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内后视镜及车辆技术

技术编号:3455884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2:45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内后视镜及车辆。一种内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该方法包括驾驶员检测环节、预设环节、身份识别环节、内后视镜调节环节。其中,驾驶员检测环节包括第一步,信号监测、第二步,信号捕捉、第三步,唤醒控制装置。其中,身份识别环节包括第一步,就位识别;第二步,具体身份识别。其中,内后视镜调节环节包括第一步,设定坐标系;第二步,获取坐标值;第三步,自动调节;第四步,调节提醒。此方式大大提高了内后视镜调整的准确度和效率。由于本方案能够更加智能对驾驶员的眼部活动进行识别和确认,提高了调整的准确度和灵敏度,增加了驾驶过程的安全性。增加了驾驶过程的安全性。增加了驾驶过程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内后视镜及车辆


[0001]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内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内后视镜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内后视镜是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判断驾驶环境的重要工具,因此内后视镜处于驾驶员合适的视线范围内,便至关重要。传统的通过手动调节后视镜和流媒体后视镜的调节方法,容易这样可以通过驾驶员的眼睛视线方向就能调节内后视镜更加的智能化,调节的更加准确,特别是驾驶员在驾车的过程中,观察内后视镜的时候,眼睛位置和面部位置的变化很小,仅仅是通过眼球的运动去看一眼后视镜,这样的话,传统的通过手动调节后视镜和流媒体后视镜方案根本不能识别到驾驶员在观察内后视镜,更不会去调节内后视镜,这样会导致驾驶员的视野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内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内后视镜及车辆,使驾驶员在车内时,内后视镜始终能在一个最佳的视野,并根据驾驶员的意图,对内后视镜进行调节,保证行车时驾驶员在车内拥有个最佳的视野以解决现有的内后视镜调节不便的问题。
[0004]基于上述目的,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该方法包括驾驶员检测环节、预设环节、身份识别环节、内后视镜调节环节;
[0005]其中,驾驶员检测环节包括
[0006]第一步,信号监测,驾驶位座椅上的压力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测;
[0007]第二步,信号捕捉,当驾驶员坐在驾驶位座椅上时,压力传感器监测到驾驶员就位的信号;
[0008]第三步,唤醒控制装置,步骤二中检测到的信号传输给控制装置,处于低功耗睡眠模式的控制装置被唤醒;
[0009]预设环节包括
[0010]设定存储驾驶员身份信息和对应的内后视镜位置信息的驾驶员库;
[0011]其中,身份识别环节包括:
[0012]第一步,就位识别:控制装置控制识别装置启动,开启人员检测操作:扫描驾驶员面部是否进入扫描区域即内视镜可调节区域,若扫描到驾驶员信号,进入下一步;若没有扫描到,识别装置关闭;
[0013]第二步,具体身份识别:接收到驾驶员信号,对驾驶员面部进行持续识别,判断是否具有历史记录,若有,直接根据历史记录中的位置信息调节至对应的驾驶员最佳位置,若无,对该驾驶员进行记录;
[0014]其中,内后视镜调节环节:
[0015]第一步,设定坐标系:包括以内后视镜位置建立的坐标系,该坐标系包括X1轴、Y1轴、Z1轴;以车辆保险杠的位置建立整车坐标系,包括X轴、Y轴以及Z轴;且设定眼球空间向量,眼球空间向量为:经过驾驶员眼球向外突出侧突出最高点,且垂直于驾驶员眼球向外突出侧突出最高点的切平面;
[0016]第二步,获取坐标值:识别装置扫描驾驶员面部特征,获取面部坐标、眼睛坐标、眼球空间向量的坐标;
[0017]第三步,自动调节:驾驶员眼睛看向内后视镜,当驾驶员的眼睛视线进入内视镜可调节区域时,控制装置控制内后视镜进入自动调节模式;
[0018]该过程中球坐标系提供面部坐标,眼睛坐标,眼球空间向量的坐标,将此球坐标发给控制装置后,控制装置会根据识别装置在整车坐标系的坐标对球坐标进行矩阵运算,将面部坐标,眼睛坐标,垂直于眼球的空间向量的球坐标转换成基于整车坐标系的坐标,从而确定位置信息实现位置的调节;
[0019]其中,内后视镜安装的最初位置,镜面平行于整车坐标系的Y轴Z轴所在平面,镜面的X1轴与整车的Y轴平行,镜面的Z1轴与整车坐标系的X轴平行,最初位置的坐标存储在数据库中供控制装置调用,控制装置根据相关电机所转的圈数计算内后视镜的相应的坐标数据;
[0020]第四步,调节提醒:自动调节结束后,提醒驾驶员自动调节已经完成,若驾驶员不接受自动调节结果,则关闭自动调节,驾驶员进行手动调节;否则,视为接受自动调节结果,自动调节结束;以上过程中的需要存储的数据包括驾驶员的身份信息、选择的后视镜位置信息。
[0021]内后视镜调节环节第三步中的自动调节模式包括在三个方向上进行调节,三个方向的调节相互独立,没有耦合,可各自调节;其中,调节方向包括以内后视镜位置建立的坐标系为参照时,绕Z1轴的旋转调节、绕Y1轴的左右调节以及绕X1轴的俯仰调节。
[0022]绕着X1轴的俯仰调节:控制电机使两眼视线经过镜面反射后呈水平于整车的X轴方向,向后挡风玻璃投射而去。
[0023]绕着Y1轴的左右调节:内后视镜左右调节时绕Y1轴转动,镜片的左边缘在X1轴的值为Xmin,右边缘在X1轴的值为Xmax,驾驶员左眼的视线与内后视镜的交点坐标为(X1,Y1),右眼的视线与内后视镜的交点坐标为(X2,Y2),此时X1始终是小于X2,当X2=Xmax时,内后视镜镜片右转到极限角度,当X1=Xmin时,后视镜镜片左转到极限角度,当|X1|=|X2|时,也就是两眼视线和镜面交点关于Y1轴对称时,调整完成。
[0024]绕着Z1轴的旋转调节:使得两眼视线和镜面交点的连线与内后视镜的X1轴平行。
[0025]驾驶员检测环节还包括第四步,当驾驶位的安全带卡扣扣上时,将此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开始进行工作状态。
[0026]内后视镜调节环节为实时调节,当驾驶员面部位置发生变化时,自动重复该环节的第二步至第四步。
[0027]内后视镜调节环节中,第一步,设定坐标系还包括以以识别装置的位置建立球坐标系,包括X0轴、Y0轴以及Z0轴。
[0028]一种内后视镜,内后视镜包括:后视镜本体、转动连接件、连接支架、固定架以及电机组;电机及其组件组包括第一电机及其组件、第二电机及其组件以及第三电机及其组件;
其中第一电机及其组件负责内后视镜的旋转调节、第二电机及其组件负责后视镜的俯仰调节、第三电机及其组件负责内后视镜的左右调节;
[0029]其中,连接支架上还设置有传送带;
[0030]其中,在第一电机及其组件的带动下,后视镜本体1和转动连接件2进行转动;
[0031]其中,在第二电机及其组件的带动下,可以通过传送带对第一电机及其组件、后视镜本体以及转动连接件进行调节;
[0032]其中,在第三电机及其组件的带动下,使得后视镜本体1和转动连接件2、第一电机及其组件、第二电机及其组件相对于车身进行转动;所述的第一电机及其组件、第二电机及其组件、第三电机及其组件中采用的电机均为伺服电机。
[0033]一种车辆,包括识别装置、方向盘、外后视镜、内后视镜、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和内后视镜能实现如前所述的内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
[0034]有益效果:本方案创造性的利用面部识别技术,对驾驶员的面部进行识别,识别装置位于车内固定位置,识别装置在整车坐标系的坐标是固定的,识别装置可识别出相对于识别装置位置的面部坐标信息和眼睛坐标信息,以及垂直于眼球的空间向量(眼睛视线方向),用矩阵进行坐标变换,可将面部坐标信息,眼睛坐标信息和垂直于眼球的空间向量(眼睛视线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驾驶员检测环节、预设环节、身份识别环节、内后视镜调节环节;其中,驾驶员检测环节包括第一步,信号监测,驾驶位座椅上的压力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测;第二步,信号捕捉,当驾驶员坐在驾驶位座椅上时,压力传感器监测到驾驶员就位的信号;第三步,唤醒控制装置,步骤二中检测到的信号传输给控制装置,处于低功耗睡眠模式的控制装置被唤醒;预设环节包括设定存储驾驶员身份信息和对应的内后视镜位置信息的驾驶员库;其中,身份识别环节包括:第一步,就位识别:控制装置控制识别装置启动,开启人员检测操作:扫描驾驶员面部是否进入扫描区域即内视镜可调节区域,若扫描到驾驶员信号,进入下一步;若没有扫描到,识别装置关闭;第二步,具体身份识别:接收到驾驶员信号,对驾驶员面部进行持续识别,判断是否具有历史记录,若有,直接根据历史记录中的位置信息调节至对应的驾驶员最佳位置,若无,对该驾驶员进行记录;其中,内后视镜调节环节:第一步,设定坐标系:包括以内后视镜位置建立的坐标系,该坐标系包括X1轴、Y1轴、Z1轴;以车辆保险杠的位置建立整车坐标系,包括X轴、Y轴以及Z轴;且设定眼球空间向量,眼球空间向量为:经过驾驶员眼球向外突出侧突出最高点,且垂直于驾驶员眼球向外突出侧突出最高点的切平面;第二步,获取坐标值:识别装置扫描驾驶员面部特征,获取面部坐标、眼睛坐标、眼球空间向量的坐标;第三步,自动调节:驾驶员眼睛看向内后视镜,当驾驶员的眼睛视线进入内视镜可调节区域时,控制装置控制内后视镜进入自动调节模式;该过程中球坐标系提供面部坐标,眼睛坐标,眼球空间向量的坐标,将此球坐标发给控制装置后,控制装置会根据识别装置在整车坐标系的坐标对球坐标进行矩阵运算,将面部坐标,眼睛坐标,垂直于眼球的空间向量的球坐标转换成基于整车坐标系的坐标,从而确定位置信息实现位置的调节;其中,内后视镜安装的最初位置,镜面平行于整车坐标系的Y轴Z轴所在平面,镜面的X1轴与整车的Y轴平行,镜面的Z1轴与整车坐标系的X轴平行,最初位置的坐标存储在数据库中供控制装置调用,控制装置根据相关电机所转的圈数计算内后视镜的相应的坐标数据;第四步,调节提醒:自动调节结束后,提醒驾驶员自动调节已经完成,若驾驶员不接受自动调节结果,则关闭自动调节,驾驶员进行手动调节;否则,视为接受自动调节结果,自动调节结束;以上过程中的需要存储的数据包括驾驶员的身份信息、选择的后视镜位置信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后视镜自动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内后视镜调节环节第三步中的自动调节模式包括在三个方向上进行调节,三个方向的调节相互独立,没有耦合,可各自调节;其中,调节方向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栋丁逢刘朝阳姜长坤毕圆浩陈鹤文张昀琪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