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连杆悬架装置以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36166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7: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连杆悬架装置以及车辆,多连杆悬架装置包括: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二连杆组件,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二连杆组件均适于与车架连接,第一连杆组件与车辆的动力电池距离小于第二连杆组件与动力电池的距离,第一连杆组件包括:第一下连杆,第一下连杆与安装转向节的车轮的旋转轴线间的夹角为α,第二连杆组件包括:第二下连杆,第二下连杆与旋转轴线间的夹角为β,α和β满足:α<β。由此,通过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二连杆组件配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使多连杆悬架装置在车辆纵向结构紧凑,可以减小第一下连杆占用底盘纵向空间,从而可以在第一下连杆前方腾出更多空间布置动力电池,进而可以提升车辆的续航里程。进而可以提升车辆的续航里程。进而可以提升车辆的续航里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连杆悬架装置以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连杆悬架装置以及具有该多连杆悬架装置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现有多连杆悬架装置占用底盘纵向空间较大,电池在车底能够布置的空间较小,导致车辆的续航里程减少。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多连杆悬架装置,该多连杆悬架装置在车辆纵向结构紧凑,可以减小第一下连杆占用底盘纵向空间,从而可以在第一下连杆前方腾出更多空间布置动力电池,进而可以提升车辆的续航里程。
[0004]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多连杆悬架装置,所述多连杆悬架装置安装于车辆的转向节和车架之间,所述多连杆悬架装置包括: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二连杆组件,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和所述第二连杆组件均适于与所述车架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组件与所述车辆的动力电池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连杆组件与所述动力电池的距离,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包括:第一下连杆,所述第一下连杆在水平面上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连杆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连杆悬架装置安装于车辆的转向节和车架之间,所述多连杆悬架装置包括: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二连杆组件,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和所述第二连杆组件均适于与所述车架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组件与所述车辆的动力电池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连杆组件与所述动力电池的距离,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包括:第一下连杆,所述第一下连杆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安装在所述转向节的车轮的旋转轴线在所述水平面上的投影间的夹角为α,所述第二连杆组件包括:第二下连杆,所述第二下连杆在所述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旋转轴线在所述水平面上的投影间的夹角为β,所述α和β满足:α<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组件还包括第一上连杆,所述第一下连杆具有适于与所述车架连接的第一下连接点,所述第一上连杆具有适于与所述车架连接的第一上连接点,所述第一上连接点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纵向距离小于所述第一下连接点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纵向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组件还包括第二上连杆,所述第二上连杆具有适于与所述车架连接的第二上连接点,所述第二下连杆具有适于与所述车架连接的第二下连接点,所述第二上连接点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纵向距离大于所述第二下连接点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纵向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组件还包括第一上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组件还包括第二上连杆,所述第一上连杆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上连杆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相交于第一上交点,所述第一下连杆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下连杆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相交于第一下交点,所述第一上交点位于所述旋转轴线的靠近所述动力电池的一侧,所述第一下交点位于所述旋转轴线的远离所述动力电池的一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α满足:11.5
°
≤α≤15
°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连杆在所述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旋转轴线在所述水平面上的投影间的夹角为δ,所述δ满足:29
°
≤δ≤32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廉玉波廖银生赵高明杜武智李广乾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