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机构用支柱及双层汽车运输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5515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2: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升降机构用支柱及双层汽车运输车,涉及铁路货车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升降机构用支柱空间占用量大、安装困难的问题,减轻了升降机构用支柱的重量,缩小了升降机构的占用空间,具体方案如下:包括由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构成的支柱体,所述第二盖板设有两个,两个第二盖板相对固定设置在第一盖板上,每个第二盖板与第一盖板之间均形成空腔,两个第二盖板之间形成内腔,所述内腔中安装滑轨,所述支柱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设有顶板和底板,支柱体底部的侧面固定设有第一补强板。强板。强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升降机构用支柱及双层汽车运输车


[0001]本技术涉及铁路货车
,尤其是一种升降机构用支柱及双层汽车运输车。

技术介绍

[0002]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技术相关的
技术介绍
,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0003]双层汽车运输车上下层底架能够利用升降机构进行距离的调节,升降机构用支柱主要是为双层汽车运输车的上层底架提供支撑,其强度高要求,需要能够承载上层底架和货物的重量。
[0004]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的升降机构用支柱为了保证其强度,大多采用实体支柱结构,升降机构设置在支柱的一侧,这种设置不仅加大了支柱的整体重量,增加了安装困难性,还使得升降机构占用大量的装载空间,不便于下层货物的装载,且在装载过程中还可能对货物造成擦伤。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升降机构用支柱及双层汽车运输车,将支柱设置成具有内腔的结构形式,同时利用补强板保证支柱的整体强度,并将升降机构设置在支柱的内腔中,在保证支柱强度的同时,大大减小了升降机构的占用空间,解决了现有升降机构用支柱空间占用量大、安装困难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第一方面,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升降机构用支柱,包括由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构成的支柱体,所述第二盖板设有两个,两个第二盖板相对固定设置在第一盖板上,每个第二盖板与第一盖板之间均形成空腔,两个第二盖板之间形成内腔,所述内腔中安装滑轨,所述支柱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设有顶板和底板,支柱体底部的侧面固定设有第一补强板。
[0008]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滑轨设有两个,分别固定设置在内腔的两侧。
[0009]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盖板为槽钢结构,所述第二盖板为L型钢结构,两个第二盖板相对固定设置在第一盖板的两腿处,所述第二盖板与其对应的第一盖板的腿部配合形成空腔。
[0010]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滑轨由轨道和止挡组成,所述止挡设有两个,两个止挡分别固定设置在轨道的两端。
[0011]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盖板的长度大于第二盖板,第二盖板的顶部与第一盖板的顶部平齐,所述顶板固定设置在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的顶部。
[0012]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盖板底部的侧面固定设有第一补强板,所述第一补强板的横截面为U型,第一补强板的宽度大于第一盖板,所述第一补强板的底部与第一盖板的底部平齐。
[0013]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盖板上还固定设有第二补强板,所述第二补强板与第二盖板的底部固定连接。
[0014]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二补强板由补强板主体和固定设置在补强板主体一侧的两个支腿组成,两个支腿之间的间距与第二盖板之间的间距相同,所述支腿的宽度与其对应的第二盖板的宽度相同。
[0015]第二方面,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层汽车运输车,包括所述的升降机构用支柱,所述升降机构用支柱固定设置在双层汽车运输车的下层底架上。
[0016]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补强板的侧部与下层底架侧梁固定连接,第二补强板与下层底架固定连接,所述支柱体顶部的顶板与升降机构的顶部轴承连接,升降机构的滑块滑动设置在内腔中的滑轨上。
[0017]上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8]1)本技术将升降机构用支柱设置成具有内腔的结构形式,利用补强板对支柱体底部以及侧部进行支撑,并将升降机构设置在支柱的内腔中,在保证支柱强度的同时,大大减小了升降机构的占用空间。
[0019]2)本技术支柱体具有空腔结构,大大减小了支柱体的整体质量,降低了安装难度,同时利用补强板对支柱体的底部进行补强支撑,使得支柱体在减轻质量的同时保证了其整体强度。
[0020]3)本技术支柱体内腔中的滑轨两端均设有止挡,能够为升降机构滑块提供定位止动的作用,避免了滑块的掉落,有效保证了升降机构的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1]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2]图1是本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一种升降机构用支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支柱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本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支柱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为显示各部位位置而夸大了互相间间距或尺寸,示意图仅作示意使用;
[0026]其中,1、支柱体;2、滑轨;3、顶板;4、底板;5、第一补强板;6、第二补强板;7、第一盖板;8、第二盖板;9、轨道;10、止挡;11、内腔;12、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28]正如
技术介绍
所介绍的,现有的升降机构用支柱为了保证其强度,大多采用实体立柱结构,升降机构设置在支柱的一侧,这种设置使得升降机构占用大量的装载空间,不便于下层货物的装载,且在装载过程中还可能对货物造成擦伤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
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升降机构用支柱及双层汽车运输车。
[0029]实施例1
[0030]本技术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

图3所示,提出了一种升降机构用支柱,包括,支柱体1、滑轨2、顶板3、底板4以及补强板。
[0031]其中,支柱体1为升降机构用支柱的主体部分,支柱体1的中部位置设有内腔11,内腔11的两侧壁上相对设有滑轨2,主要用于将升降机构设置在支柱体1内。
[0032]支柱体1的顶部固定设有顶板3,支柱体1的底部固定设有底板4,顶板3和底板4用于将支柱体1的上下两端进行封堵,以扩大支柱体1上下两端的接触面积,提高支柱体1的安装稳定性。
[0033]支柱体1底部的侧面设有第一补强板5,第一补强板5的作用提高支柱体1底部与底架侧梁的连接的强度,以保证车辆运输的安全性。
[0034]支柱体1的下部位置还设有第二补强板6,第二补强板6可以提高支柱体1的上部位置及安装在支柱体1内的滑轨2的支撑强度和支撑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支柱体1的整体强度,使得支柱体1的强度能够满足双层汽车运输车的支撑强度要求。
[0035]如图2所示,支柱体1由第一盖板7和第二盖板8构成,其中,第一盖板7设有一个,第二盖板8设有两个,两个第二盖板8相对设置并固定设置在第一盖板7上,两个第二盖板8之间形成用于滑轨2安装的内腔11。
[0036]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一盖板7为槽钢结构,第二盖板8为L型钢结构,两个第二盖板8相对固定设置在第一盖板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升降机构用支柱,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构成的支柱体,所述第二盖板设有两个,两个第二盖板相对固定设置在第一盖板上,每个第二盖板与第一盖板之间均形成空腔,两个第二盖板之间形成内腔,所述内腔中安装滑轨,所述支柱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设有顶板和底板,支柱体底部的侧面固定设有第一补强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升降机构用支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设有两个,分别固定设置在内腔的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升降机构用支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为槽钢结构,所述第二盖板为L型钢结构,两个第二盖板相对固定设置在第一盖板的两腿处,所述第二盖板与其对应的第一盖板的腿部配合形成空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升降机构用支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由轨道和止挡组成,所述止挡设有两个,两个止挡分别固定设置在轨道的两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升降机构用支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的长度大于第二盖板,第二盖板的顶部与第一盖板的顶部平齐,所述顶板固定设置在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的顶部。6.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亦昕李宇航张文龙孟策曲兆菲孙浩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