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井下单轨运输驱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51017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6: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煤矿井下单轨运输驱动结构,包括工字型吊轨,在工字型吊轨上依次设有前驱动部、中间承载部以及后驱动部,所述前驱动部包括若干前驱动单元,相邻两个前驱动单元之间通过第一连杆连接,所述中间承载部包括若干承载单元,相邻两个承载单元之间通过第二连杆连接,所述后驱动部包括若干后驱动单元,相邻两个后驱动单元之间通过第三连杆连接,前驱动部、中间承载部以及后驱动部依次通过第四连杆连接。通过合理布置各驱动单元的位置,有效地避免了山坡时容易折弯轨道,同时下坡时缩短了刹车响应时间,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煤矿井下单轨运输驱动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煤矿井下大型设备运输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煤矿井下单轨运输驱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煤矿井下作业需要用到大型机械设备,大型机械设备的零部件一般重达40吨以上,该零部件一般通过单轨吊梁进行转运。现有的单轨吊梁的运输驱动结构包括轨道和滑动安装在轨道上的若干驱动单元,驱动单元等间距排列且相邻两个驱动单元之间通过连杆连接,连杆承载重物,驱动单元通过液压电机驱动。上述驱动结构适用于在平缓路段运行,如果遇到上坡路段,由于重心后移,且每个驱动单元提供同样的动力输出,最前面的驱动单元会发生左右摆动,随着动力输出的增大,摆动幅度也会增大,经常将轨道折弯,存在安全隐患。另外,在下坡路段,需要通过液压电机驱动刹车,由于各驱动单元之间间隔较大,液压行程较远,所以刹车响应滞后,刹车不及时,存在安全隐患。
[0003]对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煤矿井下单轨运输驱动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上坡路段容易折弯轨道,下坡路段刹车响应滞后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0006]煤矿井下单轨运输驱动结构,包括工字型吊轨,在工字型吊轨上依次设有前驱动部、中间承载部以及后驱动部,所述前驱动部包括若干前驱动单元,每个前驱动单元依次滑动安装在工字型吊轨上并由液压电机驱动,相邻两个前驱动单元之间通过第一连杆连接,所述中间承载部包括若干承载单元,每个承载单元依次滑动安装在工字型吊轨上,相邻两个承载单元之间通过第二连杆连接,所述后驱动部包括若干后驱动单元,每个后驱动单元依次滑动安装在工字型吊轨上并由液压电机驱动,相邻两个后驱动单元之间通过第三连杆连接,前驱动部、中间承载部以及后驱动部依次通过第四连杆连接。
[0007]优选地,所述前驱动单元的数量为五个。
[0008]优选地,,所述后驱动单元的数量为三个。
[0009]优选地,,所述承载单元包括第一立板、第二立板以及连接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的连接板,在第一立板的内侧壁和第二立板的内侧壁对称的设有横轴,在每个横轴上均可转动的安装有滑轮。
[0010]优选地,,所述滑轮通过轴承安装在横轴上。
[0011]优选地,,所述承载单元的数量至少为六个。
[0012]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杆上设有吊链,所述吊链上设有吊钩。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如下有益效果:
[0014]本专利技术煤矿井下单轨运输驱动结构,通过合理布置各驱动单元的位置,有效地避
免了山坡时容易折弯轨道,同时下坡时缩短了刹车响应时间,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专利技术承载单元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工字型吊轨;2、前驱动部;3、中间承载部;4、后驱动部;5、前驱动单元;6、第一连杆;7、承载单元;8、第二连杆;9、第一立板;10、第二立板;11、连接板;12、横轴;13、滑轮;14、后驱动单元;15、第三连杆;16、第四连杆;17、吊链;18、吊钩。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1]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2]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煤矿井下单轨运输驱动结构,包括工字型吊轨1,工字型吊轨1通过锚杆安装在巷道顶部。
[0023]在工字型吊轨1上依次设有前驱动部2、中间承载部3以及后驱动部4。
[0024]其中,前驱动部2包括若干前驱动单元5,本专利技术前驱动单元5的数量为五个,每个前驱动单元5依次滑动安装在工字型吊轨1上并由液压电机驱动,相邻两个前驱动单元5之间通过第一连杆6连接。
[0025]其中,中间承载部3包括若干承载单元7,本专利技术承载单元7的数量为六个,每个承载单元7依次滑动安装在工字型吊轨1上,相邻两个承载单元7之间通过第二连杆8连接。
[0026]如图2所示,承载单元7包括第一立板9、第二立板10以及连接第一立板9和第二立板10的连接板11,上述连接均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第一立板9的内侧壁和第二立板10的内侧壁对称的设有横轴12,在每个横轴12上均可转动的安装有滑轮13。
[0027]具体的,滑轮13通过轴承安装在横轴12上,即轴承的内环与横轴12固定连接,滑轮13与轴承的外环固定连接。
[0028]其中,后驱动部4包括若干后驱动单元14,本专利技术中后驱动单元14的数量为三个,每个后驱动单元14依次滑动安装在工字型吊轨1上并由液压电机驱动,相邻两个后驱动单元14之间通过第三连杆15连接。
[0029]前驱动部2和中间承载部3之间通过第四连杆16连接,中间承载部3与后驱动部4之
间通过第四连杆16连接。
[0030]进一步地,在每个第二连杆8上设有吊链17,吊链17上设有吊钩18,吊钩18用于吊载重物。
[0031]对本专利技术的应用原理进行说明:
[0032]当上坡路段时,由于前驱动部2的驱动单元数量大于后驱动部4的驱动单元数量,所以前驱动部2提供主要的拉力,后驱动部4提供辅助的推力,使中间承载部3沿着导轨向前移动,该驱动结构下前驱动单元不容易发生左右摆动,降低了对轨道折弯的风险。
[0033]当下坡路段时,转运重物质量大,惯性大,需要提前对前驱动部2和后驱动部4进行刹车,本专利技术的驱动结构与现有的相比各驱动单元之间的间隔较小,液压电机在驱动刹车装置时,液压行程较短,所以刹车延时相对较小,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
[0034]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煤矿井下单轨运输驱动结构,通过合理布置各驱动单元的位置,有效地避免了山坡时容易折弯轨道,同时下坡时缩短了刹车响应时间,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
[003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煤矿井下单轨运输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工字型吊轨,在工字型吊轨上依次设有前驱动部、中间承载部以及后驱动部,所述前驱动部包括若干前驱动单元,每个前驱动单元依次滑动安装在工字型吊轨上并由液压电机驱动,相邻两个前驱动单元之间通过第一连杆连接,所述中间承载部包括若干承载单元,每个承载单元依次滑动安装在工字型吊轨上,相邻两个承载单元之间通过第二连杆连接,所述后驱动部包括若干后驱动单元,每个后驱动单元依次滑动安装在工字型吊轨上并由液压电机驱动,相邻两个后驱动单元之间通过第三连杆连接,前驱动部、中间承载部以及后驱动部依次通过第四连杆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井下单轨运输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驱动单元的数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改革姚元畦郝朋朋李启帅颜雷
申请(专利权)人:临沂矿业集团菏泽煤电有限公司郭屯煤矿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