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利于碰撞性能的行人小腿保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5218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6: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有利于碰撞性能的行人小腿保护结构,包括底盘副车架和前保下本体,还包括小腿保护支撑架、副横梁和两个副纵梁,两个所述副纵梁的后端分别与所述底盘副车架的左右两侧连接,两个所述副纵梁的前端分别与所述副横梁的左右两端连接,所述小腿保护支撑架的后侧与所述副横梁连接,所述前保下本体上设置有开口方向向后的容纳槽,所述小腿保护支撑架的前部伸入所述容纳槽中;所述小腿保护支撑架的强度低于所述副纵梁的强度,所述副纵梁的强度均低于所述副横梁的强度。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同时满足2021版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有利于碰撞性能的行人小腿保护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车身,具体涉及一种有利于碰撞性能的行人小腿保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家用汽车的高速发展和普及,汽车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相关的评价规则也越来越多,越来约严苛,车辆前端的副横梁和行人小腿保护支撑横梁作为影响碰撞安全的相关结构件,其布置形式和结构设计对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而言,汽车副碰撞横梁和行人小腿保护支撑设置在车头下方位置,在车辆受到来自外部的正面撞击时,能吸收部分碰撞过程中的能量,减小对车体和底盘的冲击,从而更好地保护车内和车外人员的安全。伴随2021版的C

NCAP管理规则的发布和到来,汽车碰撞安全变得越来约严苛,试验工况也越来越复杂,对比2018版的C

NCAP管理规则,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和更新,尤其是针对车辆结构耐撞性安全测试和行人保护安全测试。2021版C

NCAP使用全新的正面50%重叠移动渐进变形壁障碰撞试验(简称MPDB)替代了原有的正面40%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简称ODB),行人保护腿部试验采用先进行人腿型(Adavanced Pedestrian Legform Impactor,简称为aPLI)替代传统FlexPLI和TRL上腿型进行试验评价,大大的增加了汽车研发过程中的难度和汽车碰撞性能的兼顾考虑。
[0003]目前,现有的传统车辆一般未考虑车身副横梁设计,或者有副横梁设计的,一般全部采用全钢制结构设计,且很多副横梁结构并未延伸到前保前端充当行人保护下部支撑结构,导致车辆与行人碰撞时候,腿部伤害值较高,行人发生骨折概率增大。还有部分车型仅含有安装在前端框架上的行人保护下支撑结构,这种结构比较单一,并且没有考虑2021版C

NCAP的MPDB工况要求。所以,需要针对2021版C

NCAP新车评价管理规则对车辆副横梁和行人腿部下支撑横梁进行相关的优化设计,从而满足与时俱进的相关法规要求。
[0004]CN114162218A 公开了一种提升汽车碰撞安全性能的车架总成,该车架总成包括副车架,副车架的前端分别通过车架纵梁与小腿横梁总成和水箱框架总成相连,水箱框架总成的前端连接有前保横梁总成,水箱框架总成的顶端设置有发盖总成,前保横梁总成的前端设置在小腿横梁总成前端的后方和发盖总成的前方。该车架总成整体结构简单,强度高,稳定性高,降低了整车的制造成本,提升了整车的碰撞安全性。毋庸置疑,该专利文献公开的技术方案是所属
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利于碰撞性能的行人小腿保护结构,能够同时满足2021版C

NCAP的50km/h MPDB试验和40km/h的行人保护aPLI腿型试验,并能兼顾现有的64km/h的ODB高速碰撞试验安全要求。
[0006]本专利技术中的一种有利于碰撞性能的行人小腿保护结构,包括底盘副车架和前保下本体,还包括小腿保护支撑架、副横梁和两个副纵梁,两个所述副纵梁的后端分别与所述底盘副车架的左右两侧连接,两个所述副纵梁的前端分别与所述副横梁的左右两端连接,所
述小腿保护支撑架的后侧与所述副横梁连接,所述前保下本体上设置有开口方向向后的容纳槽,所述小腿保护支撑架的前部伸入所述容纳槽中;所述小腿保护支撑架的强度低于所述副纵梁的强度,所述副纵梁的强度均低于所述副横梁的强度。
[0007]进一步,所述小腿保护支撑架包括后侧纵板、中侧横板以及前侧倾斜板,所述后侧纵板与所述副横梁连接,所述后侧纵板的下部与所述中侧横板的后部连接,所述中侧横板的前部与所述前侧倾斜板的后部连接,所述前侧倾斜板从后至前向上倾斜。
[0008]进一步,所述小腿保护支撑架还包括多个加强凸包;多个所述加强凸包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加强凸包均为前小后大的梯形结构,多个所述加强凸包的前部与所述前侧倾斜板的后部连接,多个所述加强凸包的后部均与所述后侧纵板连接。
[0009]进一步,所述小腿保护支撑架还包括前加强翻边、第一加强横筋、第二加强横筋、多个第一加强纵筋、多个第二加强纵筋以及多个第三加强纵筋;所述前加强翻边、第一加强横筋和第二加强横筋的长度均沿左右方向,所述第一加强纵筋、第二加强纵筋以及第三加强纵筋的长度均沿前后方向;所述前加强翻边设置在所述前侧倾斜板的前部上,所述第一加强横筋设置在所述前侧倾斜板的中部上,所述第二加强横筋设置在所述中侧横板的前部上,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纵筋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前加强翻边与第一加强横筋之间,多个所述第二加强纵筋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强横筋与第二加强横筋之间,多个所述第三加强纵筋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加强横筋与后侧纵板之间。
[0010]进一步,还包括两个卡接软体;其中一所述卡接软体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纵筋的上侧,并且该卡接软体过盈装配于所述前保下本体与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纵筋之间;另一所述卡接软体设置在所述前侧倾斜板的下侧,并且该卡接软体过盈装配于所述前保下本体与所述前侧倾斜板之间。
[0011]进一步,所述副横梁包括上侧翻边、横梁基板以及下侧翻边,所述上侧翻边和下侧翻边对称设置在所述横梁基板的上下两侧,所述上侧翻边、横梁基板以及下侧翻边形成开口方向向后的槽型梁结构,所述横梁基板上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与所述小腿保护支撑架配合的安装孔。
[0012]进一步,所述上侧翻边和下侧翻边均沿左右方向设置有多个加强凸台,所述横梁基板上设置有长度沿左右方向的加强凹槽。
[0013]进一步,两个所述副纵梁均包括正U形件和倒U形件,所述正U形件和倒U形件的开口相向对接形成回型梁结构,所述正U形件和倒U形件上均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吸能诱导槽,多个所述吸能诱导槽的长度沿左右方向。
[0014]进一步,两个所述副纵梁均还包括两个螺栓套筒,两个所述螺栓套筒设置在所述副纵梁的前部内,所述正U形件和倒U形件的对应两个所述螺栓套筒的位置分别设置有螺栓过孔。
[0015]进一步,所述底盘副车架包括副车架前横梁、副车架后横梁、副车架左斜梁、副车架右斜梁、传力弯管、弯管安装件以及两个传力板;所述副车架前横梁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副车架左斜梁的前部以及所述副车架右斜梁的前部连接,所述副车架后横梁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副车架左斜梁的后部以及所述副车架右斜梁的后部连接,所述副车架前横梁的长度大于所述副车架后横梁的长度,形成梯形框架结构;所述副车架左斜梁的前部以及所述副车架右斜梁的前部分别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副纵梁连接的安装槽;所述弯管安装件设置
在所述副车架前横梁的中部的后侧,所述传力弯管的顶部与所述弯管安装件连接,所述传力弯管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副车架左斜梁以及副车架右斜梁的后端连接;两个所述传力板分别位于所述弯管安装件的左右两侧,并且两个所述传力板的前端均与所述副车架前横梁连接,两个所述传力板的后端均与所述传力弯管连接。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利于碰撞性能的行人小腿保护结构,包括底盘副车架(1)和前保下本体(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小腿保护支撑架(3)、副横梁(4)和两个副纵梁(5),两个所述副纵梁(5)的后端分别与所述底盘副车架(1)的左右两侧连接,两个所述副纵梁(5)的前端分别与所述副横梁(4)的左右两端连接,所述小腿保护支撑架(3)的后侧与所述副横梁(4)连接,所述前保下本体(2)上设置有开口方向向后的容纳槽(21),所述小腿保护支撑架(3)的前部伸入所述容纳槽(21)中;所述小腿保护支撑架(3)的强度低于所述副纵梁(5)的强度,所述副纵梁(5)的强度均低于所述副横梁(4)的强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利于碰撞性能的行人小腿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腿保护支撑架(3)包括后侧纵板(31)、中侧横板(32)以及前侧倾斜板(33),所述后侧纵板(31)与所述副横梁(4)连接,所述后侧纵板(31)的下部与所述中侧横板(32)的后部连接,所述中侧横板(32)的前部与所述前侧倾斜板(33)的后部连接,所述前侧倾斜板(33)从后至前向上倾斜。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利于碰撞性能的行人小腿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腿保护支撑架(3)还包括多个加强凸包(34);多个所述加强凸包(34)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加强凸包(34)均为前小后大的梯形结构,多个所述加强凸包(34)的前部与所述前侧倾斜板(33)的后部连接,多个所述加强凸包(34)的后部均与所述后侧纵板(31)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利于碰撞性能的行人小腿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腿保护支撑架(3)还包括前加强翻边(35)、第一加强横筋(36)、第二加强横筋(37)、多个第一加强纵筋(38)、多个第二加强纵筋(39)以及多个第三加强纵筋(310);所述前加强翻边(35)、第一加强横筋(36)和第二加强横筋(37)的长度均沿左右方向,所述第一加强纵筋(38)、第二加强纵筋(39)以及第三加强纵筋(310)的长度均沿前后方向;所述前加强翻边(35)设置在所述前侧倾斜板(33)的前部上,所述第一加强横筋(36)设置在所述前侧倾斜板(33)的中部上,所述第二加强横筋(37)设置在所述中侧横板(32)的前部上,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纵筋(38)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前加强翻边(35)与第一加强横筋(36)之间,多个所述第二加强纵筋(39)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强横筋(36)与第二加强横筋(37)之间,多个所述第三加强纵筋(310)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加强横筋(37)与后侧纵板(31)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利于碰撞性能的行人小腿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卡接软体(6);其中一所述卡接软体(6)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纵筋(38)的上侧,并且该卡接软体(6)过盈装配于所述前保下本体(2)与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纵筋(38)之间;另一所述卡接软体(6)设置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昱衡王菊张彬陈如意何强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