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及其栅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95167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0 08: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及其栅线结构,包括PN结基底,钝化减反层,位于所述PN结基底上层,若干副栅,穿过所述钝化减反层与所述PN结基底接触,若干主栅,位于所述钝化减反层上层,与所述副栅垂直搭接,构成网格状结构;采用了新型栅线结构,将主栅和副栅分开,使得主栅与副栅分工明确,副栅直接与PN结基底接触,主栅置于钝化减反层上层与副栅接触,避免了主栅与PN结基底接触,降低了金属栅线与PN结基底的接触面积以及掺杂面积,在保证电流传输的同时降低了电极区载流子复合的几率,从而实现电子空穴对复合的降低,减少了太阳能电池功率损耗,提高了光电转换效率。提高了光电转换效率。提高了光电转换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及其栅线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太阳能电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及其栅线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能源危机以及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光伏产业发展迅速,而进一步推广光伏应用的关键是提高太阳能电池片的光电转换效率以及降低电池片的制作成本。对于太阳能电池来说,为了获得尽可能高的光电转化效率,对电池的结构必须进行详细设计。金属栅线负责把电池体内的光生电流引到电池外部。太阳电池栅线的最优设计是以电池总功率损耗最小为依据的。栅线结构设计得好,将使电池的串联电阻更小,从而使功率损耗更小、输出功率更大,这对大面积功率输出的单体太阳能电池尤为重要。
[0003]金属栅线直接与半导体接触通常会有肖特基势垒,会严重的影响接触阻抗,为了降低接触电阻,一般采用对接触区域进行局部掺杂的方法,掺杂浓度越高,接触电阻越小,串联电阻越小,但与此同时,也会增加复合中心,影响电池片整体效率的提高。现有太阳能电池多为主栅与副栅与PN结基底直接接触,使得掺杂面积增大,增加了表面的复合,造成电子空穴对复合增大,造成了功率损耗严重,使得光电转换效率降低。另外,主栅线穿过钝化减反层,会造成钝化减反层局部损伤,弱化了钝化减反层的功能。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栅线结构,已解决现有技术中因电子空穴对复合大造成的功率损耗严重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掺杂面积大,钝化减反层局部损伤,功率损耗严重,光电转换效率低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及其栅线结构,包括:
[0006]PN结基底;
[0007]钝化减反层,位于所述PN结基底上层;
[0008]若干副栅,内嵌于所述钝化减反层,且副栅下表面与所述PN结基底接触;
[0009]若干主栅,位于所述钝化减反层上层,与所述副栅垂直搭接,构成网格状结构。
[001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钝化减反层为氮化硅。
[001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钝化减反层的厚度在50纳米到150纳米之间。
[001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副栅为高温光伏银浆。
[001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副栅宽度在10微米到100微米之间,所述副栅高度在5微米到30微米之间。
[001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栅采用银浆或金属导线。
[001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栅宽度在20微米到200微米之间,所述主栅高度在10微米到100微米之间。
[001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PN结基底为晶硅材料。
[001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太阳能电池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新型太阳能电池栅线结构。
[0018]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伏组件包括所述太阳能电池。
[0019]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20]本技术采用了新型栅线结构,将主栅和副栅分开,使得主栅与副栅分工明确,副栅直接与PN结基底接触,主栅置于钝化减反层上层与副栅接触,避免了主栅与PN结基底接触,降低了金属栅线与PN结基底的接触面积以及掺杂面积,在保证电流传输的同时降低了电极区载流子复合的几率,从而实现电子空穴对复合的降低,减少了太阳能电池功率损耗,提高了光电转换效率。
附图说明
[0021]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0022]图1为本技术太阳能电池栅线结构;
[0023]图2为金属电极俯视图;
[0024]其中,副栅1,钝化减反层2,主栅3,PN结基底4。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26]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及其栅线结构包括:
[0027]PN结基底,所述PN结基底包括晶硅,非晶硅,微晶硅,化合物,有机材料的一种或多种。
[0028]钝化减反层,位于所述PN结基底上层,所述钝化减反层包括氮化硅,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氟化镁,硫化锌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9]所述钝化减反层的厚度在50纳米到150纳米之间,所述钝化减反层是根据材料的折射率匹配的最佳厚度范围,使得光的透过率达到最佳,增加电池片对光的吸收。
[0030]若干副栅,穿过所述钝化减反层与所述PN结基底接触,所述副栅采用高温光伏银浆;
[0031]所述副栅宽度在10微米到100微米之间,所述副栅高度在5微米到30微米之间。
[0032]若干主栅,位于所述钝化减反层上,不穿透,与所述副栅垂直搭接,构成网格状结构,所述主栅负责把副栅的电流汇集输送出去;
[0033]所述主栅包括银浆,铜浆,银包铜浆,银铝浆,碳浆等金属或非金属导电浆料,也包括金属线或复合金属线或复合金属+导电浆料新型金属电极其中的一种;
[0034]所述主栅宽度在20微米到200微米之间,所述主栅高度在10微米到100微米之间。
[0035]另外,所述主栅与所述副栅高度和宽度设置范围已经达到最佳范围,在上述范围内显著减小了栅线电极的遮光面积,使得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在保证光电转换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太阳能电池栅线材料的成本。
[0036]所述主栅与所述副栅分两步布线,副栅采用高温工艺,主栅采用低温工艺。
[0037]另外,对于本技术提出的太阳能电池栅线结构在所述PN结基底的正面或背面均可构造,在此不做详细说明。
[0038]对于PERC、TOPCON等常规高温太阳能电池,本技术主栅不仅可以适用高温也可以适用低温,同时可使用新的金属线工艺,如金属线布线工艺,电镀工艺等,可以降低线的宽度,提高受光面积,提高电流密度以及转换效率。
[0039]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栅线结构,最大化的应用了栅线中主栅和副栅的作用,主栅在钝化减反层上不穿透,与副栅搭接良好,没有与PN结基底直接接触,副栅穿透钝化减反层,直接与PN结基底接触,大大降低了掺杂的面积以及金属与PN结基底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了表面层电子空穴对的复合,最终实现了光电转换效率的提高,而且主栅线没有穿过钝化减反层,可以减少主栅线对钝化减反层的损伤,保证钝化减反层的功能;另外,本技术摆脱传统的高温工艺,可以使用新的金属线工艺降低主栅的烘烤工艺以及线的宽度,提高受光面积,进而提高了电流密度以及转换效率。
[0040]下面将通过几个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方案进行说明。
[0041]具体实施例1:
[0042]最下方是PN结基底,中间是80nm的钝化减反层,将宽40μm,高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栅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PN结基底;钝化减反层,位于所述PN结基底上层;若干副栅,内嵌于所述钝化减反层,且副栅下表面与所述PN结基底接触;若干主栅,位于所述钝化减反层上层,与所述副栅垂直搭接,构成网格状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太阳能电池栅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钝化减反层为氮化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太阳能电池栅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钝化减反层的厚度在50纳米到150纳米之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太阳能电池栅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栅为高温光伏银浆。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太阳能电池栅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志豪王建峰陈娜娜陈春明许金平彭颖杰高绪彬潘克菲姜锴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诺菲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