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透水软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6581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4 16: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透水软管,其结构包括透水软管管体、透水软管存水弯、市政雨水管道、土工布,透水软管管体一端设有透水软管存水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减少了透水软管的开孔密度,增强了透水软管的抗压强度和抗侵蚀性;2、降雨时可加速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而在降雨停止后,又能将自身吸收的水分释放给周围的黏土和砂土;3、实现了“隐形化”的蓄水方式,降雨时,通过下渗至新型透水软管之中存储起来,当水过量时,蓄积的水将通过存水弯溢流汇入市政管网中;4、可充分发挥新型透水软管的储水功能,通过泵车抽取后,实现雨水回用功能。实现雨水回用功能。实现雨水回用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透水软管


[0001]本技术是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透水软管,属于市政排水领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改变了“以排为主”的排水思想,实现排渗并举,通过海绵设施的建设对雨水实现“渗、滞、蓄、净、用、排”的功能,海绵设施主要包括下沉式绿地、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一系列开发措施,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常规海绵设施的应用仍然存在诸多未知与风险,为了探索更多更合理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法,近几年也对许多非常规海绵设施提高了研究力度,投入了更多的研究精力。
[0003]现有的多孔透水软管的最基本形式为圆形管状体,主要布置于海绵设施种植土下方,末端与市政雨水管相接,管体四周由土工布包裹,管体表面均匀开直径为10mm的透水孔,使得土壤中的地下水能渗透进透水软管,通过透水软管汇入市政雨水管网,加速下雨时雨水的下渗和排放。
[0004]但现有技术:1、下雨时透水过快,过量吸收土壤水分,对土壤的持水度造成不利影响;2、管底长期积水,易发生滋生蚊蝇的现象;3、绿化浇灌时耗水量大,挤占植物的生长空间,造成植物长势不佳;4、透水性虽然较好,却没有储水功能,对雨水利用率低,仅能解决路表面积水问题,对地下储排水能力要求高,这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产生极大的压力,也无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透水软管,以解决现有透水软管透水性虽然较好,却没有储水功能,对雨水利用率低,仅能解决路表面积水问题,对地下储排水能力要求高,这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产生极大的压力,也无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透水软管,其结构包括透水软管管体、透水软管存水弯、市政雨水管道、土工布,所述透水软管管体一端设有透水软管存水弯,所述透水软管存水弯与市政雨水管道相连接,所述土工布与透水软管管体相贴合,所述透水软管管体上半部设有透水孔。
[0007]进一步地,所述透水软管存水弯与透水软管管体为一体化结构。
[0008]进一步地,所述透水孔设有三个,均匀分布在透水软管管体上半部。
[0009]进一步地,所述透水孔为直径为10mm的透水孔。
[0010]有益效果
[0011]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减少了透水软管的开孔密度,增强了透水软管的抗压强度和抗侵蚀性;
[0012]2、使得新型透水软管和土壤中的水分达到动态平衡,降雨时可加速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而在降雨停止后,又能将自身吸收的水分释放给周围的黏土和砂土,补充周
围土壤的水分,供给植被生长;
[0013]3、实现了“隐形化”的蓄水方式,降雨时,机动车道以及非机动车道上的径流雨水汇入海绵设施内,通过下渗至新型透水软管之中存储起来,当新型透水软管中的水过量时,蓄积的水将通过存水弯溢流汇入市政管网中;
[0014]4、可充分发挥新型透水软管的储水功能,新型透水软管中蓄存的雨水可通过泵车抽取后,用于绿化浇灌,实现雨水回用功能。
附图说明
[0015]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6]图1为本技术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透水软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透水软管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透水软管管体

1、透水软管存水弯

2、市政雨水管道

3、土工布

4、透水孔

11。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0]请参阅图1、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透水软管技术方案:其结构包括透水软管管体1、透水软管存水弯2、市政雨水管道3、土工布4,所述透水软管管体1一端设有透水软管存水弯2,所述透水软管存水弯2与市政雨水管道3相连接,所述土工布4与透水软管管体1相贴合,所述透水软管管体1上半部设有透水孔11。
[0021]更优地,所述透水软管存水弯2与透水软管管体1为一体化结构,所述透水孔11设有三个,均匀分布在透水软管管体1上半部,所述透水孔11为直径为10mm的透水孔11。
[0022][实施例][0023]请参阅图1、图2,透水润管管体1主要布置于海绵设施种植土下方,末端与市政雨水管道3相接,管体四周由土工布4包裹,降雨时,地面上的雨水径流将流入海绵设施内,当雨水在海绵设施内蓄积时,雨水就会通过水头的作用下渗至土壤中,接着渗透至透水软管内,从而加速雨水的下渗、净化、排放,优化后的透水软管减少了开孔密度,不至于过量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同时具有储水功能,能将部分雨水存储至透水软管内;非雨天时,透水软管通过蒸发作用将自身吸收的水分释放给周围的黏土和砂土,补充周围土壤的水分,供给植被生长;雨量过大时,透水软管能加快雨水下渗,透水软管内过量的雨水将通过存水弯溢流汇入市政管网中,实现快速排水,实现透水软管和土壤中的水达到动态平衡,优化后的透水软管集排水、透水、储水三个优势,有效控制水量和水质,从而实现城市“海绵”作用。
[0024]本技术解决了现有透水软管透水性虽然较好,却没有储水功能,对雨水利用率低,仅能解决路表面积水问题,对地下储排水能力要求高,这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产生极大的压力,也无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技术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1、减少了透水软管的开孔密度,增强了透水软管的抗压强度和抗侵蚀性;2、使得新型透水软管和土壤中的水分达到动态平衡,降雨时可加速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而在降雨停止
后,又能将自身吸收的水分释放给周围的黏土和砂土,补充周围土壤的水分,供给植被生长;3、实现了“隐形化”的蓄水方式,降雨时,机动车道以及非机动车道上的径流雨水汇入海绵设施内,通过下渗至新型透水软管之中存储起来,当新型透水软管中的水过量时,蓄积的水将通过存水弯溢流汇入市政管网中;4、可充分发挥新型透水软管的储水功能,新型透水软管中蓄存的雨水可通过泵车抽取后,用于绿化浇灌,实现雨水回用功能。
[0025]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专利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专利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2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透水软管,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包括透水软管管体(1)、透水软管存水弯(2)、市政雨水管道(3)、土工布(4),所述透水软管管体(1)一端设有透水软管存水弯(2),所述透水软管存水弯(2)与市政雨水管道(3)相连接,所述土工布(4)与透水软管管体(1)相贴合,所述透水软管管体(1)上半部设有透水孔(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泽阳许昊吴连丰王开春王连接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