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热热管用的背板蒸发器和传热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4275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3 21: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传热热管用的背板蒸发器和传热热管,其中,背板蒸发器包括吸热板体,所述吸热板体具有气态传热介质出气端和液态传热介质进液端,所述吸热板体包括吸热翅片和吸热管体,所述吸热翅片固定外套在吸热管体的外壁,所述吸热管体的内壁为毛细结构或蜂窝状结构,本申请通过将吸热管体的内壁设置为毛细结构或蜂窝状结构,可阻止背板蒸发器内已相变的气态工质反流,有助于使气化的传热介质与液态的传热介质分离,从而有效降低背板蒸发器内沸腾界面压力,进而构建过热沸腾状态,使传热工质的相变全周期的气泡成长和气泡聚合上升过程中汽态的传热工质与液态的传热工质换热强度加大,进而强化传热系统的相变换热速率,获得较佳的传热效率。获得较佳的传热效率。获得较佳的传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传热热管用的背板蒸发器和传热热管


[0001]本技术涉及传热系统
,具体涉及一种传热热管用的背板蒸发器和传热热管。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高效被动传热技术,因其具有较高传热能力且不需要外部动力,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热利用或热控制场景中。传热热管作为最常用的高效被动传热器件,可以在较小的温差下传递较多热量,其传热能力明显优于传统金属。然而,传统热管不具备高热量、高热流密度传热能力,且存在传热速度不高,传热距离有限,反重力能力差的缺点,致使其传热能力有限,不能满足诸多热利用与热控制应用场景中的传热能力需求。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传热热管用的背板蒸发器和传热热管,以提高传热热管的换热能力。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传热热管用的背板蒸发器,其包括吸热板体,所述吸热板体具有气态传热介质出气端和液态传热介质进液端,所述吸热板体包括吸热翅片和吸热管体,所述吸热翅片固定外套在吸热管体的外壁,所述吸热管体的内壁为毛细结构或蜂窝状结构。
[0005]通过将吸热管体的内壁设置成毛细结构或蜂窝状结构,可阻止背板蒸发器内已相变的气态工质反流,有助于使气化的传热介质与液态的传热介质分离,从而有效降低背板蒸发器内沸腾界面压力,进而构建过热沸腾状态,使传热工质的相变全周期的气泡成长和气泡聚合上升过程中汽态的传热工质与液态的传热工质换热强度加大,进而强化传热系统的相变换热速率,获得较佳的传热效率。
[0006]优选的,所述毛细结构弯月面的半径不小于毛细结构的毛细当量孔径。
[0007]优选的,所述毛细结构的开孔孔隙率为≥50%,毛细结构的孔径范围为0.5~3um,其中,孔径1.0~2.5um孔总占比≥80%,平均孔径≤2um。
[0008]优选的,所述毛细结构的开孔孔隙率为≥74%,毛细结构的孔径范围:0.6~1.4um,其中,孔径0.4~1.2um孔总占比≥80%,平均孔径≤0.8um。
[0009]优选的,所述毛细结构孔隙的渗透率≥1.5
×
10

13
m2。
[0010]所述蜂窝状结构的开孔孔隙率为≥80%,所述蜂窝状结构的孔径为0.1~0.2mm。
[0011]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传热热管:包括上述一项所述的背板蒸发器,所述背板蒸发器的气态传热介质出气端与冷凝器的气态传热介质进液端通过气态介质连接管连通,所述冷凝器的液态传热介质出液端与储液器的进液端通过第一液态介质连接管连通,所述储液器的出液端与背板蒸发器的液态传热介质进液端通过第二液态介质连接管连通。
[0012]优选的,所述气态介质连接管、第一液态介质连接管和第二液态介质连接管均为铝管或陶瓷管。
[0013]优选的,所述储液器为铜制储液器。
[0014]优选的,所述冷凝器为管翅或者水冷塔。
[0015]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传热热管用的背板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中吸热体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0018]图3为吸热管体内壁的结构示意图(蜂窝状结构);
[0019]图4为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传热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
[0021]背板蒸发器1、吸热翅片11、吸热管体12、液态介质分流管13、气态介质汇流管14、储液器2、冷凝器3、气态介质连接管5、第一液态介质连接管6、第一液态介质连接管7。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3]实施例1
[0024]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公开一种传热热管用的背板蒸发器1,其包括吸热板体,所述吸热板体具有气态传热介质出气端和液态传热介质进液端,所述吸热板体包括吸热翅片11和吸热管体12,所述吸热翅片11固定外套在吸热管体12(12)的外壁,所述吸热管体12的内壁为毛细结构或蜂窝状结构。
[0025]在本申请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吸热管体12为多根且平行设置,每一根吸热管体12均外套有多个吸热翅片11,吸热管体12的进液端连接有液态介质分流管13,液态介质分流管13的始端设有液态传热介质进液端,吸热管体12的出气端连接有气态介质汇流管14,气态介质汇流管14的末端具有气态传热介质出气端。
[002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传热热管用的背板蒸发器1,通过将吸热管体12的内壁设置成毛细结构或蜂窝状结构,可阻止背板蒸发器1内已相变的气态工质反流,有助于使气化的传热介质与液态的传热介质分离,从而有效降低背板蒸发器1内沸腾界面压力,进而构建过热沸腾状态,使传热工质的相变全周期的气泡成长和气泡聚合上升过程中汽态的传热工质与液态的传热工质换热强度加大,进而强化传热系统的相变换热速率,获得较佳的传热效率。
[0027]当吸热管体12的内壁为毛细结构时,优选地,毛细结构弯月面的半径不小于毛细结构的毛细当量孔径,经研究分析,毛细结构弯月面的半径大于毛细结构的毛细当量孔径时,同样的过热度下,气态传热介质可以传递更多的热量,从而进一步提升背板蒸发器1的换热能力。
[0028]在本申请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毛细结构的开孔孔隙率为≥50%,毛细结构的孔径范围为0.5~3um,其中,孔径1.0~2.5um孔总占比≥80%,平均孔径≤2um。
[0029]在本申请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毛细结构的开孔孔隙率为≥74%,毛细结构的孔径范围:0.6~1.4um,其中,孔径0.4~1.2um孔总占比≥80%,平均孔径≤0.8um,所述毛细结构孔隙的渗透率≥1.5
×
10

13
m2。
[0030]经实验测定,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条件下,开孔孔隙率为74%比开孔孔隙率为50%的毛细结构其传热效果更佳。
[0031]当吸热管体12的内壁为蜂窝状结构时,优选的,蜂窝状结构的开孔孔隙率为≥80%,所述蜂窝状结构的孔径为0.1~0.2mm。
[0032]在本申请中,毛细结构和蜂窝状结构可采用烧结毛细芯、吹胀、蚀刻的任意方式加工。
[0033]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传热热管用的背板蒸发器1,通过设置毛细结构或蜂窝状结构的吸热管体12,可实现传热介质气化过程中气泡的快速生成和脱离,使气化速率增快,因传热介质气化过程中气泡快速生成和脱离会带走热量,从而提高了背板蒸发器1的换热效率。
[0034]实施例2
[0035]如图4所示,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传热热管用的背板蒸发器(1),包括吸热板体,所述吸热板体具有气态传热介质出气端和液态传热介质进液端,所述吸热板体包括吸热翅片(11)和吸热管体(12),所述吸热翅片(11)固定外套在吸热管体(12)的外壁,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管体(12)的内壁为毛细结构或蜂窝状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传热热管用的背板蒸发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结构弯月面的半径不小于毛细结构的毛细当量孔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传热热管用的背板蒸发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结构的开孔孔隙率为≥50%,毛细结构的孔径范围为0.5~3um,其中,孔径1.0~2.5um孔总占比≥80%,平均孔径≤2u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传热热管用的背板蒸发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结构的开孔孔隙率为≥74%,毛细结构的孔径范围:0.6~1.4um,其中,孔径0.4~1.2um孔总占比≥80%,平均孔径≤0.8um。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传热热管用的背板蒸发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结构孔隙的渗透率≥1.5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泽彬张泽茗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迅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