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金属防撞梁的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5778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4 15: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防撞梁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金属防撞梁的支撑结构,包括长条状的梁体,所述梁体的两侧靠近端部位置分别连接有吸能盒,吸能盒固接在安装座上,所述梁体的中部设置有至少一根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自由端固接一内侧支杆,所述内侧支杆呈弧形结构,其突出的一侧朝向所述梁体而设置,所述内侧支杆的两端端部延伸至各所述吸能盒并与吸能盒相连接;所述梁体的两侧靠近端部位置设置两伸缩杆与所述吸能盒连接,所述伸缩杆穿设于吸能盒的中心,其自由端连接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内侧支杆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套接在所述伸缩杆上的套环,所述吸能盒与所述套环之间设置有缓冲弹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防撞梁的结构支撑性不足的问题。撑性不足的问题。撑性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金属防撞梁的支撑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防撞梁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金属防撞梁的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防撞梁是用来减轻车辆受到碰撞时吸收碰撞能量的一种装置,如公布日为2020年10月30日的中国专利CN 111845601 A示出了防撞梁的结构,具体为一种汽车前防撞梁,包括防撞梁本体和吸能盒,还包括下腿部支撑梁,所述防撞梁本体的一端与所述吸能盒连接,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另一端通过连接组件与所述下腿部支撑梁连接在一起,所述下腿部支撑梁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低于所述防撞梁本体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所述下腿部支撑梁与所述防撞梁本体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下腿部支撑梁呈弯曲面远离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弯曲结构,所述下腿部支撑梁在碰撞发生时受到的作用力通过所述连接组件传递至所述防撞梁本体和所述吸能盒。
[0003]但这种结构下,由于防撞梁本体为长条状,其中部位置容易在碰撞中发生形变,导致碰撞下的结构支撑性不足,无法将大部分冲击力转移,也导致了防撞梁整体的吸能缓冲能力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金属防撞梁的支撑结构,解决了防撞梁的结构支撑性不足的问题。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一种汽车金属防撞梁的支撑结构,包括长条状的梁体,所述梁体的两侧靠近端部位置分别连接有吸能盒,吸能盒固接在安装座上,所述梁体的中部设置有至少一根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自由端固接一内侧支杆,所述内侧支杆呈弧形结构,其突出的一侧朝向所述梁体而设置,所述内侧支杆的两端端部延伸至各所述吸能盒并与吸能盒相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梁体的两侧靠近端部位置设置两伸缩杆与所述吸能盒连接,所述伸缩杆穿设于吸能盒的中心,其自由端连接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内侧支杆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套接在所述伸缩杆上的套环,所述吸能盒与所述套环之间设置有缓冲弹簧。
[0008]优选的,所述梁体包括基部以及设于基部上且朝向吸能盒相背的一侧的缓冲腔,所述缓冲腔的侧壁为双层的铝合金结构。
[0009]优选的,所述内侧支杆的两侧表面中心朝向内侧支杆的内部凹陷端,使其的横截面呈“工”字形。
[0010]优选的,所述吸能盒的周向尺寸由靠近梁体的一侧向靠近安装座的一侧逐渐增大,整体呈锥台状。
[0011]优选的,所述吸能盒内具有沿其中心呈环状分布的支撑片,各所述支撑片之间填充有缓冲用的泡棉。
[0012]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本技术方案针对长条状的梁体的中心位置进行结构加强,设置了一内侧支杆进行强度结构的补充,并将其与吸能盒连接,在梁体结构受力而产生形变并通过连接杆挤压内侧支杆时,由于内侧支杆突出的一侧朝向所述梁体,故而在受力时,其冲击力可以通过内侧支杆向两端传递至吸能盒,形成对冲击力的进一步传递,进而提高碰撞下的结构支撑性以及防撞梁整体的吸能缓冲作用。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防撞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吸能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图1中A

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图1中B

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内侧支杆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1、梁体;11、基部;12、缓冲腔;13、内凹端;2、吸能盒;21、支撑片;3、安装座;4、内侧支杆;41、连接杆;42、内部凹陷端;43、套环;44、缓冲弹簧;5、伸缩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技术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0021]实施例一
[0022]参考图1至图4,一种汽车金属防撞梁的支撑结构,包括长条状的梁体1,所述梁体1的两侧靠近端部位置分别连接有吸能盒2,吸能盒2固接在安装座3上,所述梁体1的中部设置有一根连接杆41,所述连接杆41的自由端固接一内侧支杆4,所述内侧支杆4呈弧形结构,其突出的一侧朝向所述梁体1而设置,所述内侧支杆4的两端端部延伸至各所述吸能盒2并与吸能盒2相连接;结构上,长条状的梁体1的中心位置进行结构加强,设置了一内侧支杆4进行强度结构的补充,并将其与吸能盒2连接,在梁体1结构受力而产生形变并通过连接杆41挤压内侧支杆4时,由于内侧支杆4突出的一侧朝向所述梁体1,故而在受力时,其冲击力可以通过内侧支杆4向两端传递至吸能盒2,形成对冲击力的进一步传递,进而提高碰撞下的结构支撑性以及防撞梁整体的吸能缓冲作用;结构上,所述吸能盒2的周向尺寸由靠近梁体1的一侧向靠近安装座3的一侧逐渐增大,整体呈锥台状,这样的结构,吸能盒2的小径端率先受力,而后逐步向外扩散,使力的传导扩散更为均匀,进而逐渐吸收;
[0023]本实施例中,所述吸能盒2内具有沿其中心呈环状分布的十五个立起的支撑片21,各所述支撑片21与吸能盒2的整体外形尺寸适配,亦是具有小径端及大径端的结构,且各所述支撑片21之间填充有缓冲用的泡棉(图中未示出);受到冲击力时,吸能盒2受梁体1及内侧支杆4的作用而产生形变,环状分布的支撑片21的结构稳定性强,能够有效对冲击力进行吸收,配合泡棉的使用满足了吸能盒2的使用需求;
[0024]具体的,所述梁体1包括基部11以及设于基部11上且朝向吸能盒2相背的一侧的缓冲腔12,所述缓冲腔12的侧壁为双层的铝合金结构;双层铝合金的结构亦进一步提高梁体1的结构强度;且所述缓冲腔12的侧部设置一内凹端13,可进一步增大缓冲腔12的结构强度;
[0025]本实施例中,所述内侧支杆4的两侧表面中心朝向内侧支杆4的内部凹陷端42,使其的横截面呈“工”字形;这一来在生产便于内侧支杆4的浇铸成型,二来也降低了内侧支杆4重量,对于现在追求的轻量化车身具有增益效果。
[0026]实施例二
[0027]参考图5,与实施例一相比,所述梁体1的两侧靠近端部位置设置两伸缩杆5与所述吸能盒2连接,所述伸缩杆5穿设于吸能盒2的中心,其自由端连接在所述安装座3上,所述内侧支杆4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套接在所述伸缩杆5上的套环43,所述吸能盒2与所述套环43之间设置有缓冲弹簧44;具体的,所述伸缩杆5分为外管以及内管,外管端与梁体1连接,内管端与安装座3连接;
[0028]这种结构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增加了缓冲弹簧44这一吸能缓冲的结构,并使所述内侧支杆4与梁体1共同作用,当冲击力较小时,梁体1单独向内移动挤压吸能盒2,而当冲击力较大时,内侧支杆4亦会受力,进而挤压缓冲弹簧44,与梁体1一同对吸能盒2施力,达到共同吸能缓冲的协同作用。
[0029]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技术,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金属防撞梁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长条状的梁体(1),所述梁体(1)的两侧靠近端部位置分别连接有吸能盒(2),吸能盒(2)固接在安装座(3)上,所述梁体(1)的中部设置有至少一根连接杆(41),所述连接杆(41)的自由端固接一内侧支杆(4),所述内侧支杆(4)呈弧形结构,其突出的一侧朝向所述梁体(1)而设置,所述内侧支杆(4)的两端端部延伸至各所述吸能盒(2)并与吸能盒(2)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金属防撞梁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体(1)的两侧靠近端部位置设置两伸缩杆(5)与所述吸能盒(2)连接,所述伸缩杆(5)穿设于吸能盒(2)的中心,其自由端连接在所述安装座(3)上,所述内侧支杆(4)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套接在所述伸缩杆(5)上的套环(43),所述吸能盒(2)与所述套环(43)之间设置有缓冲弹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长远傅孙明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闽发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