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测量蚀刻线体稳定性的传输装置及传输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687155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7 16:20
本申请公开了便于测量蚀刻线体稳定性的传输装置及传输方法,传输装置包括放板端与收板端;设置在放板端与收板端之间的蚀刻线体;设置于放板端一侧的第一传送装置,用于将待蚀刻材料从第一收容装置中传送到位于放板端一侧的蚀刻线体的设定位置上;其中,设定位置为蚀刻线体的中间位置;设置于收板端一侧的第二传送装置,用于将蚀刻完成的材料从位于收板端一侧的蚀刻线体上传送到第二收容装置中;控制器,控制器与第一传送装置、第二传送装置以及蚀刻线体通信连接,用于控制第一传送装置、第二传送装置以及蚀刻线体的启动与停止。本申请能够避免人工放置或回收材料导致的蚀刻偏差与安全隐患,从而提高了蚀刻线体稳定性测量的准确性与安全性。准确性与安全性。准确性与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便于测量蚀刻线体稳定性的传输装置及传输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线路板加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便于测量蚀刻线体稳定性的传输装置及传输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封装基板作为印制线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中各种元器件的载体与电路信号传输的枢纽,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品的最为重要而关键的部分,其质量好坏与可靠性水平决定了整机设备的质量与可靠性。在对封装基板进行层压前,需要对封装基板表面的铜层进行微蚀,形成粗糙的表面,以增强后续与其余基材的结合力,因而蚀刻线体的稳定性是封装基板良率提升的关键。
[0003]蚀刻线体的稳定性是由其蚀刻基板表面铜的含量作为指标依据。现有技术中,通常是由操作人员手动在放板端一侧的蚀刻线体上放置光滑的铜片,以通过蚀刻线体对铜片进行微蚀,并在蚀刻完成后,手动从收板端一侧的线体上接收微蚀后的铜片,通过对蚀刻前后的铜片均进行称重测量,以基于两者的重量差衡量线体的稳定性。
[0004]然而,上述方法存在以下缺陷:一方面由于人员每次在线体放置铜片的位置可能存在差异,而人为误差会导致蚀刻药水对每一批铜面的蚀刻程度不同,继而导致铜片重量差不一致,从而影响线体稳定性测量的准确性,进而影响产品的良率。另一方面,由于需要人工手动在蚀刻线体上放置铜片与接收铜片,而手动操作的过程中会与线体上的滚轮等装置接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便于测量蚀刻线体稳定性的传输装置及传输方法,能够解决人工放置与回收铜片导致的无法准确测量线体稳定性的问题以及人员安全性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第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便于测量蚀刻线体稳定性的传输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放板端与收板端;蚀刻线体,蚀刻线体设置在放板端与收板端之间,用于对待蚀刻材料进行蚀刻;第一传送装置,第一传送装置设置于放板端一侧,用于将待蚀刻材料从第一收容装置中传送到位于放板端一侧的蚀刻线体的设定位置上,以使蚀刻线体对待蚀刻材料进行蚀刻;其中,设定位置为蚀刻线体的中间位置;第二传送装置,第二传送装置设置于收板端一侧,用于将蚀刻完成的材料从位于收板端一侧的蚀刻线体上传送到第二收容装置中;控制器,控制器与第一传送装置、第二传送装置以及蚀刻线体通信连接,用于控制第一传送装置、第二传送装置以及蚀刻线体的启动与停止。
[0007]其中,传输装置还包括第一感应装置与第二感应装置;第一感应装置设置于放板端,并与控制器通信连接,用于在感应到放板端存在待蚀刻材料后,启动控制器,利用控制器控制蚀刻线体启动作业;第二感应装置设置于收板端,并与控制器通信连接,用于在感应到蚀刻完成的材料后,启动控制器,利用控制器控制第二传送装置将蚀刻完成的材料从位
于收板端一侧的蚀刻线体上传送到第二收容装置中;第二感应装置还用于在感应不到蚀刻完成的材料后,启动控制器,利用控制器控制第二传送装置以及蚀刻线体停止作业。
[0008]其中,第一感应装置与第二感应装置均包括红外监测仪。
[0009]其中,蚀刻线体包括线体滚轮以及设置于线体滚轮上方的蚀刻液喷洒装置。
[0010]其中,第一传送装置包括第一拾取装置以及第一滑动装置;第一拾取装置包括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第一支撑件的第一端固定于放板端一侧,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高于第一滑动装置;第二支撑件的第一端与第一支撑件滑动铰接,第二支撑件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吸盘,第一吸盘用于从第一收容装置中吸取待蚀刻材料;第一滑动装置设置于第一感应装置远离蚀刻线体的一侧,且与线体滚轮对应设置。
[0011]其中,第一支撑件上设置有第一滑槽与第一滑轮,第一滑轮可沿着第一滑槽相对于第一支撑件滑动;第二支撑件的第一端与第一滑轮滑动铰接。
[0012]其中,第一滑动装置包括第一导轨滑槽与第一滑动滚轮,第一滑动滚轮可沿着第一导轨滑槽进行滑动;其中,第一滑动滚轮与线体滚轮对应设置。
[0013]其中,第二传送装置包括第二拾取装置以及第二滑动装置;第二拾取装置包括第三支撑件与第四支撑件,第三支撑件的第一端固定于收板端一侧,第三支撑件的第二端高于第二滑动装置;第四支撑件的第一端与第三支撑件滑动铰接,第四支撑件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吸盘,第二吸盘用于从线体滚轮上吸取蚀刻完成的材料;第二滑动装置设置于第二感应装置远离蚀刻线体的一侧,且与线体滚轮对应设置。
[001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第二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便于测量蚀刻线体稳定性的传输方法,便于测量蚀刻线体稳定性的传输方法通过便于测量蚀刻线体稳定性的传输装置实现;传输方法包括:利用控制器启动第一传送装置,以使第一传送装置将待蚀刻材料从第一收容装置中传送到位于放板端一侧的蚀刻线体的设定位置上;其中,设定位置为蚀刻线体的中间位置;利用控制器启动蚀刻线体进行作业,以使蚀刻线体对待蚀刻材料进行蚀刻;利用控制器启动第二传送装置,以使第二传送装置将蚀刻完成的材料从位于收板端一侧的蚀刻线体上传送到第二收容装置中;利用控制器停止第一传送装置、第二传送装置以及蚀刻线体的作业。
[0015]其中,传输装置还包括第一感应装置与第二感应装置;利用控制器启动蚀刻线体进行作业,以使蚀刻线体对待蚀刻材料进行蚀刻的步骤中,具体包括:利用第一传送装置将待蚀刻材料传送至第一感应装置处,以使第一感应装置感应到放板端存在待蚀刻材料后,启动控制器,利用控制器控制蚀刻线体启动作业,以使蚀刻线体对放置于设定位置的待蚀刻材料进行蚀刻;利用控制器启动第二传送装置,以使第二传送装置将蚀刻完成的材料从位于收板端一侧的蚀刻线体上传送到第二收容装置中的步骤中,具体包括:利用蚀刻线体的线体滚轮将蚀刻完成的材料传送至第二感应装置处,以使第二感应装置感应到收板端存在蚀刻完成的材料后,启动控制器,利用控制器启动第二传送装置,以使第二传送装置将蚀刻完成的材料从位于收板端一侧的蚀刻线体上传送到第二收容装置中;利用控制器停止第一传送装置、第二传送装置以及蚀刻线体的作业的步骤中,具体包括:利用控制器停止第一传送装置的作业,当第二感应装置感应不到收板端存在蚀刻完成的材料后,通过第二感应装置启动控制器,利用控制器停止第二传送装置以及蚀刻线体的作业。
[0016]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便于测量蚀刻线体稳定性的
传输装置及传输方法,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传送装置将待蚀刻材料送入蚀刻线体的设定位置,能够避免人工放置待蚀刻材料导致的蚀刻偏差,从而提高了蚀刻线体稳定性测量的准确性。进一步地,由于放置待蚀刻材料以及回收蚀刻完成的材料的过程中无需人工接近蚀刻线体,能够避免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受伤,从而提高了蚀刻线体稳定性测量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测量蚀刻线体稳定性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放板端与收板端;蚀刻线体,所述蚀刻线体设置在所述放板端与所述收板端之间,用于对待蚀刻材料进行蚀刻;第一传送装置,所述第一传送装置设置于所述放板端一侧,用于将所述待蚀刻材料从第一收容装置中传送到位于所述放板端一侧的所述蚀刻线体的设定位置上,以使所述蚀刻线体对所述待蚀刻材料进行蚀刻;其中,所述设定位置为所述蚀刻线体的中间位置;第二传送装置,所述第二传送装置设置于所述收板端一侧,用于将蚀刻完成的材料从位于所述收板端一侧的所述蚀刻线体上传送到第二收容装置中;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传送装置、所述第二传送装置以及所述蚀刻线体通信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传送装置、所述第二传送装置以及所述蚀刻线体的启动与停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装置还包括第一感应装置与第二感应装置;所述第一感应装置设置于所述放板端,并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用于在感应到所述放板端存在所述待蚀刻材料后,启动所述控制器,利用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蚀刻线体启动作业;所述第二感应装置设置于所述收板端,并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用于在感应到所述蚀刻完成的材料后,启动所述控制器,利用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二传送装置将所述蚀刻完成的材料从位于所述收板端一侧的所述蚀刻线体上传送到所述第二收容装置中;所述第二感应装置还用于在感应不到所述蚀刻完成的材料后,启动所述控制器,利用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二传送装置以及所述蚀刻线体停止作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装置与所述第二感应装置均包括红外监测仪。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蚀刻线体包括线体滚轮以及设置于所述线体滚轮上方的蚀刻液喷洒装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送装置包括第一拾取装置以及第一滑动装置;所述第一拾取装置包括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一端固定于所述放板端一侧,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高于所述第一滑动装置;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滑动铰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吸盘,所述第一吸盘用于从所述第一收容装置中吸取所述待蚀刻材料;所述第一滑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感应装置远离所述蚀刻线体的一侧,且与所述线体滚轮对应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设置有第一滑槽与第一滑轮,所述第一滑轮可沿着所述第一滑槽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件滑动;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滑轮滑动铰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装置包括第一导轨滑槽与第一滑动滚轮,所述第一滑动滚轮可沿着所述第一导轨滑槽进行滑动;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海丰杨泽华黄朝丰王亮李小新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广芯封装基板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