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船舶的整流装置及船舶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568592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2: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船舶的整流装置及船舶,属于船舶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用于船舶的整流装置及船舶,用于船舶的整流装置包括连接于船尾的左舷侧面的第一整流板和连接于船尾的右舷侧面的第二整流板,第一整流板的底面与水平面之间呈夹角设置,第一整流板的顶面呈流线型,且第一整流板的纵截面的厚度由中间至两端逐渐减小,第一整流板的横截面的厚度由左舷侧面向外逐渐减小;第二整流板的底面与水平面之间呈夹角设置,第二整流板的顶面呈流线型,且第二整流板的纵截面的厚度由中间至两端逐渐减小,第二整流板的横截面的厚度由右舷侧面向外逐渐减小。既能减少船舶因螺旋桨空泡脉动而引起的艉部振动,又能提高螺旋桨的推进效率。进效率。进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船舶的整流装置及船舶


[0001]本技术涉及船舶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船舶的整流装置及船舶。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世界航运事业的蓬勃发展,对船舶的各项性能指标,尤其是环保及节能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003]现有技术中,通过对船体线型的优化,减小了水阻力,通过对螺旋桨结构的优化,提高了螺旋桨的推进效率,使船舶具有节能增效的功能。
[0004]但是,仍然存在因螺旋桨空泡脉动而产生的艉部振动问题,因此亟需一种能够改善船体艉部流场,以使螺旋桨盘面处能获得更有利的伴流及分布的整流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船舶的整流装置及船舶,既能减少船舶因螺旋桨空泡脉动而引起的艉部振动,又能降低船体的阻力,提高螺旋桨的推进效率,提高船舶的速度及节能增效作用。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船舶的整流装置,包括:
[0008]第一整流板,所述第一整流板连接于船尾的左舷侧面;所述第一整流板的底面与水平面之间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一整流板的顶面呈流线型,且所述第一整流板的纵截面的厚度由中间至两端逐渐减小,所述第一整流板的横截面的厚度由所述左舷侧面向外逐渐减小;所述第一整流板的横截面为垂直于船体的中线面的截面,所述第一整流板的纵截面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一整流板的横截面及所述第一整流板的底面;
[0009]第二整流板,所述第二整流板连接于所述船尾的右舷侧面,所述第二整流板与所述第一整流板在船体的尾端连接形成一个整体;所述第二整流板的底面与水平面之间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整流板的顶面呈流线型,且所述第二整流板的纵截面的厚度由中间至两端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整流板的横截面的厚度由所述右舷侧面向外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整流板的横截面为垂直于所述船体的中线面的截面,所述第二整流板的纵截面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二整流板的横截面及所述第二整流板的底面。
[0010]作为用于船舶的整流装置的可选方案,所述第一整流板的纵截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1,则3
°
≤α1≤5
°

[0011]所述第二整流板的纵截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2,则3
°
≤α2≤5
°

[0012]作为用于船舶的整流装置的可选方案,所述第一整流板的横截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β1,则3
°
≤β1≤5
°

[0013]所述第二整流板的横截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β2,则3
°
≤β2≤5
°

[0014]作为用于船舶的整流装置的可选方案,沿所述船体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整流板的长度L1与所述船体的长度之比为a1,则0.1≤a1≤0.15;
[0015]沿所述船体长度方向,所述第二整流板的长度L2与所述船体的长度之比为a2,则0.1≤a2≤0.15。
[0016]作为用于船舶的整流装置的可选方案,在所述船体的同一横截面中,所述第一整流板背离所述左舷侧面的一端与所述船体的中线面之间的距离L3和所述船体的水线宽之比为b1,则0.5≤b1≤0.6;
[0017]在所述船体的同一横截面中,所述第二整流板背离所述右舷侧面的一端与所述船体的中线面之间的距离L4和所述船体的水线宽之比为b2,则0.5≤b2≤0.6;
[0018]所述船体的横截面为垂直于所述船体的中线面的截面。
[0019]作为用于船舶的整流装置的可选方案,在所述第一整流板背离所述船体的尾端的一端,所述第一整流板背离所述左舷侧面的一端与所述船体的中线面之间的距离L3等于所述船体的水线宽的一半;
[0020]在所述第二整流板背离所述船体的尾端的一端,所述第二整流板背离所述右舷侧面的一端与所述船体的中线面之间的距离L4等于所述船体的水线宽的一半。
[0021]作为用于船舶的整流装置的可选方案,在所述船体的尾端,所述整体与所述船体的螺旋桨的轴线之间的间距H和所述螺旋桨直径之比为c1,则0.95≤c1≤1.05。
[0022]作为用于船舶的整流装置的可选方案,在所述船体的尾端,所述整体与所述船体的螺旋桨的叶梢之间的间距S和所述螺旋桨直径之比为c2,则c2≤0.05。
[0023]作为用于船舶的整流装置的可选方案,所述第一整流板与所述第二整流板相对于所述船体的中线面对称设置;或,
[0024]所述第一整流板与所述第二整流板相对于所述船体的中线面不对称设置。
[0025]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船舶,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船舶的整流装置。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7]本技术的用于船舶的整流装置及船舶,第一整流板和第二整流板不仅能对船尾两侧的来流起到加速作用,进而降低船后螺旋桨处的高伴流区,使伴流分布得以明显改善,从而可有效改善并降低螺旋桨运转时产生的空泡脉动而引起的艉部振动;还能对船尾两侧的来流起到很好的整流作用,改善船尾的流场,增加了进入螺旋桨盘面的水流进速,可提高螺旋桨的推进效率;同时还能使船尾两侧的来流产生向前的推力,起到一定的减阻作用,进而提高船舶的速度及节能增效作用。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船舶的整流装置与船体的连接关系示意图一;
[002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船舶的整流装置与船体的连接关系示意图二;
[003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船舶的整流装置与船体的连接关系示意图三;
[003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船舶的整流装置与船体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四。
[0032]附图标记:
[0033]100、船体;101、螺旋桨;102、中线面;1、第一整流板;2、第二整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
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35]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6]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3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船舶的整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整流板(1),所述第一整流板(1)连接于船尾的左舷侧面;所述第一整流板(1)的底面与水平面之间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一整流板(1)的顶面呈流线型,且所述第一整流板(1)的纵截面的厚度由中间至两端逐渐减小,所述第一整流板(1)的横截面的厚度由所述左舷侧面向外逐渐减小;所述第一整流板(1)的横截面为垂直于船体(100)的中线面(102)的截面,所述第一整流板(1)的纵截面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一整流板(1)的横截面及所述第一整流板(1)的底面;第二整流板(2),所述第二整流板(2)连接于所述船尾的右舷侧面,所述第二整流板(2)与所述第一整流板(1)在船体(100)的尾端连接形成一个整体;所述第二整流板(2)的底面与水平面之间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整流板(2)的顶面呈流线型,且所述第二整流板(2)的纵截面的厚度由中间至两端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整流板(2)的横截面的厚度由所述右舷侧面向外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整流板(2)的横截面为垂直于所述船体(100)的中线面(102)的截面,所述第二整流板(2)的纵截面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二整流板(2)的横截面及所述第二整流板(2)的底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船舶的整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整流板(1)的纵截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1,则3
°
≤α1≤5
°
;所述第二整流板(2)的纵截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2,则3
°
≤α2≤5
°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船舶的整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整流板(1)的横截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β1,则3
°
≤β1≤5
°
;所述第二整流板(2)的横截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β2,则3
°
≤β2≤5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船舶的整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船体(100)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整流板(1)的长度L1与所述船体(100)的长度之比为a1,则0.1≤a1≤0.15;沿所述船体(100)长度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树权杨佑宗夏灏超高丽瑾恽秋琴
申请(专利权)人:中船重工上海节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