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缸和活塞杆的装配方法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3453710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3 21: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缸和活塞杆的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调整缸筒支撑机构的间距以及活塞杆支撑机构的间距;S2,利用缸筒支撑机构抱紧缸筒,利用活塞杆支撑机构抱紧活塞杆;S3,以活塞杆的中轴线所在高度为基准,利用定心机构获取缸筒中轴线的高度,利用升降机构调整缸筒支撑机构的高度使缸筒和活塞杆同轴;S4,将缸筒尾部固定,用活塞杆推动机构将活塞杆水平推入缸筒内部。本发明专利技术以活塞杆中心的高度为基准,只需调整缸筒的高度即可实现缸筒和活塞杆的对中,减少对中工作量;利用定心机构获取缸筒的中心高度信息,确定缸筒中心和活塞杆中心的高度差,进而实现第一夹持块升降高度的精准调整,精度高,减少给密封件带来的损伤。减少给密封件带来的损伤。减少给密封件带来的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缸和活塞杆的装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液压缸装配,尤其是涉及一种油缸和活塞杆的装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液压油缸是液压支架的核心执行元件,其主要由具有缸筒和活塞杆两大部分组成,在装配时先在精加工的活塞杆安装密封件,然后将带有密封件的活塞杆推入缸筒内部,以实现缸筒和活塞杆的密封装配,并确保各腔室以及缸筒的密封性。
[0003]在液压油缸装配线中,油缸合装机是影响装配效率和产品品质的重要设备之一,按油缸装配状态可分为卧式合装机和立式合装机两种,立式合装机是将竖向的活塞杆插装在缸筒内,然而液压支架配套的油缸的总长度往往在两米以上甚至长达6米以上,立式合装机对应需要6米的高度,安全性差。因而,现有多采用卧式合装机来装配液压支架的液压油缸。
[0004]目前,液压支架配套的油缸多采用卧式油缸合装机,在装配时需要人工辅助找正对中,对中效率低,严重影响油缸的合装效率;另外,人工找正对中对工人要求高,在装配时往往需要经验丰富的师傅来完成对中作业,导致人员紧张,进一步影响合装效率;再者,在装配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缸筒和活塞杆的同心度超过设计误差的情况,容易损坏活塞杆的密封件,从而影响油缸的性能。因而,如何实现缸筒和活塞杆的快速对中和装配仍然是困扰行业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缸和活塞杆的装配方法,可实现缸筒和活塞杆的自动对中和合装,不仅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和装配效率,还能避免密封件在装配过程中被切伤,保证成品质量。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油缸和活塞杆的装配方法,包括S1,调整至少两个缸筒支撑机构的间距,以及至少两个活塞杆支撑机构的间距,使架设在缸筒支撑机构上的缸筒和架设在活塞杆支撑机构的活塞杆间隔设置,以便于后述的利用定心机构获取缸筒中心的高度信息;其中,每个所述缸筒支撑机构均具有一对第一夹持块、驱动所述第一夹持块开合的第一开合机构和带动第一夹持块升降的升降机构;每个所述活塞杆支撑机构具有一对第二夹持块和驱动第二夹持块开合的第二开合机构,每对第一夹持块和每对第二夹持块的初始状态为张开状态;S2,将缸筒水平吊设在每对第一夹持块之间,同时或先后启动每个第一开合机构,使每对第一夹持块同时或先后闭合以抱紧缸筒;将活塞杆水平吊设在每对第二夹持块之间,同时或先后启动每个第二开合机构,使每对第二夹持块同时或先后闭合以抱紧活塞杆;
S3,以活塞杆的中轴线所在高度为基准,利用定心机构获取缸筒中轴线的高度,缸筒和活塞杆的高度差即为升降机构的上升高度或下降高度,利用升降机构调整第一夹持块的高度使缸筒和活塞杆同轴;S4,将缸筒尾部固定,用活塞杆推动机构将活塞杆水平推入缸筒内部。
[0007]在上述方案中:本专利技术以经过精加工的活塞杆中心的高度为基准,由于活塞杆和缸筒的中心在水平面的投影重合,即只需调整缸筒的高度即可实现缸筒和活塞杆的对中,减少对中工作量;在对中时,利用定心机构获取缸筒的中心高度信息,确定缸筒中心和活塞杆中心的高度差,进而精准控制升降机构的动作行程,以实现第一夹持块升降高度的精准调整,对中精度高,进而减少对活塞杆上密封件带来的损伤;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夹持块和第二夹持块均竖向设置,且第一夹持块和第二夹持块的夹持槽均具有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的夹角为钝角,可满足不同规格缸筒和活塞杆的装配需求。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S4中,将缸筒的尾部抵在缸筒止退机构上,且靠近活塞杆推动机构的一个活塞杆支撑机构在处于张开状态以使活塞杆向缸筒方向移动,以确保能够推动活塞杆向缸筒方向移动,进而将活塞杆推入缸筒,实现缸筒和活塞杆的高质量装配。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缸筒支撑机构、每个活塞杆支撑机构和活塞杆推动机构上均设置有行走机构;在所述S4中,处于夹持状态的活塞杆支撑机构通过行走机构随活塞杆同步移动,保证装配初期活塞杆处于抱紧状态,以避免活塞杆在此时间段内出现倾斜而影响装配。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固定在机架上的第一齿条和由第一动力源驱动的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第一动力源带动第一齿轮沿着第一齿条直线运动;在S1中,以活塞杆支撑机构位置的调整为例:活塞杆支撑机构的第二滑动座滑动设置在油缸装配线的机架上,第一齿条沿机架的长度方向设置并固定在机架上,第一动力源设置在第二滑动座上。当第一动力源转动时带动第一齿轮同步转动,由于第一齿轮和第一齿条啮合且第一齿条固定安装,使得第一齿轮沿着第一齿条直线运动,继而实现活塞杆支撑机构位置的调整。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缸筒止退机构和活塞杆推动机构的结构相同,均包括具有竖板的第三滑动座,由第二动力源驱动的第一推手,且所述第二动力源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三滑动座上;在S4中,所述将缸筒尾部固定的具体方法包括:利用缸筒止退机构的第二动力源带动其第一推手移动至缸筒尾部,使缸筒尾部抵在缸筒止退机构的第一推手上,避免装配过程中缸筒因受到活塞杆的推力而倒退;在S4中,所述用活塞杆推动机构将活塞杆水平推入缸筒内部包括:活塞杆推动机构的第二动力源推动活塞杆推动机构的第一推手,该第一推手作用于活塞杆的端部使活塞杆进入缸筒。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缸筒止退机构和活塞杆推动机构均包括锁定结
构,所述锁定结构具有一水平设置的推杆,所述推杆与所述竖板螺纹连接且推杆的一端连接有第二推手,推杆和第二推手转动连接(如推杆和第二推手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以确保推杆的直线运动;在S4中,所述将缸筒尾部固定还包括将所述缸筒止退机构的第二推手抵在尾部的缸筒支撑机构上;所述用活塞杆推动机构将活塞杆水平推入缸筒内部还包括将活塞杆推动机构的第二推手抵在头部的活塞杆支撑机构上。
[0013]在上述方案中,推杆为螺纹杆且另一端部具有手轮和锁止按钮,可通过旋转手轮带动推杆移动至并抵在活塞杆支撑机构或缸筒止退机构上。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合机构和第二开合机构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三动力源驱动的齿轮齿条传动副或丝杠螺母传动副;所述齿轮齿条传动副包括第二齿轮和一对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的第二齿条,所述第三动力源与第二齿轮传动连接,或与其中一个或两个所述第二齿条传动连接;所述丝杠螺母传动副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丝杠和螺连在所述第一丝杠上的一对第一螺母,所述第三动力源与第一丝杠传动连接,且第一丝杠的两段螺纹的旋向相反使两所述第一螺母反向移动。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由第四动力源驱动的第二丝杠,升降机构或者是竖向设置的气缸或液压缸;其中,所述第二丝杠上螺接有第二螺母,且所述第二螺母固定在缸筒支撑机构的第一滑动座上,且所述第二丝杠的底部与缸筒支撑机构的升降座转动连接。在实际工作时,第四动力源带动第二丝杠以第二螺母为支撑点转动,并上升或下降,进而实现升降座及升降座上第一夹持块的升降。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缸和活塞杆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调整至少两个缸筒支撑机构的间距,以及至少两个活塞杆支撑机构的间距,使架设在缸筒支撑机构上的缸筒和架设在活塞杆支撑机构的活塞杆间隔放置;其中,每个所述缸筒支撑机构均具有一对第一夹持块、驱动所述第一夹持块开合的第一开合机构和带动第一夹持块升降的升降机构;每个所述活塞杆支撑机构具有一对第二夹持块和驱动所述第二夹持块开合的第二开合机构,且每对第一夹持块和每对第二夹持块的初始状态为张开状态;S2,将缸筒水平吊设在每对第一夹持块之间,同时或先后启动每个第一开合机构,使每对第一夹持块同时或先后闭合以抱紧缸筒;将活塞杆水平吊设在每对第二夹持块之间,同时或先后启动每个第二开合机构,使每对第二夹持块同时或先后闭合以抱紧活塞杆;S3,以活塞杆的中轴线所在高度为基准,利用定心机构获取缸筒中轴线的高度,缸筒和活塞杆的高度差即为升降机构的上升高度或下降高度,利用升降机构调整第一夹持块的高度使缸筒和活塞杆同轴;S4,将缸筒尾部固定,用活塞杆推动机构将活塞杆水平推入缸筒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缸和活塞杆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4中,将缸筒的尾部抵在缸筒止退机构上,且靠近活塞杆推动机构的一个活塞杆支撑机构在处于张开状态以使活塞杆向缸筒方向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缸和活塞杆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缸筒支撑机构、每个活塞杆支撑机构和活塞杆推动机构上均设置有行走机构;在所述S4中,处于夹持状态的活塞杆支撑机构通过行走机构随活塞杆同步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缸和活塞杆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固定在机架上的第一齿条和由第一动力源驱动的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第一动力源带动第一齿轮沿着第一齿条直线运动。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缸和活塞杆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筒止退机构和活塞杆推动机构的结构相同,均包括具有竖板的第三滑动座,由第二动力源驱动的第一推手,且所述第二动力源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三滑动座上;在S4中,所述将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康云曾丽强刘永坤徐勇军李凯姬存强
申请(专利权)人: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