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输送弯管及混凝土泵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6683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2: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混凝土输送弯管及混凝土泵车,其中,所述混凝土输送弯管包括第一弯管,所述第一弯管的外弧段的外侧壁上设有定点加厚部;所述定点加厚部位于所述第一弯管横截面上第一中轴线的一侧,所述定点加厚部与所述第一中轴线之间形成第一凹槽;和/或,所述定点加厚部位于所述第一弯管轴截面上的第二中轴线的一侧,所述定点加厚部与所述第二中轴线之间形成第二凹槽。本申请提供的混凝土输送弯管及混凝土泵车,对输送弯管定点加厚,所加厚的区域是输送弯管最易磨损位置,减少不易磨损区域的材料,在不增加材料成本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厚易磨损区域,提高使用寿命。提高使用寿命。提高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凝土输送弯管及混凝土泵车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工程机械领域,特别地,涉及混凝土输送弯管及混凝土泵车。

技术介绍

[0002]混凝土泵车是指机动车辆底盘上同时装有混凝土泵送单元和布料臂架的机械设备。混凝土泵车上使用的输送管弯管通常称为混凝土输送弯管,主要用于改变混凝土流向的弧形管道。
[0003]混凝土泵车是采用压力将混凝土沿输送管道泵送至所需地点,泵送过程中混凝土会对输送弯管的造成磨损,导致输送弯管失效,但是管道各处并不是均匀磨损,现有技术中的存在对易磨损位置进行加厚处理的输送弯管,通常是为整体加厚或者在输送弯管的圆弧中点(即曲率最大)位置进行加厚处理,但这种输送弯管加厚的区域并非是输送弯管最易磨损的区域,存在的材料浪费、使用寿命短等缺陷。
[000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加厚合理的输送弯管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输送弯管及混凝土泵车,对输送弯管定点加厚,所加厚的区域是输送弯管最易磨损位置,减少不易磨损区域的材料,在不增加材料成本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厚易磨损区域,提高使用寿命。
[000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混凝土输送弯管,包括第一弯管,所述第一弯管的外弧段的外侧壁上设有定点加厚部;所述定点加厚部位于所述第一弯管横截面上第一中轴线的一侧,所述定点加厚部与所述第一中轴线之间形成第一凹槽;和/或,所述定点加厚部位于所述第一弯管轴截面上的第二中轴线的一侧,所述定点加厚部与所述第二中轴线之间形成第二凹槽。
[0008]优选地,所述定点加厚部位于所述第二中轴线的任意一侧,或,所述第二中轴线的两侧均设有所述定点加厚部。
[0009]优选地,所述定点加厚部具有第一边界和第二边界;
[0010]当所述定点加厚部位于所述第二中轴线的下侧,所述第一边界与所述第一弯管的下端部之间具有第一过渡区,所述第二边界与所述第二中轴线之间具有第二过渡区,所述第二过渡区由所述第二凹槽形成。
[0011]优选地,所述定点加厚部具有第一边界和第二边界;当所述定点加厚部位于所述第二中轴线的上侧,所述第二边界与所述第一弯管的上端部之间具有第三过渡区,所述第一边界与所述第二中轴线之间具有第四过渡区,所述第四过渡区由所述第二凹槽形成。
[0012]优选地,当所述第二中轴线的两侧均设有所述定点加厚部,位于所述第二中轴线的下侧的所述定点加厚部与所述第一弯管的下端部之间具有第五过渡区;两个所述定点加厚区之间具有第六过渡区,所述第六过渡区由两个所述第二凹槽形成;位于所述第二中轴
线的上侧的所述定点加厚部与所述第一弯管的上端部之间具有第七过渡区。
[0013]优选地,第一中轴线的两侧均设有所述定点加厚部,两个所述定点加厚部之间具有第八过渡区,两个所述第八过渡区形成第一凹槽。
[0014]优选地,包括耐磨套,所述第一弯管的两端均设有所述耐磨套,所述耐磨套与所述第一弯管为一体成型结构。
[0015]优选地,包括第二弯管,所述第二弯管套设于所述第一弯管的外侧,且与所述第一弯管同轴设置,所述第二弯管为两半式结构。
[0016]优选地,包括第二弯管,所述第二弯管套设于所述第一弯管的外侧,且与所述第一弯管同轴设置,所述第二弯管为整体结构;所述第二弯管与所述第一弯管之间设有填充层;所述耐磨套的外侧设有法兰,所述法兰与所述第二弯管连接。
[0017]一种混凝土泵车,包括上述的混凝土输送弯管。
[0018]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凝土输送弯管,包括第一弯管,其中,第一弯管的外弧段的外侧壁上设有定点加厚部,关于定点加厚部的设置具有多种方式,其一,定点加厚部与第一中轴线之间形成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设置使得定点加厚部避开第一弯管横截面上的第一中轴线;其二,定点加厚部与第二中轴线之间形成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设置使得定点加厚部避开第一弯管的轴截面上的第二中轴线;其三,同时设置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定点加厚部同时避开第一中轴线、第二中轴线。无论具体采用何种结构,其核心在于,摈弃传统技术中在第一弯管的横截面和/或轴截面上的中心位置处加厚,或者整体加厚的方案,将在不易磨损区域的第一弯管制造材料均移至更容易磨损的位置处,这样就能实现在不增加第一弯管制造材料的基础上,在第一弯管易磨损区域中获得厚度尽可能最大的定点加厚部,在结构上,定点加厚部的厚度尽可能厚,因而更耐磨,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混凝土输送弯管及混凝土泵车,对输送弯管定点加厚,所加厚的区域是输送弯管最易磨损位置,减少不易磨损区域的材料,在不增加材料成本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厚易磨损区域,提高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9]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混凝土输送弯管的轴截面(即XZ平面)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混凝土输送弯管的纵截面示意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混凝土输送弯管的横截面(即XY平面)示意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混凝土输送弯管的横截面示意图;
[0024]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混凝土输送弯管沿第一中轴线方向上剖视图(示出a
°
和b
°
);
[0025]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混凝土输送弯管的横截面示意图(示出c
°
和d
°
);
[0026]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混凝土输送弯管沿第一凹槽的中心方向上纵截面;
[0027]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混凝土输送弯管沿第二中轴线方向(即OE方向)上横截面的示意图;
[0028]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混凝土输送弯管多个横截面示意图;
[0029]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定点加厚部位于混凝土输送弯管的下侧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定点加厚部位于混凝土输送弯管的上侧的结构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说明
[0032]1、第一弯管;11、定点加厚部;12、第一凹槽;13、第二凹槽;110、第二中轴线;111、第一过渡区;112、第二过渡区;113、第三过渡区;114、第四过渡区;115、第五过渡区;116、第六过渡区;117、第七过渡区;118、第八过渡区;2、耐磨套;3、第二弯管;4、填充层;5、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土输送弯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弯管(1),所述第一弯管(1)的外弧段的外侧壁上设有定点加厚部(11);所述定点加厚部(11)位于所述第一弯管(1)横截面上第一中轴线的一侧,所述定点加厚部(11)与所述第一中轴线之间形成第一凹槽(12);和/或,所述定点加厚部(11)位于所述第一弯管(1)轴截面上的第二中轴线(110)的一侧,所述定点加厚部(11)与所述第二中轴线之间形成第二凹槽(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输送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定点加厚部(11)位于所述第二中轴线(110)的任意一侧,或,所述第二中轴线(110)的两侧均设有所述定点加厚部(1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输送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定点加厚部(11)具有第一边界和第二边界;当所述定点加厚部(11)位于所述第二中轴线(110)的下侧,所述第一边界与所述第一弯管(1)的下端部之间具有第一过渡区(111),所述第二边界与所述第二中轴线(110)之间具有第二过渡区(112),所述第二过渡区(112)由所述第二凹槽(13)形成。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输送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定点加厚部(11)具有第一边界和第二边界;当所述定点加厚部(11)位于所述第二中轴线(110)的上侧,所述第二边界与所述第一弯管(1)的上端部之间具有第三过渡区(113),所述第一边界与所述第二中轴线(110)之间具有第四过渡区(114),所述第四过渡区(114)由所述第二凹槽(13)形成。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输送弯管,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中轴线(110)的两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先中李庶刘拼拼周仁宸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