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振防噪减压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59477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4 15: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振防噪减压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包括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所述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之间形成有介质流动路径,所述介质流动路径上存在一阀口;按介质流动的方向,所述阀口的一侧设有阀芯,所述阀芯与所述阀口同轴心设置,所述阀芯由减压机构驱动而沿轴向移动;所述阀芯上设有至少两条沿周向分布的扰流筋,在所述阀芯的移动路径中,所述扰流筋保持与所述阀口的内壁接触。利用所述扰流筋对阀芯进行支撑,避免阀芯处于悬空状态,从而避免阀芯跳动、振动而导致产品出现振动和产生噪音的情况发生;并且扰流筋的结构简单,方便加工及生产成本低下,能够在较为粗旷的加工条件下就可以满足生产及品质的需要。的加工条件下就可以满足生产及品质的需要。的加工条件下就可以满足生产及品质的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振防噪减压阀


[0001]本技术涉及减压阀
,尤其涉及一种防振防噪减压阀。

技术介绍

[0002]减压阀是通过调节,将进口压力减至某一需要的出口压力,并依靠介质本身的能量,使出口压力自动保持稳定的阀门。从流体力学的观点看,减压阀是一个局部阻力可以变化的节流元件,即通过改变节流面积,使流速及流体的动能改变,造成不同的压力损失,从而达到减压的目的。然后依靠控制与调节系统的调节,使阀后压力的波动与弹簧力相平衡,使阀后压力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保持恒定。
[0003]现有的减压阀可以参考图1,阀体(100)包括进口和出口,进口和出口之间连通有介质流动路径;介质流动路径中存在一阀口(500),通过减压机构(400)驱动阀芯(200)以堵塞所述阀口(500),从而改变所述阀口(500)处的节流面积,阀芯(200)上的流线设计能够适应减压机构中弹簧压力变化线形关系;其中,所述阀芯上会套设第一密封圈(300),通过该第一密封圈(300)与阀口(500)接触,从而将所述阀口(500)堵住;一般而言,第一密封圈(300)上的弧面设计能够避免当阀口的节流面积很小时会出现噪音的情况;然而,由于需要将第一密封圈(300)装配套设在阀芯(200)上,因此密封圈的硬度一般会小于70邵氏A,当输入水压较大时,第一密封圈(300)在高压下会产生形变,导致无法保持降低噪音的优点;阀口(500)处与形变后的第一密封圈(300)无法完全抵接;而阀体(100)由硬胶注塑而成,阀口(500)在冷却收缩后很难保持其圆度,也导致阀口(500)和第一密封圈(300)无法完全抵接;另外,阀芯(200)上还会套设第二密封圈(600),阀芯(200)的外壁通过所述第二密封圈(600)与所述阀体(100)的内部结构形成密封性滑动连接;如此导致阀芯(200)的两端均连接软件结构,当阀芯(200)在阀口(400)内悬空时,在较大水压的情况下,阀芯(200)容易跳动、振动;以上原因均能造成阀体使用时产生噪音、振动、减压效果下降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一种防振防噪减压阀,可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之一。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防振防噪减压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包括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所述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之间形成有介质流动路径,所述介质流动路径上存在一阀口;按介质流动的方向,所述阀口的一侧设有阀芯,所述阀芯与所述阀口同轴心设置,所述阀芯由减压机构驱动而沿轴向移动;所述阀芯上设有至少两条沿周向分布的扰流筋,在所述阀芯的移动路径中,所述阀口的内壁始终对应位于所述扰流筋外周;所述阀芯在受压状态下,所述扰流筋与所述阀口的内壁接触以对所述阀芯进行支撑。
[0007]作为所述防振防噪减压阀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阀芯上套接有用于与所述阀口形成密封连接的第一密封圈。
[0008]作为所述防振防噪减压阀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扰流筋沿周向等距分布设置。
[0009]作为所述防振防噪减压阀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扰流筋与所述阀口的内壁形成线接触。
[0010]作为所述防振防噪减压阀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扰流筋的外壁形成有与所述阀芯的轴心平行设置的接触边沿。
[0011]作为所述防振防噪减压阀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扰流筋与所述阀口的内壁形成面接触。
[0012]作为所述防振防噪减压阀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阀口呈圆孔状,所述扰流筋的外壁形成有与所述阀口内壁同轴心的弧形接触面。
[0013]作为所述防振防噪减压阀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阀芯上套接有第二密封圈,所述阀芯的外壁通过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所述阀体的内部结构形成密封性滑动连接;按介质流动的方向,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所述减压机构分别位于所述阀口的两侧。
[0014]作为所述防振防噪减压阀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阀芯上设有一阻挡部,所述阻挡部对所述阀芯远离所述阀口的最大行程作限位。
[0015]作为所述防振防噪减压阀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减压机构包括膜片和设于所述膜片一侧的弹簧,所述膜片的另一侧与所述阀芯的端部卡扣连接。
[0016]作为所述防振防噪减压阀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膜片向于所述阀芯的一侧凹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开口处向内延伸出环形卡部;所述阀芯的端部设有扣槽,所述阀芯的端部嵌入所述卡槽中,而所述环形卡部卡扣在所述扣槽中。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有:通过在所述阀芯上设置多条扰流筋,利用所述扰流筋与所述阀口的内壁接触,从而对阀芯进行支撑,避免阀芯处于悬空状态,从而避免阀芯跳动、振动而导致产品出现振动和产生噪音的情况发生;并且扰流筋的结构简单,方便加工及生产成本底下,能够在较为粗旷的加工条件下就可以满足生产及品质的需要。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现有减压阀的截面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减压阀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减压阀的截面示意图;
[0022]图4为所述阀芯的扰流筋与所述阀口的配合示意图;
[0023]图5为所述阀芯的截面示意图;
[0024]图6为所述阀芯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7为所述阀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6]图8为所述膜片的截面示意图。
[0027]图2

图8中:1、阀体;11、介质进口;12、介质出口;13、阀口;2、阀芯;21、扰流筋;22、第一密封圈;23、第二密封圈;24、阻挡部;25、扣槽;3、减压机构;31、膜片;311、卡槽;312、环
形卡部;32、弹簧;33、压盘。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0]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振防噪减压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包括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所述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之间形成有介质流动路径,所述介质流动路径上存在一阀口;其特征在于,按介质流动的方向,所述阀口的一侧设有阀芯,所述阀芯与所述阀口同轴心设置,所述阀芯由减压机构驱动而沿轴向移动;所述阀芯上设有至少两条沿周向分布的扰流筋,在所述阀芯的移动路径中,所述阀口的内壁始终对应位于所述扰流筋外周;所述阀芯在受压状态下,所述扰流筋与所述阀口的内壁接触以对所述阀芯进行支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振防噪减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上套接有用于与所述阀口形成密封连接的第一密封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振防噪减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筋与所述阀口的内壁形成线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振防噪减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筋的外壁形成有与所述阀芯的轴心平行设置的接触边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振防噪减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筋与所述阀口的内壁形成面接触。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兴华刘善明
申请(专利权)人:赣州市润通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