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石灰窑高效冷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74875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8: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石灰窑高效冷却器,包括底板,所述底板水平分布,所述底板的顶面两端均竖直固定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用于支撑固定住冷却器,所述底板的顶面中央位置处安装有出灰给料机,所述出灰给料机的顶端和冷却器的底端互相连通,所述冷却器的内部中间位置处设置有风帽,所述冷却器的内部底壁上固定有至少三个风梁,三个所述风梁的顶端共同支撑固定住风帽,所述风帽的中心轴线和冷却器的中心轴线互相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增大的冷却器截面使风压及风速降低,减少了冷却器出灰时缝隙出现扬尘的几率;能够保证通风及冷却效果的均匀性;减少因风梁阻力形成的活性石灰堆积现象;煤粉粒度偏大的时候能起到一定的继续煅烧分解石灰的作用。分解石灰的作用。分解石灰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石灰窑高效冷却器


[0001]本技术涉及石灰窑冷却的
,具体为一种新型石灰窑高效冷却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石灰回转窑采用的美卓竖式冷却器,设备系统由冷却器本体、四台电磁振动给料机、一台冷却风机组成。冷却器四个区域均可单独控制出灰;每个等分都有个空气分配器,并且在它的卸料斗底部还有一个振动卸料器。四个电磁振动卸料机将冷却后的石灰分别从四个方形隔间中排出,将空气强制通过冷却机中的石灰料床来冷却石灰。
[0003]此冷却器存在以下弊端:1、管式振动给料机存在出灰速度过小,料管内易堆积物料造成通风不畅,在软连接处风压泄漏造成扬尘。2、设备分成四个区域分别冷却及出灰,设备复杂操作量大。3、风帽结构复杂,风帽及风梁易开焊变形,设备维护量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新型石灰窑高效冷却器,以解决管式振动给料机存在出灰速度过小,料管内易堆积物料造成通风不畅,在软连接处风压泄漏造成扬尘;设备分成四个区域分别冷却及出灰,设备复杂操作量大;风帽结构复杂,风帽及风梁易开焊变形,设备维护量大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石灰窑高效冷却器,包括底板,所述底板水平分布,所述底板的顶面两端均竖直固定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用于支撑固定住冷却器,所述底板的顶面中央位置处安装有出灰给料机,所述出灰给料机的顶端和冷却器的底端互相连通,所述冷却器的内部中间位置处设置有风帽,所述冷却器的内部底壁上固定有至少三个风梁,三个所述风梁的顶端共同支撑固定住风帽,所述风帽的中心轴线和冷却器的中心轴线互相重合。
[0006]优选的,所述冷却器为竖式分布的圆筒形结构,所述冷却器采用耐热板焊接而成,所述冷却器的外径为5m,所述冷却器的内部使用高铝耐火砖进行砌筑,且内部有效直径为4.8m,所述冷却器的直筒段及锥形段均6m高,总容积为140m3。
[0007]优选的,所述风帽为四层塔式通风,每层所述风帽均匀分布有16个竖向导流叶片,所述导流叶片将冷却风均匀向四周分散。
[0008]优选的,多个所述风梁沿着环形且呈对称分布,所述风梁的顶端呈菱形结构,所述冷却器外部的二次风通过风梁进入风帽。
[0009]优选的,所述风帽的底部与风梁的连接处设置有小风室以实现整流的作用,将风向调整为竖直向上。
[0010]优选的,所述出灰给料机的尾部靠上位置处布置有除尘风管,使所述出灰给料机与冷却器的连接处形成负压,粉尘不外溢。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新型石灰窑高效冷却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2]一、延长的冷却时间可使二次风与出窑活性石灰充分换热,保障石灰冷却效果,增大的冷却器截面使风压及风速降低,减少了冷却器出灰时缝隙出现扬尘的几率;
[0013]二、本装置中,距离风帽近的区域风压大,风压随径向分布逐渐降低,同时因石灰块粒度离析,在冷却器周边形成侧壁效应导致风阻减小,整个冷却器截面风压与风阻可形成均匀匹配,保证通风及冷却效果的均匀性。同时风帽与冷却器尺寸搭配合理可有效防止活性石灰料床在冷却器内自上向下运动时产生的抽芯作用;
[0014]三、风梁顶部的菱形设计可减少对冷却器内料床的影响,减少因风梁阻力形成的活性石灰堆积现象;煤粉粒度偏大的时候能起到一定的继续煅烧分解石灰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中新型石灰窑高效冷却器实施例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
[0017]如图1所示的新型石灰窑高效冷却器,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水平分布,所述底板1的顶面两端均竖直固定有支撑架2,所述支撑架2用于支撑固定住冷却器3,所述底板1的顶面中央位置处安装有出灰给料机7,所述出灰给料机7的顶端和冷却器3的底端互相连通,所述冷却器3的内部中间位置处设置有风帽4,所述冷却器3的内部底壁上固定有至少三个风梁5,三个所述风梁5的顶端共同支撑固定住风帽4,所述风帽4的中心轴线和冷却器3的中心轴线互相重合。
[0018]本装置中,冷却器3的总容积由104m3提升至140m3,冷却时间提升了40%。延长的冷却时间可使二次风与出窑活性石灰充分换热,保障石灰冷却效果。增大的冷却器3截面使风压及风速降低,减少了冷却器3出灰时缝隙出现扬尘的几率。
[0019]如图1所示,所述冷却器3为竖式分布的圆筒形结构,所述冷却器3采用耐热板焊接而成,所述冷却器3的外径为5m,所述冷却器3的内部使用高铝耐火砖进行砌筑,且内部有效直径为4.8m,所述冷却器3的直筒段及锥形段均6m高,总容积为140m3。
[0020]如图1所示,所述风帽4为四层塔式通风,每层所述风帽4均匀分布有16个竖向导流叶片,所述导流叶片将冷却风均匀向四周分散。
[0021]本装置中,距离风帽4近的区域风压大,风压随径向分布逐渐降低,同时因石灰块粒度离析,在冷却器3周边形成侧壁效应导致风阻减小,整个冷却器3截面风压与风阻可形成均匀匹配,保证通风及冷却效果的均匀性。同时风帽4与冷却器3尺寸搭配合理可有效防止活性石灰料床在冷却器3内自上向下运动时产生的抽芯作用。
[0022]如图1所示,多个所述风梁5沿着环形且呈对称分布,所述风梁5的顶端呈菱形结构,所述冷却器3外部的二次风通过风梁5进入风帽4。其中,风梁5顶部的菱形设计可减少对冷却器3内料床的影响,减少因风梁5阻力形成的活性石灰堆积现象。
[0023]如图1所示,所述风帽4的底部与风梁5的连接处设置有小风室6以实现整流的作用,将风向调整为竖直向上。
[0024]如图1所示,所述出灰给料机7的尾部靠上位置处布置有除尘风管8,使所述出灰给料机7与冷却器3的连接处形成负压,粉尘不外溢。
[0025]此外,本技术相对于原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6](1)提高冷却器配置的规格尺寸,提升了出窑活性石灰的冷却效率40%。
[0027](2)减少了出料管堵料的几率,明显减少了带来的扬尘问题。
[0028](3)精简原配置的风帽形式,简单高效的处理了活性石灰冷却换热问题,同时减少了设备维护量。
[0029](4)在窑况异常的情况下此冷却器的适用性更强,尤其是煤粉粒度偏大的时候能起到一定的继续煅烧分解石灰的作用,明显优于原冷却器设计方案。
[003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石灰窑高效冷却器,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水平分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顶面两端均竖直固定有支撑架(2),所述支撑架(2)用于支撑固定住冷却器(3),所述底板(1)的顶面中央位置处安装有出灰给料机(7),所述出灰给料机(7)的顶端和冷却器(3)的底端互相连通,所述冷却器(3)的内部中间位置处设置有风帽(4),所述冷却器(3)的内部底壁上固定有至少三个风梁(5),三个所述风梁(5)的顶端共同支撑固定住风帽(4),所述风帽(4)的中心轴线和冷却器(3)的中心轴线互相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石灰窑高效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3)为竖式分布的圆筒形结构,所述冷却器(3)采用耐热板焊接而成,所述冷却器(3)的外径为5m,所述冷却器(3)的内部使用高铝耐火砖进行砌筑,且内部有效直径为4.8m,所述冷却器(3)的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盛伟虎刘勇马利国韩西安李庆勇赵景鑫
申请(专利权)人: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