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的通风排烟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48950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9:07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隧道的通风排烟系统,包括:端部排烟装置,设置在隧道的排烟风道的端部;多个排烟道接力装置,间隔设置在隧道的排烟风道内,所述排烟道接力装置用于分段对排烟风道吹风提升排烟风道内的压力,且和所述端部排烟装置共同将排烟风道内的烟气排出排烟风道。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排烟风道内安装排烟道接力装置,排烟风道的端部安装端部排烟装置,形成了定点排烟功能,有效的解决了排烟风道管路较长时造成的排烟风道负压值增加,降低了排烟系统管网阻力,避免了由于排烟风道近端着火工况中排烟口风速过大造成排烟系统失效的问题,提升了通风及排烟系统的可靠性、智能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隧道的通风排烟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通风排烟
,具体涉及一种隧道的通风排烟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隧道是一种设置在山中或地下的通道,水下隧道、山岭隧道由于其工程为线性,在通行铁路列车、地铁车辆、汽车及人员时,受地面或山区条件限制,时常出现突发事故造成隧道封闭,为了保障隧道内车行人员的安全以及为乘客疏散提供保障,必须在隧道内设置通风排烟系统以此来调节隧道内的空气流通,确保车辆人员的安全。
[0003]现有的通风排烟系统通常在隧道内部沿着隧道的走向设置排烟道、排烟风阀,并在隧道内的排烟风井处设置排烟风机,排烟风机与排烟道连接,将隧道内火区烟气就近排到排烟道内,再由排烟道排出。
[0004]但是,当隧道的长度较长时,一方面,排烟路径上排烟口增多,造成排烟系统管网阻力和排烟管路负压值增加,使得车道与排烟管道压差过大,导致排烟管路施工缝处漏风量增大,不但增加了排烟风阀采购及安装成本,而且造成定点排烟系统失效,排烟系统可靠性降低。另一方面,排烟风井及隧道机房数量增多,导致施工困难、施工周期长及施工风险增大,增加了上千万的土建及机电建安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隧道的通风排烟系统。
[0006]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提供了一种隧道的通风排烟系统,包括:
[0007]端部排烟装置,设置在隧道的排烟风道的端部;
[0008]多个排烟道接力装置,间隔设置在隧道的排烟风道内,所述排烟道接力装置用于分段对排烟风道吹风提升排烟风道内的压力,且和所述端部排烟装置共同将排烟风道内的烟气排出排烟风道。
[0009]实施中,隧道的通风排烟系统还包括:
[0010]常闭型电动排烟风阀,沿隧道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隧道的排烟风道和行车道隔墙或隔板预留的多个排烟口处;
[0011]每个所述电动排烟风阀对应一个风速风量传感器和一个气体热量传感器,所述风速风量传感器和所述气体热量传感器各自通过法兰安装于对应的所述电动排烟风阀处。
[0012]实施中,所述排烟道接力装置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电动排烟风阀。
[0013]实施中,隧道的通风排烟系统还包括:
[0014]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端部排烟装置、排烟道接力装置和电动排烟风阀通信连接;
[0015]其中,所述控制单元用于:
[0016]根据火灾的火源点的位置,控制火源点周围第一预设范围内的电动排烟风阀开启,控制火源点周围第二预设范围内的排烟道接力装置工作进行排烟,控制不需要工作的排烟道接力装置转动,让开所述排烟风道的横截面;
[0017]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控制端部排烟装置工作进行排烟。
[0018]实施中,所述控制单元还与风速风量传感器和气体热量传感器通信连接;
[0019]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
[0020]根据风速风量传感器和气体热量传感器的信号,对火源点附近预设范围内的常闭型电动排烟风阀的排烟效率进行动态调节。
[0021]实施中,隧道的通风排烟系统还包括:
[0022]三维激光扫描装置,间隔安装在隧道的行车道内;
[0023]多个双波长火灾探测器,间隔安装在隧道的行车道内;
[0024]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
[0025]根据三维激光扫描装置和双波长火灾探测器的信号,判断行车道是否发生火灾,且在发生火灾时,判断火灾的火源点的位置。
[0026]实施中,所述排烟道接力装置转动连接在排烟风道的内壁;转动位置包括:
[0027]转动至与保持在排烟风道的横断面处对排烟风道吹风提升排烟风道内的压力;
[0028]转动至与所述风道的横断面成预设角度以避让风道内的空气流动。
[0029]实施中,所述排烟道接力装置包括:
[0030]可逆风机,并列成组设置在排烟风道内;
[0031]槽钢支架,呈对开结构安装于排烟风道内;
[0032]转动轴,安装于排烟风道内的两侧靠墙处;
[0033]所述可逆风机并列成组安装在所述槽钢支架上,所述槽钢支架相对两侧的边框上均设置有转动轴,所述槽钢支架通过转动轴在排烟风道内转动排烟;
[0034]所述可逆风机上设有监测装置;
[0035]所述监测装置包括:
[0036]轴温传感器,所述轴温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可逆风机的轴温;
[0037]喘振报警传感器,所述喘振报警传感器用于对所述可逆风机喘振保护。
[0038]实施中,所述端部排烟装置包括:
[0039]排烟风机,设置于隧道的机房内;
[0040]排烟风井,安装于排烟风道两端的顶部;
[0041]组合风阀,安装于所述排烟风机上,所述组合风阀与所述排烟风井连通。
[0042]实施中,所述可逆风机上设有监测装置;
[0043]所述监测装置包括:
[0044]轴温传感器,所述轴温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可逆风机的轴温;
[0045]喘振报警传感器,所述喘振报警传感器用于对所述可逆风机喘振保护。
[0046]实施中,所述排烟道接力装置的间距为大于等于800m小于等于1200m;
[0047]所述电动排烟风阀之间的间距为大于等于50m小于等于160m;
[0048]所述三维激光扫描装置的探测范围为大于等于300m小于等于600m;
[0049]所述双波长火灾探测器安装在行车道侧壁,布置间距为大于等于40m小于等于50m。
[0050]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隧道的通风排烟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0051]1、沿隧道长度方向,在排烟风道内依次间隔设置多个排烟风道接力装置,解决了
排烟风道负压值随长度增加,排烟功能失效的问题,将排烟道的负压值从4000Pa控制在不超1500Pa,降低长隧道的排烟风阀工艺难度和设备成本。
[0052]2、利用在排烟风道中通过排烟风道接力装置进行接力的方式,打破传统在隧道端部的排烟风机端无限制串联大型排烟风机的做法。解决了不改变隧道机房规模,提升排烟系统排烟动力,提升率不小于250%,节省了土建建安费。
[0053]3、降低排烟风道施工工艺难度,以及大大降低成本,缩短工期。
[0054]4、解决了排烟风道近、远端排烟路径差异较大,排烟阻力较小时排烟口风速过大将烟气层吸穿,排烟风机实际运行排烟量大于选型值,造成超出合理效率区间,风机电机电流过大时自动保护无法启动,根据火源点及隧道排烟量可灵活启动烟道接力装置,使排烟系统可靠度大幅提升。
附图说明
[005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56]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隧道的通风及排烟系统原理图;
[0057]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隧道的通风及排烟系统烟气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的通风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端部排烟装置,设置在隧道的排烟风道的端部;多个排烟道接力装置(16),间隔设置在隧道的排烟风道(14)内,所述排烟道接力装置(16)用于分段对排烟风道吹风提升排烟风道内的压力,且和所述端部排烟装置共同将排烟风道(14)内的烟气排出排烟风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的通风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常闭型电动排烟风阀(15),沿隧道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隧道的排烟风道(14)和行车道隔墙或隔板预留的多个排烟口处;每个所述电动排烟风阀对应一个风速风量传感器(21)和一个气体热量传感器(22),所述风速风量传感器和所述气体热量传感器各自通过法兰安装于对应的所述电动排烟风阀(15)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的通风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道接力装置(16)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电动排烟风阀。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的通风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端部排烟装置、排烟道接力装置(16)和电动排烟风阀通信连接;其中,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火灾的火源点的位置,控制火源点周围第一预设范围内的电动排烟风阀(15)开启,控制火源点周围第二预设范围内的排烟道接力装置工作进行排烟,控制不需要工作的排烟道接力装置转动,让开所述排烟风道的横截面;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控制端部排烟装置工作进行排烟。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隧道的通风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还与风速风量传感器(21)和气体热量传感器(22)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根据风速风量传感器(21)和气体热量传感器(22)的信号,对火源点附近预设范围内的常闭型电动排烟风阀的排烟效率进行动态调节。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隧道的通风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三维激光扫描装置,间隔安装在隧道的行车道内;多个双波长火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园罗章波何明华谌启发崔志强于晓波王威李清瑞付凯赵超峰张宇黄新连邱浩王旭明唐玉川蔡薇薇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