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上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6291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9:05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为,当尾门的开放时避免多个落水槽彼此的接合部位向外部露出。车身上部构造具有设于车身上部的外落水槽(34)、与该外落水槽(34)接合的落水槽外侧构件(100)、和设于车身侧部的侧外面板(24),落水槽外侧构件(100)具有从侧外面板(24)向车宽方向内侧鼓出并朝向车宽方向外侧折回的接合凸缘(101),落水槽外侧构件(100)和外落水槽(34)经由该接合凸缘(101)而接合,在落水槽外侧构件(100)与外落水槽(34)之间的装配部设有凹部(114)。落水槽(34)之间的装配部设有凹部(114)。落水槽(34)之间的装配部设有凹部(11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上部构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例如汽车等车辆的车身上部构造。

技术介绍

[0002]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安装有尾门的尾门开口部的上部角落部设有落水槽以及落水槽延伸部的车身上部构造。
[0003]该落水槽和落水槽延伸部例如通过点焊而相互接合。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

11204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然而,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车身上部构造中,当尾门的开放时,落水槽以及落水槽延伸部彼此的焊接痕(点焊坑)向外部露出而成为能够视觉观察的状态。由此,具有导致车辆外观性降低的隐患。
[0008]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点而做出的,目的为提供能够当尾门的开放时避免多个落水槽彼此的接合部位向外部露出的车身上部构造。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身上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设于车身上部的落水槽、与所述落水槽接合的落水槽外侧构件、和设于车身侧部的侧外面板,所述落水槽外侧构件具有从所述侧外面板向车宽方向内侧鼓出并朝向车宽方向外侧折回的接合凸缘,所述落水槽外侧构件和所述落水槽经由所述接合凸缘而接合,在所述落水槽外侧构件与所述落水槽之间的装配部设有凹部。
[0010]专利技术效果
[0011]本专利技术中,可获得一种能够当尾门的开放时避免多个落水槽彼此的接合部位向外部露出的车身上部构造。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适用有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上部构造的车辆的车身后方上部的局部省略立体图。
[0013]图2是配置于图1所示的车身后方上部的左侧的落水槽外侧构件的放大立体图。
[0014]图3是沿着图2的III

III线的放大剖视图。
[0015]图4A是在拆除掉侧外面板的状态下表示落水槽外侧构件和外落水槽之间的接合点的放大立体图。
[0016]图4B是相对于图4A的状态而表示安装有侧外面板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0017]图5是图4A所示的落水槽外侧构件的放大俯视图。
[0018]图6是表示使前部的截面面积减少的落水槽外侧构件前部的放大立体图。
[0019]图7是表示配置有加强尾门铰链的加强板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0020]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加强板的车辆后方端部与后柱内构件上部接合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0021]图9是表示图7所示的加强板和后柱的位置关系的放大立体图。
[0022]图10是尾门经由尾门铰链安装于车身后方的状态的局部透视立体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10 车身后方上部
[0025]24 侧外面板
[0026]28 落水槽(gutter)
[0027]34 外落水槽
[0028]100 落水槽外侧构件
[0029]101 接合凸缘
[0030]113 装配部
[0031]114 凹部
[0032]116 接合凸缘
[0033]120 后柱内构件
[0034]120b 后柱内构件上部
[0035]124 尾门
[0036]126 尾门铰链
[0037]128 落水槽外侧构件前部
[0038]130 加强板(patch)(加强部件)
[0039]132 接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40]接着,适当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此外,在各图中,“前后”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左右”表示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下”表示车辆上下方向(垂直上下方向)。
[0041]如图1所示,适用有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上部构造的车辆的车身后方上部10的构成具有:构成侧壁的左右的侧车身12;构成顶壁的车顶14;设于车身后部的尾门开口部16。
[0042]侧车身12由形成车辆侧面的外表面的侧外面板24、从内侧(车室侧)支承侧外面板24的未图示的侧车身内构件所构成。
[0043]车顶14具有车顶外面板26、分别设在车身上部的左右两侧的左右一对的落水槽28、和将左右的侧车身12彼此相连的后车顶拱30(参照图2)。后车顶拱30呈大致

字状的轴垂直截面,在车辆后端的位置沿着车宽方向延伸。
[0044]在车身后方上部1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落水槽28。该落水槽28是构成供雨水等沿着尾门开口部16的周缘流动的槽(通道)的一部分的部件。后述的落水槽外侧构件100也具有与落水槽28同样的功能。
[0045]此外,左右一对的落水槽28分别构成为左右对称形状,由此,详细说明从车辆后方来看配置于左侧的落水槽28,省略说明配置于右侧的落水槽28。
[0046]如图1所示,落水槽28由从车辆后方来看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构件落水槽32、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落水槽34、配置在外落水槽34与侧外面板24的缘部之间的落水槽外侧构件100(参照图2)构成。
[0047]如图1所示,内构件落水槽32将折曲部36夹在中间而成L字状截面,由与尾门开口部16的缘部接合的基台部38、和以与基台部38大致正交的方式折曲且朝向车顶外面板18的顶面延伸的延伸部40构成。
[0048]外落水槽34由将折曲部42夹在中间而与尾门开口部16的缘部接合的基台部44、和以与基台部44大致正交的方式折曲且朝向车顶外面板18侧延伸的平面部46构成。
[0049]如图5所示,落水槽外侧构件100在俯视时由如下复合形状构成,该复合形状是使以第1棱线部~第3棱线部102a~102c为边界构成的第1面部~第4面部104a~104d组合而成的。第1面部104a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具有从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以圆弧状垂下的圆弧部106。第2面部104b与第1面部104a的下端连续,具有从车宽方向内侧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垂下的弯曲部108。
[0050]而且,第3面部104c在俯视时呈大致三角形状,沿着上下方向配置在第1面部104a与第2面部104b之间。第4面部104d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具有在上方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第1突出部110a以及第2突出部110b、和位于第1突出部110a以及第2突出部110b的下方且呈山形状、并朝向车辆前方突出的第3突出部110c。
[0051]如图4A所示,落水槽外侧构件100和外落水槽34通过由第1接合点P1~第4接合点P4构成的四个接合点(接合部位)接合。第1接合点P1以及第2接合点P2分别设在位于落水槽外侧构件100的第4面部104d的上方的第1突出部110a以及第2突出部110b。第3接合点P3以及第4接合点P4分别设在使第3突出部1100的山形状的顶点处于中间的其两侧。这些第1突出部110a~第4突出部110d作为后述的落水槽外侧构件100的接合凸缘101而发挥功能,与外落水槽34的接合凸缘35接合。
[0052]如图3所示,落水槽外侧构件100具有接合凸缘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设于车身上部的落水槽、与所述落水槽接合的落水槽外侧构件、和设于车身侧部的侧外面板,所述落水槽外侧构件具有从所述侧外面板向车宽方向内侧鼓出并朝向车宽方向外侧折回的接合凸缘,所述落水槽外侧构件和所述落水槽经由所述接合凸缘而接合,在所述落水槽外侧构件与所述落水槽之间的装配部设有凹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落水槽外侧构件固定于将所述侧外面板的外观面的端部折回得到的接合凸缘。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菊地真柿冈良市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