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电容加载耦合双线的紧凑型可调差分移相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7048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8: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电容加载耦合双线的紧凑型可调差分移相器,通过对传统差分移相器主线和参考线的调整,提高了差分移相器的移相性能,缩小了尺寸,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单路反射型移相器的平坦度,使移相器的各个指标达到了一个良好的状态。具体方案为:相位可调反射型移相器和相位固定反射型移相器。所述相位可调反射型移相器作为主通路,包括第一电容加载耦合双线、短路线加载可调负载和第一输入输出50欧姆传输线;所述第一电容加载耦合双线包括第一耦合双线、第二耦合双线、第三耦合双线、第四耦合双线、第一跨接电容、第二跨接电容、第三跨接电容和第四跨接电容。三跨接电容和第四跨接电容。三跨接电容和第四跨接电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电容加载耦合双线的紧凑型可调差分移相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射频电路与微波通信
,尤其涉及一种紧凑型可调差分移相器。

技术介绍

[0002]移相器作为一种控制信号相位变化的微波器件,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相控阵天线系统、波束成形网络、相位调制通信系统以及新兴的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智能天线系统中。近些年随着相控阵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移相器的性能指标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研究宽相移、相位平坦、小型化的高性能移相器是非常有意义的。
[0003]然而目前发展较为迅速的为数字移相器,当相控阵系统需要大量的相位状态时,它会很快变得笨重,影响波束形成质量。可调移相器因为具有相位灵活可调特性,在不增加系统复杂度的前提下提高波束数量和覆盖范围,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最常见的结构为单路反射型移相器。虽然可以在频带范围内实现很大的相移,但同时在带内的相位也非常不平坦。差分移相器虽然相位平坦,但相位固定不可调。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根据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电容加载耦合双线的紧凑型可调差分移相器,通过对传统差分移相器主线和参考线的调整,提高了差分移相器的移相性能,缩小了尺寸,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单路反射型移相器的平坦度,使移相器的各个指标达到了一个良好的状态。具体方案为:相位可调反射型移相器和相位固定反射型移相器。
[0005]进一步地,所述相位可调反射型移相器作为主通路,包括第一电容加载耦合双线、短路线加载可调负载和第一输入/输出50欧姆传输线;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容加载耦合双线包括第一耦合双线、第二耦合双线、第三耦合双线、第四耦合双线、第一跨接电容、第二跨接电容、第三跨接电容和第四跨接电容;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耦合双线、第二耦合双线、第三耦合双线、第四耦合双线依次连接且尺寸相同;所述第一跨接电容位于第一耦合双线左端、第二跨接电容位于第一耦合双线右端、第三跨接电容位于第四耦合双线左端、所述第四跨接电容位于第四耦合双线右端;
[0008]进一步地,所述短路线加载可调负载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短路线加载可调负载和第二短路线加载可调负载;所述第一短路线加载可调负载与第一电容加载耦合双线的左下端连接;所述第二短路线加载可调负载与第一电容加载耦合双线的右下端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短路线加载可调负载包括第一变容二极管、第二变容二极管和第一终端短路线;所述第一变容二极管的负极、第二变容二极管的负极、第一终端短路线上端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变容二极管的正极、第二变容二极管的正极、第一终端短路线下端接地;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入/输出50欧姆传输线包括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所述
第一传输线的左端与端口1连接、右端与第一电容加载耦合双线的左上端连接;所述第二传输线的右端与端口2连接、左端与第一电容加载耦合双线的右上端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相位固定反射型移相器作为参考通路,包括第二电容加载耦合双线、短路线加载固定负载和第二输入/输出50欧姆传输线;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容加载耦合双线的结构与第一电容加载耦合双线的结构相同;所述短路线加载固定负载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短路线加载固定负载和第二短路线加载固定负载;所述第一短路线加载固定负载与第二电容加载耦合双线的左下端连接;所述第二短路线加载固定负载与第二电容加载耦合双线的右下端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短路线加载固定负载包括电感元件和第二终端短路线;所述电感元件的右端与第二终端短路线的上端连接;所述电感元件的左端与第二终端短路线的下端接地;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输入/输出50欧姆传输线包括第三传输线和第四传输线;所述第三传输线的左端与端口3连接、右端与第二电容加载耦合双线的左上端连接;所述第四传输线的右端与端口4连接、左端与第二电容加载耦合双线的右上端连接;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耦合双线、第二耦合双线、第三耦合双线、第四耦合双线的尺寸相同;所述第一跨接电容与第四跨接电容容值相同;所述第二跨接电容与第三跨接电容的容值相同;所述第一变容二极管、第二变容二极管的型号及供电电压相同;所述第一终端短路线和第二终端短路线的尺寸不同;
[0016]进一步地,通过调节所述第一变容二极管和第二变容二极管的供电电压,改变所述差分移相器的相位,获得平坦的相位差。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变容二极管和第二变容二极管容值的调节范围受限于所述第一终端短路线的阻抗和电长度。
[0018]由于采用了以上方案,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基于电容加载耦合双线的紧凑型可调差分移相器具有宽相移,低带内误差、小尺寸,中等插入损耗的优势,此外还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本低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a)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紧凑型可调差分移相器的主通路结构示意图;
[0021]图1(b)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紧凑型可调差分移相器的参考通路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紧凑型可调差分移相器的电路分析图;
[0023]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紧凑型可调差分移相器的相位差性能曲线;
[0024]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紧凑型可调差分移相器的回波损耗曲线;
[0025]图5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紧凑型可调差分移相器的插入损耗曲线。
[0026]图中:1、第一电容加载耦合双线,11、第一段平行耦合线,12、第二段平行耦合线,13、第三段平行耦合线,14、第四段平行耦合线,15、第一跨接电容,16、第二跨接电容,17、第
三跨接电容,18、第四跨接电容,2、短路线加载可调负载,21、第一短路线加载可调负载,211、第一变容二极管,212、第二变容二极管,213、第一终端短路线,22、第二短路线加载可调负载,3、第一输入/输出50欧姆传输线,31、第一传输线,32、第二传输线。4、第二电容加载耦合双线,5、短路线加载固定负载,51、第一短路线加载固定负载,511、电感元件,512、第二终端短路线,52、第二短路线加载固定负载,6、第二输入/输出50欧姆传输线,61、第三传输线,62、第四传输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描述。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并非要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的混淆本专利技术的概念。
[0028]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基于电容加载耦合双线的紧凑型可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电容加载耦合双线的紧凑型可调差分移相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位可调反射型移相器和相位固定反射型移相器;所述相位可调反射型移相器作为主通路,包括第一电容加载耦合双线(1)、短路线加载可调负载(2)和第一输入输出50欧姆传输线(3);所述第一电容加载耦合双线(1)包括第一耦合双线(11)、第二耦合双线(12)、第三耦合双线(13)、第四耦合双线(14)、第一跨接电容(15)、第二跨接电容(16)、第三跨接电容(17)和第四跨接电容(18);所述第一耦合双线(11)、第二耦合双线(12)、第三耦合双线(13)、第四耦合双线(14)依次连接且尺寸相同;所述第一跨接电容(15)位于第一耦合双线(11)左端、第二跨接电容(16)位于第一耦合双线(11)右端、第三跨接电容(17)位于第四耦合双线(14)左端、所述第四跨接电容(18)位于第四耦合双线(14)右端;所述短路线加载可调负载(2)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短路线加载可调负载(21)和第二短路线加载可调负载(22);所述第一短路线加载可调负载(21)与第一电容加载耦合双线(1)的左下端连接;所述第二短路线加载可调负载(22)与第一电容加载耦合双线(1)的右下端连接;所述第一短路线加载可调负载(21)包括第一变容二极管(211)、第二变容二极管(212)和第一终端短路线(213);所述第一变容二极管(211)的负极、第二变容二极管(212)的负极、第一终端短路线(213)上端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变容二极管(211)的正极、第二变容二极管(212)的正极、第一终端短路线(213)下端接地;所述第一输入输出50欧姆传输线(3)包括第一传输线(31)和第二传输线(32);所述第一传输线(31)的左端与端口1连接、第一传输线(31)的右端与第一电容加载耦合双线(1)的左上端连接,所述第二传输线(32)的右端与端口2连接、第二传输线(32)的左端与第一电容加载耦合双线(1)的右上端连接;所述相位固定反射型移相器作为参考通路,包括第二电容加载耦合双线(4)、短路线加载固定负载(5)和第二输入输出50欧姆传输线(6);所述第二电容加载耦合双线(4)的结构与第一电容加载耦合双线(1)的结构相同;所述短路线加载固定负载(5)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短路线加载固定负载(51)和第二短路线加载固定负载(52);所述第一短路线加载固定负载(51)与第二电容加载耦合双线(4)的左下端连接;所述第二短路线加载固定负载(52)与第二电容加载耦合双线(4)的右下端连接;所述第一短路线加载固定负载(51)包括电感元件(511)和第二终端短路线(512);所述电感元件(511)的右端与第二终端短路线(512)的上端连接;所述电感元件(511)的左端与第二终端短路线(512)的下端接地;所述第二输入输出50欧姆传输线(6)包括第三传输线(61)和第四传输线(62);所述第三传输线(61)的左端与端口3连接、右端与第二电容加载耦合双线(4)的左上端连接;所述第四传输线(62)的右端与端口4连接、左端与第二电容加载耦合双线(4)的右上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容加载耦合双线的紧凑型可调差分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耦合双线(11)、第二耦合双线(12)、第三耦合双线(13)、第四耦合双线(14)的尺寸相同;所述第一跨接电容(15)与第四跨接电容(18)容值相同;所述第二跨接电容(16)与第三跨接电容(17)的容值相同;所述第一变容二极管(211)、第二变容二极管(212)的型号及供电电压相同;所述第一终端短路线(213)和第二终端短路线(512)的尺寸不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容加载耦合双线的紧凑型可调差分移相器,其特征在于:通过调节所述第一变容二极管(211)和第二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宏梅王雪娇陈书圯任俊豪于达王钟葆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海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