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齿条拉齿用钳口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60257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2: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齿条拉齿用钳口结构,包括上钳口和下钳口,上钳口与下钳口配合以夹紧齿条以进行拉齿;上钳口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圆弧段、第二圆弧段和第三圆弧段;下钳口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圆弧段、第五圆弧段和第六圆弧段;第一圆弧段、第三圆弧段、第四圆弧段和第六圆弧段的半径均为R1;第二圆弧段与第五圆弧段的半径均为R2;R1和R2满足:R1<R2。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上钳口和下钳口的夹持面进行分段设置,大幅提升钳口的使用寿命,同时,在钳口的夹持面增加涂层以增加钳口与齿条之间的摩擦力,以及增加钳口夹持面的耐磨性,当涂层被消耗后,还可以再次涂覆,实现钳口的重复利用,进一步延长了钳口的使用寿命,降低了钳口的更换频率。频率。频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齿条拉齿用钳口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齿条拉齿用钳口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齿条拉齿生产过程中,需要对齿条进行夹紧,且夹紧力很大,通常是通过液压机构推动钳口实现对于齿条的夹紧;拉齿过程中,若齿条发生打滑,将有可能导致拉刀的蹦齿,甚至导致设备碰撞,造成严重后果。同时,齿条截面拉齿后,仅剩2/3左右可被夹持,因此,如何保证齿条始终处于夹紧状态,成为本领域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3]在同样夹紧力的条件下,钳口夹紧面的设计是影响对齿条夹紧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有设备中,钳口面为与齿条相似的圆弧面,安装齿条后,圆弧面均与齿条的表面接触;但拉齿操作过程中发现,对于新钳口,钳口面的受力处一般位于靠近端部的弧面处,而中间弧面受力小或不受力,这种情况下,由于齿条的受力面积大,通常不会发生打滑,但随着钳口使用次数的增多,钳口面的受力点逐渐转变为中间圆弧段,这种情况下,由于齿条的受力面积小,往往容易出现打滑的情况;并且,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还会出现齿条中心定位不准等情况;目前,现有技术中钳口的使用寿命通常为加工2

3万件齿条,钳口的使用寿命短,更换频率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齿条拉齿用钳口结构,能大幅提高钳口的使用寿命,降低钳口的更换频率,且夹紧效果好,能有效防止齿条打滑的情况。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齿条拉齿用钳口结构,包括上钳口和下钳口,所述上钳口与所述下钳口配合以夹紧所述齿条以进行拉齿;
[0006]所述上钳口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圆弧段、第二圆弧段和第三圆弧段;
[0007]所述下钳口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圆弧段、第五圆弧段和第六圆弧段;
[0008]所述第一圆弧段、所述第三圆弧段、所述第四圆弧段和所述第六圆弧段的半径均为R1;
[0009]所述第二圆弧段与所述第五圆弧段的半径均为R2;
[0010]R1和R2满足:R1<R2。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圆弧段、所述第二圆弧段、所述第三圆弧段、所述第四圆弧段、所述第五圆弧段和所述第六圆弧段的圆心同心设置。
[0012]优选地,所述齿条的半径为R1。
[0013]优选地,所述R1与R2之间的数值相差0

0.03mm。
[0014]优选地,所述R1与R2之间的数值相差0.02

0.05mm。
[0015]优选地,所述R1与R2之间的数值相差0.15mm。
[0016]优选地,所述第一圆弧段与所述第二圆弧段连接处、所述第二圆弧段与所述第三圆弧段的连接处均倒圆角设置;
[0017]所述第四圆弧段与所述第五圆弧段连接处、所述第五圆弧段与所述第六圆弧段连接处均倒圆角设置。
[0018]优选地,所述上钳口、所述下钳口的夹持面涂覆有涂层以增加摩擦力及耐磨性。
[0019]优选地,所述涂层为碳化钨涂层。
[0020]优选地,所述碳化钨涂层的厚度为0.03

0.06mm。
[0021]本技术通过对上钳口和下钳口的夹持面进行分段设置,且中间部位的圆弧段的圆弧半径大于与其相邻的两侧的圆弧段半径,使夹持齿条时,中间部位的圆弧段与齿条的表面有一定的距离,大幅提升钳口的使用寿命;同时,在钳口的夹持面增加涂层以增加钳口与齿条之间的摩擦力,以及增加钳口夹持面的耐磨性,当涂层被消耗后,还可以再次涂覆,实现钳口的重复利用,进一步延长了钳口的使用寿命,降低了钳口的更换频率。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本技术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是本技术的钳口结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技术的钳口结构一实施例的上钳口的夹持面示意图;
[0025]图3是本技术的钳口结构一实施例的下钳口的夹持面示意图;
[0026]图中,1

上钳口;2

下钳口;3

齿条;11

第一圆弧段;12

第二圆弧段;13

第三圆弧段;21

第四圆弧段;22

第五圆弧段;23

第六圆弧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参考图1、图2和图3,示出了本技术的一种齿条拉齿用钳口结构,包括上钳口和下钳口,所述上钳口与所述下钳口配合以夹紧所述齿条以进行拉齿;
[0029]所述上钳口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圆弧段、第二圆弧段和第三圆弧段;
[0030]所述下钳口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圆弧段、第五圆弧段和第六圆弧段;
[0031]所述第一圆弧段、所述第三圆弧段、所述第四圆弧段和所述第六圆弧段的半径均为R1;
[0032]所述第二圆弧段与所述第五圆弧段的半径均为R2;
[0033]R1和R2满足:R1<R2。
[0034]本技术实施例中,将上钳口和下钳口的夹持面均分为三段,如图2和图3所示,其中对于上钳口,第二圆弧段相对于第一圆弧段和第三圆弧段来说,相当于浅槽,其弧度不变,但圆弧半径增大,第一圆弧段和第三圆弧段的半径均与齿条半径相同,第二圆弧段的半径大于齿条半径;同理,第四圆弧段和第六圆弧段的半径均与齿条半径相同,第五圆弧段的
半径大于齿条半径。当上钳口和下钳口夹持齿条时,第二圆弧段和第五圆弧段与齿条不接触,因此,该两个圆弧段不是受力段,而第一圆弧段、第三圆弧段、第四圆弧段和第六圆弧段与齿条接触,该四条圆弧段为受力段;对于本技术提供的钳口结构,由于第二圆弧段相对于第一圆弧段和第三圆弧段的弧半径更大,第五圆弧段相对于第四圆弧段和第六圆弧段的弧半径更大,使得在钳口使用过程中,受力段不容易从第二圆弧段和第五圆弧段的两侧转移至第二圆弧段和第五圆弧段,因此,钳口的使用寿命大幅提高,经实际验证,对于直径26

0.05
的齿条及其相匹配的钳口,R1=12.59mm,R2=13.1mm时,新钳口大约能加工18

20万件齿条。
[0035]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圆弧段、所述第二圆弧段、所述第三圆弧段、所述第四圆弧段、所述第五圆弧段和所述第六圆弧段的圆心同心设置。
[0036]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齿条拉齿用钳口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钳口和下钳口,所述上钳口与所述下钳口配合以夹紧所述齿条以进行拉齿;所述上钳口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圆弧段、第二圆弧段和第三圆弧段;所述下钳口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圆弧段、第五圆弧段和第六圆弧段;所述第一圆弧段、所述第三圆弧段、所述第四圆弧段和所述第六圆弧段的半径均为R1;所述第二圆弧段与所述第五圆弧段的半径均为R2;R1和R2满足:R1<R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钳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弧段、所述第二圆弧段、所述第三圆弧段、所述第四圆弧段、所述第五圆弧段和所述第六圆弧段的圆心同心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钳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条的半径为R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钳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R1与R2之间的数值相差0

0.03mm。5.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忠民滕飞吴晶计天文
申请(专利权)人:博世华域转向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