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底栖丝状绿藻的微塑料清除藻床及方法、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476189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9:02
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生态修复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底栖丝状绿藻的微塑料清除藻床及方法、应用。一种基于底栖丝状绿藻的微塑料清除藻床,包括若干间隔排列的网帘;所述网帘通过固定钢槽固定在河床底部;所述网帘由若干纵横交错的钢筋骨架固定连接而成;所述钢筋骨架上缠绕粗糙的麻绳作为基质。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底栖丝状绿藻对微塑料强大的捕集能力,在河道中原位构建高效藻床,在有效吸收氮磷的同时,对河水中的微塑料实施高效收集,达到生物浓缩微塑料,削减水环境中微塑料丰度的目的;且藻床所有材料未采用塑料制品,可避免引入新的塑料污染物。可避免引入新的塑料污染物。可避免引入新的塑料污染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底栖丝状绿藻的微塑料清除藻床及方法、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态修复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底栖丝状绿藻 的微塑料清除藻床及方法、应用。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微塑料(直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作为一种新兴污 染物获得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与大型塑料相比,微塑料 (Microplastics)由于粒径较小,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吸附和 携带更多的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对水生生物 的生理功能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微塑料已成为全球环境和生态系统 潜在的巨大挑战,被称为水环境的“PM2.5”。
[0003]目前国内外对微塑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生生物毒理及生态效 应方面,而对如何有效去除天然水体中微塑料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少 数技术集中于周丛生物膜对微塑料的降解机理的研究,但降解效率较 低(30%以下),且作用的塑料种类有限,不能有效满足实际水环境 中微塑料的去除需求。而絮凝沉淀过滤等技术仅在污水处理厂中进行 了部分试验,对河道等大型水体无法有效推广应用。因此研发一种对 河道中微塑料具有广谱去除效果且环境友好,安全可靠的生态处理技 术就变得非常必要。
[0004][0005][0006]底栖丝状绿藻(刚毛藻、水网藻和水绵等)广泛存在于浅水湖泊 和河道中。底栖丝状绿藻比浮游藻类更能适应低光强的环境,从而具 有很强的竞争力;同时生长及氮磷摄取速率高,降低水中有机物浓度; 在合适的温度气候下,底栖丝状绿藻一年四季都可生长;底栖丝状绿 藻为大型藻,不易随水流失;此外,可以牧场方式大量经营收割;底 栖丝状绿藻能够在沉积物表面快速生长,从而减少扰动导致颗粒物和 微塑料等的再悬浮,综合考虑,底栖丝状绿藻适合用作富营养化水体 治理的优选物种。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底栖丝状绿藻的微塑料 清除藻床及方法、应用,旨在解决
技术介绍
中指出的现有技术存在的 问题。
[0008]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底栖丝状绿藻的微塑料清 除藻床,包括若干间隔排列的网帘;
[0009]所述网帘通过固定钢槽固定在河床底部;
[0010]所述网帘由若干纵横交错的钢筋骨架固定连接而成;
[0011]所述钢筋骨架上缠绕粗糙的麻绳作为基质。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栖丝状绿藻的选择 绿藻门中的刚毛藻属和水绵属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网帘的两侧分别卡设 在固定钢槽中,
固定钢槽包括两根具有间隙且均固定在河床底部的固 定筋。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相邻网帘的间隔距离为 0.4~0.6m。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麻绳采用能够降解的 黄麻或槿麻纤维编制而成;麻绳的直径为10~20mm。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钢筋骨架直径 5~7mm;相邻横向的钢筋骨架的间隔距离为18~22cm;相邻纵向的钢 筋骨架的间隔距离为18~22cm。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网帘的宽度为 0.8~1.2m。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网帘的顶部两端焊接 有吊环。
[0019]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底栖丝状绿藻的微 塑料清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0]底栖丝状绿藻的挂网,包括以下步骤:
[0021]将所述的基于底栖丝状绿藻的微塑料清除藻床中的网帘放置在 底栖丝状绿藻丰富的区域中浸泡5~15天;
[0022]待麻绳表层着生绿色丝状绿藻时,将网帘取出,通过固定钢槽固 定在河床底部,利用河道流水中的营养物质促进网帘上的底栖丝状绿 藻生长;
[0023]底栖丝状绿藻的清理,包括以下步骤:
[0024]待底栖丝状绿藻的长度达到30~50cm时,间隔取出网帘;
[0025]人工清理网帘上漂浮的藻体,清理至麻绳上剩余一层绿色的藻膜 后,重新将网帘放回固定钢槽,使底栖丝状绿藻继续生长,直至下一 次清理。
[002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底栖丝状绿藻的微 塑料清除藻床在清除水中微塑料中的应用。
[0027]城市河道由于氮磷营养盐丰富,因此能够促进底栖丝状绿藻的快 速生长,藻体绵长,加之其中伴生的菌体和微生物等,对细小的微塑 料具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可以多次收割,不断移除藻体和微塑料,同 时降低水体中氮磷含量,实现氮磷和微塑料的共同控制。
[0028]本专利技术利用底栖丝状绿藻对微塑料强大的捕集能力,在河道中原 位构建高效藻床,在有效吸收氮磷的同时,对河水中的微塑料实施高 效收集,达到生物浓缩微塑料,削减水环境中微塑料丰度的目的;且 藻床所有材料未采用塑料制品,可避免引入新的塑料污染物。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基于底栖丝状绿藻的微塑料清除藻床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网帘结构示意图;
[0031]附图中:1

麻绳、2

钢筋骨架、3

固定钢槽、4

吊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 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 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33]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0034]实施例1
[0035]如图1~2所示,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底栖丝状绿藻的微塑料 清除藻床,包括若干间隔排列的网帘;
[0036]所述网帘通过固定钢槽3固定在河床底部;所述网帘的两侧分别 设有固定钢槽3,固定钢槽3包括两根固定在河床底部的固定筋,两 根固定筋之间具有略大于钢筋骨架2直径的间隙,且各网帘两侧的固 定钢槽3之间的距离小于网帘的宽度,从而可以使得网帘卡设在两侧 的固定钢槽3中,网帘也可从两侧固定钢槽3中提出水面,定期清理 网帘上繁殖的底栖丝状绿藻和微塑料的混合体;
[0037]相邻网帘的间隔距离为0.4m;
[0038]所述网帘由若干纵横交错的钢筋骨架2焊接而成;所述钢筋骨架 2直径5mm;相邻横向的钢筋骨架2的间隔距离为18cm;相邻纵向 的钢筋骨架2的间隔距离为18cm;
[0039]所述钢筋骨架2上缠绕粗糙的麻绳1作为基质,便于丝状藻类着 床;所述麻绳1采用能够降解的黄麻或槿麻等植物的纤维编制而成; 麻绳的直径为10mm;
[0040]所述网帘的宽度为0.8m,网帘的高度根据河道常水位深度而定;
[0041]网帘的顶部两端焊接有吊环4,便于将网帘提出水面。
[0042]实施例2
[0043]如图1~2所示,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底栖丝状绿藻的微塑料 清除藻床,包括若干间隔排列的网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底栖丝状绿藻的微塑料清除藻床,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间隔排列的网帘;所述网帘通过固定钢槽固定在河床底部;所述网帘由若干纵横交错的钢筋骨架固定连接而成;所述钢筋骨架上缠绕粗糙的麻绳作为基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底栖丝状绿藻的微塑料清除藻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栖丝状绿藻的选择绿藻门中的刚毛藻属和水绵属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底栖丝状绿藻的微塑料清除藻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帘的两侧分别卡设在固定钢槽中,固定钢槽包括两根具有间隙且均固定在河床底部的固定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底栖丝状绿藻的微塑料清除藻床,其特征在于,相邻网帘的间隔距离为0.4~0.6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底栖丝状绿藻的微塑料清除藻床,其特征在于,所述麻绳采用能够降解的黄麻或槿麻纤维编制而成;麻绳的直径为10~20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底栖丝状绿藻的微塑料清除藻床,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骨架直径5~7mm;相邻横向的钢筋骨架的间隔距离为18~22cm;相邻纵向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斌余志晟刘如铟张洪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