于浮
床10内,所述浮床10设有透水孔11,所述净化植物30种植于基质20,所述浮力调节装置40与浮床10固接,所述浮力调节装置40用于调节浮床10的浮力,供浮床10和基质20能够于污水水体50中上下浮动,以切换基质20的水面下浸没状态和水面上浮出状态,当所述基质20下沉至污水水体50水面以下时,所述污水水体50能够透过透水孔11淹没沉入水面以下的基质20形成水面下浸没状态,当所述基质20上浮至污水水体50水面以上时,显露至水面以上的基质20内部的污水水体50能够透过透水孔11排出形成水面上浮出状态。
[0020]通过浮力调节装置40调节浮床10的浮力,使浮床10能够于污水水体50中上下浮动,以调节基质20浸没于污水水体50的深度,当浮床10上浮时,基质20大部分漏出污水水体50的水面,当浮床10下沉时,基质20大部分被污水水体50淹没,利用浮力的变化在基质20内产生潮汐效果,每个潮汐运行周期包括:进水

反应

出水和排空闲置四个阶段,进水阶段浮床10下沉,污水水体50透过透水孔11进入基质20中,反应阶段基质20上附着的微生物和净化植物30的根系参与污水水体50的净化反应,出水阶段浮床10上浮,污水水体50从基质20中排出,排空闲置阶段浮出于水面的基质20中的污水水体50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气动潮汐式生物浮床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浮床、基质、净化植物和浮力调节装置,所述浮床设于污水水体,所述基质固设于浮床内,所述浮床设有透水孔,所述净化植物种植于基质,所述浮力调节装置与浮床固接,所述浮力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浮床的浮力,供浮床和基质能够于污水水体中上下浮动,以切换基质的水面下浸没状态和水面上浮出状态,当所述基质下沉至污水水体水面以下时,所述污水水体能够透过透水孔淹没沉入水面以下的基质形成水面下浸没状态,当所述基质上浮至污水水体水面以上时,显露至水面以上的基质内部的污水水体能够透过透水孔排出形成水面上浮出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潮汐式生物浮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调节装置包括漂浮单元和密度调节单元,所述漂浮单元与浮床固接,所述漂浮单元漂浮于污水水体,所述密度调节单元与漂浮单元相连接,所述密度调节单元用于调节漂浮单元的密度,以调节漂浮单元的浮力。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动潮汐式生物浮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单元包括下端设有开口的浮筒,所述污水水体经由所述开口与浮筒内部相连通,所述密度调节单元包括进排气机构,所述进排气机构与浮筒内部相连通,所述进排气机构用于调节浮筒内部空气与污水水体的比例,以调节漂浮单元的密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动潮汐式生物浮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排气机构包括气泵和排气阀,所述气泵与浮筒内部相连通,所述气泵用于向浮筒内部充气,所述浮筒设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用于浮筒内部的空气排出,所述排气阀设于排气管。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动潮汐式生物浮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排气机构还包括单向阀,所述气泵经由充气管与浮筒内部相连通,所述单向阀设于所述充气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睿黄金华丁兆威夏强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工程设计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