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气体回收能力的气液联动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75605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8: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气体回收能力的气液联动控制系统,包括至少两个以上相连接的蓄能器,多个蓄能器存在不等径设计,多个蓄能器的排布方式相同,多个蓄能器的上腔室均为传动腔室,多个蓄能器的下腔室均为流体双向容纳腔室;所述的流体双向容纳腔室用于管道内部气体的取用以及回排;多个蓄能器中存在至少一个具有行程限位功能的控制用蓄能器,其余的蓄能器为主蓄能器;其中控制用蓄能器运行至顶部触发回收装置ON信号,运行至底部触发回收装置OFF信号;该种设计结构可以有效的放置取用的能源物质的外泄,从而一方面减少了外泄气体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损害,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气体的消耗,从而极大的节约了装置的运维成本。从而极大的节约了装置的运维成本。从而极大的节约了装置的运维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气体回收能力的气液联动控制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气体回收能力的气液联动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对于易燃气体的运输系统中的控制执行部分,现有的设计为了保持装置的安全性能,往往采用系统内自由的流体动力进行执行部件的驱动,而不需要采用电动或是外接动力源进行驱动,执行部件采用液缸或是气缸进行能源的收集与推动,后续可以采用曲柄连杆机构、传动机构或是其他机构进行动力的传导。
[0003]根据行业的安全性要求,为了防止可能的泄露问题造成的爆炸隐患,在直接与管道相接触的控制部分是不允许采用电磁控制装置的,所以基于流体自有动力进行驱动的方式是本领域现有以及未来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天然气输送管路中,该种结构方式具有极高的安全性。
[0004]但是现有的联动控制系统存在以下的问题:
[0005]1.驱动完成后的废气、废液直接排放在空气环境中,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的污染且对现场的人员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0006]2.针对驱动完成的驱动流体未设置合理有效的回收装置,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尤其是对贵重气体而言,其多次驱动的浪费量甚至会超过管道自由的损耗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气体回收能力的气液联动控制系统。
[0008]一种具有气体回收能力的气液联动控制系统,包括以下部分:
[0009]至少两个以上相连接的蓄能器,多个蓄能器存在不等径设计,多个蓄能器的排布方式相同,多个蓄能器的上腔室均为传动腔室,多个蓄能器的下腔室均为流体双向容纳腔室;
[0010]所述的流体双向容纳腔室用于管道内部气体的取用以及回排;
[0011]多个蓄能器中存在至少一个具有行程限位功能的控制用蓄能器,其余的蓄能器为主蓄能器;其中控制用蓄能器运行至顶部触发回收装置ON信号,运行至底部触发回收装置OFF信号;
[0012]当多个蓄能器均处于充能状态时,蓄能器的下腔均处于充能运动状态,并直至控制用蓄能器触发回收装置ON信号,充能结束;
[0013]当多个蓄能器处于泄能回收状态时,具体工作状态如下:
[0014]S1、相关的执行部件执行动作完毕后,触发回收操作命令;
[0015]S2、在执行部件与蓄能器之间的油路中,加装充能装置;
[0016]S3、充能装置接收命令后,开始运转,并将液压油注入在蓄能器的上腔内部;
[0017]S4、多个蓄能器中的运动部件由于受力情况的不同,主蓄能器先进行运动,并将下
腔体的流体全部排出,控制用蓄能器再进行运动,并将下腔体内的流体全部排出;
[0018]S5、控制用蓄能器运行至底部触发回收装置OFF信号;
[0019]S6、动作结束,此时采用的流体全部返回至管道内部。
[0020]进一步的,该系统用于易燃气体运输管道的控制中。
[0021]进一步的,蓄能装置的上腔通过控制油路与执行部件相连,所述的执行部件内部设有竖向设置的定子与转子,所述的转子的内端部与转轴相连,所述的转轴用于向外输送旋转运动驱动力,所述的定子的外端部与壳体相连,相邻的转子与定子之间形成两个液压控制驱动腔室,其中位于左端的液压控制驱动腔室为反向控制部分,位于右端的液压控制驱动腔室为正向控制部分,通过液压油注入在不同的液压控制驱动腔室内,以实现动力装置执行部件的正反向旋转控制。
[0022]进一步的,流体双向容纳腔室通过流体双向控制装置与待取用气体的管路相连,流体双向控制装置包括回流管路以及进流管路。
[0023]进一步的,气液联动控制系统的内部设有至少一个用于提供液压输出的油箱,油箱用于将气动、电动等其余种类的动力来源,进行液压力的转换。
[0024]进一步的,所述的充能装置为电机或是液压缸,充能装置为气体的回收提供外接的动力来源。
[0025]进一步的,油箱与执行部分之间设有输油管路,输油管路上设有压力控制部件,压力控制部件包括至少一个溢流阀结构。通过溢流阀可以有效的保护输油管路的稳定性,以防止压力的突变造成的安全隐患。
[0026]进一步的,输油管路上设有气控阀,所述的气控阀包括手动控制结构、阀芯弹簧、阀芯、活塞、活塞用抗磨环、活塞用密封圈及挡圈、手柄用推杆、手柄推杆用密封圈及挡圈、手柄推杆用弹簧。
[0027]有益效果:
[0028]本系统通过集成式的动力能源回收装置,该种设计结构可以有效的放置取用的能源物质的外泄欸,从而一方面减少了外泄气体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损害,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气体的消耗,从而极大的节约了装置的运维成本。
[0029]同时,在气体回收过程中,液压油注入在主蓄能器以及控制用蓄能器的上腔室中,因为主蓄能器的管径面积更大,或是不存在阻尼推动,所以主蓄能器的运动为先运动状态,当主蓄能器中下腔室中的气体全部回收完成后,控制用蓄能器再将其下腔室中的气体排出,并且运动至OFF状态中,从而结束气体回收工作,该种结构可以保证主蓄能器中的气体全部排出后,才结束回收工作,可以避免残留气体未被回收。
附图说明
[0030]图1是一种气液联动控制系统的主体结构示意图(装置造型);
[0031]图2是一种气液联动控制系统的传动部分结构示意图;
[0032]1.第一截止阀2.第一梭阀3.第二截止阀4.第三截止阀5.过滤器6.第一单向阀7.第二单向阀8.旁通阀9.压力表10.带行程指示的蓄能器11.行程开关12.第四截止阀13.压力开关14.第五截止阀15.蓄能器16.过滤器17.液压油箱18.第三单向阀19.卸荷阀20.回油过滤器21.第六截止阀22.第七截止阀23.排污阀24.联轴器25.液压泵26.电机27.第八截止
阀28.第四单向阀29.第九截止阀30.机械阀31.ESD电磁阀32.第二梭阀33.远控关电磁阀34.远控开电磁阀35.第三梭阀36.缓冲器37.中枢阀38.执行器39.液压油罐40.第一调速阀41.第二调速阀42.手动调压阀43.第一隔离阀44.第二隔离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了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
[0034]如图所示,一种基于液压的中枢集成装置,其整体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具有很好的集成化功能,其内部气液联动方案如图2所示,下面将结合图2对本装置具体工作流程进行描述,以帮助技术人员进行理解。
[0035]气液联动控制系统由三大块装置构成,其中包括动力系统集成控制部分、动力能源回收部分以及动力装置执行部分组成。
[0036]其中所有的连接方式如图2中所示:
[0037]管道气通过第一截止阀1以及第二截止阀3所在的两个独立的管道与第一梭阀2相连,第一梭阀2的中部出口与气源阀组相连,气源阀组包括第三截止阀4、过滤器5和第一单向阀6组成的一条管路,以及第二单向阀7组成的单独的一条管路。...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气体回收能力的气液联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部分:至少两个以上相连接的蓄能器,多个蓄能器存在不等径设计,多个蓄能器的排布方式相同,多个蓄能器的上腔室均为传动腔室,多个蓄能器的下腔室均为流体双向容纳腔室;所述的流体双向容纳腔室用于管道内部气体的取用以及回排;多个蓄能器中存在至少一个具有行程限位功能的控制用蓄能器,其余的蓄能器为主蓄能器;其中控制用蓄能器运行至顶部触发回收装置ON信号,运行至底部触发回收装置OFF信号;当多个蓄能器均处于充能状态时,蓄能器的下腔均处于充能运动状态,并直至控制用蓄能器触发回收装置ON信号,充能结束;当多个蓄能器处于泄能回收状态时,具体工作状态如下:S1、相关的执行部件执行动作完毕后,触发回收操作命令;S2、在执行部件与蓄能器之间的油路中,加装充能装置;S3、充能装置接收命令后,开始运转,并将液压油注入在蓄能器的上腔内部;S4、多个蓄能器中的运动部件由于受力情况的不同,主蓄能器先进行运动,并将下腔体的流体全部排出,控制用蓄能器再进行运动,并将下腔体内的流体全部排出;S5、控制用蓄能器运行至底部触发回收装置OFF信号;S6、动作结束,此时采用的流体全部返回至管道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气体回收能力的气液联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用于易燃气体运输管道的控制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气体回收能力的气液联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蓄能装置的上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念倪玮辰梁冰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易恒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