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及其构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767005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9: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及其构建方法,所述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包括:所述微地形塑造结构包括河漫滩和将河漫滩分隔的主河槽,所述河漫滩上开挖辫状水系和深潭;辫状水系位于河漫滩上;所述辫状水系之间形成沙洲,所述深潭位于所述湿地的出入口处;所述生态安全系统为所设置的微地形的形体维护系统,由低至高依次为护底段、护坡段和沙洲段,所述护底段上铺有卵石,所述护坡段上铺有植物防冲毯,并用U型钉固定。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形成了水流相互交错的辫状水系和“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及其构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态修复
,尤其涉及一种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及其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
[0003]近自然湿地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结合具体流域地形地貌、水文和植被情况,模仿、接近自然湿地的一种可持续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工程技术。它兼具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特点,在提高系统水质净化能力的同时,又具有景观多样性、维护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性的特征。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造成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传统的人工湿地存在着占地大、维护费用高的缺点,依靠人工干预,模仿自然湿地的功能而形成的近自然湿地应运而生。
[0004]近年来国家重视并切实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全国湿地保护体系基本形成,大部分重要湿地得到抢救性保护,局部地区湿地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0005]但本申请专利技术人发现上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0006]在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在对河流湿地开展生态修复时,面临水位变化频繁、地形单调、物种单一、流速大、抗冲能力弱等问题,使得生态恢复效果不佳。现有技术中存在去除污染效果差、流速大、抗冲能力弱的缺陷。
[0007]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难度和意义:
[0008]因此,基于这些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形成了水流相互交错的辫状水系和“槽







潭”多种地形生境的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及其构建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申请目的在于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形成了水流相互交错的辫状水系和“槽







潭”多种地形生境的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及其构建方法。
[0010]本申请实施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11]一种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所述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包括:
[0012]微地形塑造结构:所述微地形塑造结构包括河漫滩和将河漫滩分隔的主河槽,所述河漫滩上开挖辫状水系和深潭;辫状水系位于河漫滩上;所述辫状水系之间形成沙洲,所述深潭位于所述湿地的出入口处;
[0013]生态安全系统:所述生态安全系统为所设置的微地形的形体维护系统,由低至高依次为护底段、护坡段和沙洲段,所述护底段上铺有卵石,所述护坡段上铺有植物防冲毯,并用U型钉固定;
[0014]植物配置区域:所述植物配置区域包括位于所述沙洲段上的种植土和位于种植土上的景石,所述种植土上种植挺水植物、地被植物和灌木。
[0015]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16]在上述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中,进一步的,所述辫状水系平均坡度与主河槽的坡度一致,宽度在1m~5m之间。
[0017]辫状水系平均坡度与主河槽的坡度一致,以防发生冲淤。
[0018]在上述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中,进一步的,辫状水系中塘泡底高程比主河槽底高程高0.5~1.0m。
[0019]高程过低会影响主河道行洪,影响河道的形态,高程过高会导致水流全部从河道主槽中流走,起不到湿地净化水质和提高生境的目的。
[0020]在上述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中,进一步的,所述深潭底高程比塘泡底高程低至少0.5m。
[0021]这样使鱼类等生物在洪水期、枯水期能够避险。
[0022]在上述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中,进一步的,所述辫状水系包括塘泡和浅滩,所述塘泡和浅滩间隔设置,浅滩水深为0.3~0.5m,塘泡的水深为0.5~1.0m,浅滩与塘泡之间高程差为0.3~0.5m,塘泡间距为30~50m。
[0023]纵向形成深潭浅滩交替生境,便于对水体增氧,创造生境。
[0024]在上述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中,进一步的,所述卵石粒径10cm以上。
[0025]以防止底部的冲刷,吸附颗粒物质,净化水质。
[0026]在上述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中,进一步的,所述植物防冲毯为椰丝纤维土复合植物防冲毯,规格为200~400g/m2,渗透系数k为5*10
‑2~1*10
‑1cm/s;U型钉采用φ8钢筋制作,入土深度≥1.5m,间距3m。
[0027]抵抗洪水冲击,固定塑造的微地形。
[0028]一种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构建方法,所述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构建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0029]步骤一:选择河漫滩作为修复区域;
[0030]可以做到不占农田,进行微地形塑造,可减少土方工程量,同时该区域属于河道管理范围内,河水可通过自流流入该区域,无需泵站的提升,同时兼备水质净化后的水能自流排出本区域。
[0031]步骤二:在步骤一中的修复区域处开挖辫状水系和在湿地出入口处开挖深潭;
[0032]辫状水系能稳定在宽阔河床上,多股水流时分时合,互相窜流,能够相互消能,增加水力停留时间;深潭能够对来水中泥沙进行沉降,增加水力停留时间提高湿地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0033]步骤三:护底段铺设卵石,护坡段上铺有植物防冲毯,并用U型钉固定;
[0034]采用的施工材料为椰丝材料、卵石等为天然材料,容易获取,既能够快速施工,又有利于保护环境。
[0035]步骤四:沙洲段上铺种植土,种植土上种植耐淹防冲植物,同时在沙洲迎水侧布置景石。
[0036]在上述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构建方法中,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二中,先开挖辫状水系,再开挖深潭,从河道至岸边,从下游至上游依次施工,辫状水系及深潭的平面偏差不应>
±
0.5m,竖向高程偏差不应>
±
0.2m。
[0037]从河道至岸边,从下游至上游依次施工,免施工过程对已建的地形进行干扰,湿地
边界与现状河面考虑顺接自然地形。
[0038]在上述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构建方法中,进一步的,所述步骤四中在沙洲顶部铺设30cm种植土,且迎水侧每隔5

10m,布置景石,粒径为30~50cm。
[0039]起到护洲和景观作用。
[0040]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41]1、本专利利用了自然河漫滩地形进行了微地形改造,形成了水流相互交错的辫状水系和“槽







潭”多种地形生境,依据不同水深,种植了去除污染能力强的植被,既净化了水质,又营造了多种生境,提高了河流型湿地的多样性。同时,采用椰丝纤维土材料的植物防冲毯、景石等自然材料固定微地形,既防止了污染,又增强了河流型近自然湿地的安全。
[0042]2、本专利技术利用河道原有的河漫滩地形,构建的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首先控制沙洲平均高程,塘泡11底高程比主河槽2底高程高0.5~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包括:微地形塑造结构:所述微地形塑造结构包括河漫滩和将河漫滩分隔的主河槽,所述河漫滩上开挖辫状水系和深潭;辫状水系位于河漫滩上;所述辫状水系之间形成沙洲,所述深潭位于所述湿地的出入口处;生态安全系统:所述生态安全系统为所设置的微地形的形体维护系统,由低至高依次为护底段、护坡段和沙洲段,所述护底段上铺有卵石,所述护坡段上铺有植物防冲毯,并用U型钉固定;植物配置区域:所述植物配置区域包括位于所述沙洲段上的种植土和位于种植土上的景石,所述种植土上种植挺水植物、地被植物和灌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辫状水系平均坡度与主河槽的坡度一致,宽度在1m~5m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其特征在于:辫状水系中塘泡底高程比主河槽底高程高0.5~1.0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深潭底高程比塘泡底高程低至少0.5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辫状水系包括塘泡和浅滩,所述塘泡和浅滩间隔设置,浅滩水深为0.3~0.5m,塘泡的水深为0.5~1.0m,浅滩与塘泡之间高程差为0.3~0.5m,塘泡间距为30~50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塘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高岭胡保安周云亮陈存扩焦蕾王丽娟董先锋孙涵何攀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天津生态环保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