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行李厢密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5531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4 15: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行李厢密封结构,包括后围内饰板、车身后围板、行李厢密封条、后保险杠,后围内饰板连接在车身后围板的内侧,行李厢密封条安装在后围内饰板与车身后围板之间,后保险杠安装在车身后围板上,后围内饰板伸入至行李厢密封条内与行李厢密封条接触,后保险杠与行李厢密封条接触。其设置的行李厢密封条安装在后围内饰板与车身后围板之间,后保险杠安装在所述车身后围板上,并且将后围内饰板伸入至行李厢密封条内与行李厢密封条接触,后保险杠与所述密封条接触,能够有效避免后围内饰板和后保险杠与行李厢密封条之间间隙过大、不均匀的问题,有利于生产工艺的管控,从而达到提升感知品质和整车气密性功能表现的目的。功能表现的目的。功能表现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行李厢密封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配件
,尤其涉及车辆行李厢密封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的进步,私家车出行已经越来越普及。私家车辆通常包括车身、车轮,车身又包括乘员舱、发动机舱和行李厢。
[0003]行李厢密封条是一种防止雨水、泥沙、灰尘进入车内的汽车零部件。行李厢密封条其结构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了行李厢的密封性能及开关门后的直观感受。
[0004]传统的行李厢密封条断面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后围内饰板1、行李厢密封条2、后保险杠3和车身后围板4。该结构中后围内饰板1和后保险杠3存在缝隙,实际匹配容易造成缝隙不均匀,影响外观,精致化程度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车辆行李厢密封结构,其可以有效填充缝隙,提升外观效果和气密性。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车辆行李厢密封结构,包括后围内饰板、车身后围板、行李厢密封条、后保险杠,所述后围内饰板连接在车身后围板的内侧,所述行李厢密封条安装在所述后围内饰板与所述车身后围板之间,所述后保险杠安装在所述车身后围板上,后围内饰板伸入至行李厢密封条内与行李厢密封条接触,所述后保险杠与所述行李厢密封条接触。
[0008]优选的,所述行李厢密封条包括连接部和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连接在所述连接部上,所述后围内饰板和所述后保险杠均与所述连接部接触。实施例的行李厢密封条设置为由连接部和密封圈两个部分,连接部用于与后围内饰板和后保险杠进行接触,实现后围内饰板、后保险杠与行李厢密封条之间的密封性。
[0009]优选的,所述连接部包括连接部本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本体的另一侧,所述后围内饰板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抵接,所述后保险杠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抵接。实施例的连接部具体由不同的部分构成,其中可以包括连接部本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不同的部分对应连接不同的车载配件,设置第一连接部与后围内饰板抵接,实现行李厢密封条与后围内饰板之间的紧密接触避免空隙产生,设置第二连接部与后保险杠抵接,实现行李厢密封条与后保险杆之间紧密接触避免空隙产生,实施例分别设置不同的连接不对应于后保险杠和后围内饰板进行抵接,能够更好的适应后保险杠与后围内饰板的位置,进而最大限度的实现密封。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为密封泡管。实施例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设置为密封泡管,可以有效填充缝隙,提升外观效果和整车气密性。
[0011]优选的,所述连接部本体的内部还设有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车身后围
板伸入所述连接部本体的内部并与所述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紧密接触。进一步的实施例的行李箱密封条还设置有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分别分布在连接部本体的不同位置,同时用于实现与车身后围板的抵接,从而实现车身后围板与行李厢密封条之间的气密性提高。
[0012]优选的,所述连接部本体的外侧还形成有第五连接部,所述第五连接部与所述车身后围板紧密接触。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位于连接本体的内侧,而为了进一步提升车身后围板与行李厢密封条之间的气密性,在连接部本体的外侧还设置第五连接部与车身后围板进行接触,实现在不同的多个位置分别进行气密性的加强。
[0013]优选的,所述连接部本体为U字型,该U字型的所述连接部本体包括开口端,所述密封圈设置在连接部本体远离所述开口端的一端,所述第五连接部设置在开口端的一侧。
[0014]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5]本技术中提供一种车辆行李厢密封结构,其设置的行李厢密封条安装在后围内饰板与车身后围板之间,后保险杠安装在所述车身后围板上,并且将后围内饰板伸入至行李厢密封条内与行李厢密封条接触,后保险杠与所述密封条接触,能够有效避免后围内饰板和后保险杠与行李厢密封条之间间隙过大、不均匀的问题,有利于生产工艺的管控,从而达到提升感知品质和整车气密性功能表现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现有技术的车辆行李厢密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车辆行李厢密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后围内饰板;2、行李厢密封条;21、连接部;211、连接部本体;212、第一连接部;213、第二连接部;214、第三连接部;215、第四连接部;216、第五连接部;22、密封圈;3、后保险杠;4、车身后围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除特殊说明的之外,本实施例中所采用到的材料及设备均可从市场购得。实施例的实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对本申请的限制。
[0020]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0021]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介媒介间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
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22]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0023]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行李厢密封结构,其设置的行李厢密封条安装在后围内饰板与车身后围板之间,后保险杠安装在所述车身后围板上,并且将后围内饰板伸入至行李厢密封条内与行李厢密封条接触,后保险杠与所述密封条接触,能够有效避免后围内饰板和后保险杠与行李厢密封条之间间隙过大、不均匀的问题,有利于生产工艺的管控,从而达到提升感知品质和整车气密性功能表现的目的。
[0024]实施例中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车辆行李厢密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2,实施例的一种车辆行李厢密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行李厢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围内饰板、车身后围板、行李厢密封条、后保险杠,所述后围内饰板连接在车身后围板的内侧,所述行李厢密封条安装在所述后围内饰板与所述车身后围板之间,所述后保险杠安装在所述车身后围板上,后围内饰板伸入至行李厢密封条内与行李厢密封条接触,所述后保险杠与所述行李厢密封条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行李厢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厢密封条包括连接部和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连接在所述连接部上,所述后围内饰板和所述后保险杠均与所述连接部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行李厢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连接部本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本体的另一侧,所述后围内饰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鹏张世均
申请(专利权)人: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