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音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39050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3: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吸音板,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中部设置有贯穿第一板体前后表面的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大小相同,所述第二板体上沿第二板体的中心中心阵列有第二贯穿孔,所述第三板体与第一板体的结构大小均相同,所述第三板体上设置有与第一贯穿孔结构大小相同的第三贯穿孔,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连接有第一框架,所述第二板体与第三板体之间连接有第二框架,第一框架上中心阵列有第一隔板,每相邻两个第一隔板之间设置有第二隔板,第二框架上中心阵列有第三隔板,每相邻两个第三隔板之间间隔设置有多个挡板,解决了吸音板不能全方位吸音,吸音不完全的问题。吸音不完全的问题。吸音不完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音板


[0001]本技术涉及吸音板
,具体涉及一种吸音板。

技术介绍

[0002]工厂噪声具有声源固定、影响范围固定和作用时间持久等特点,很容易引起噪声源所在工厂与受影响人群的矛盾,因而必须采取相应的隔声降噪措施对工厂的噪声予以控制。工厂噪声包括各类辐射噪音的机械设备与装置。如运转中的通风机、鼓风机、空气压缩机、内燃机、电动机、织网机、加压制砖机、轧钢机、电锯、冲床、风铲、球磨机、振动筛与锅炉等压力容器的排气放风管等等,采用吸音板降噪是工厂常用的降噪手段之一。
[0003]现有的吸音板具通常是对声音进行平面化的阻隔与吸收,不足之处在于,不能根据声音的传播特点进行多层次吸音,吸音不完全,存在不能全方位吸音,吸音不完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解决吸音板不能全方位吸音,吸音不完全的问题,提供一种吸音板,可以增长声音的传播路径,声音在多个吸音板传播时被全方位吸收。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吸音板,包括从前向后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中部设置有贯穿第一板体前后表面的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大小相同,所述第二板体上沿第二板体的中心中心阵列有第二贯穿孔,所述第三板体与第一板体的结构大小均相同,所述第三板体上设置有与第一贯穿孔结构大小相同的第三贯穿孔,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连接有第一框架,所述第二板体与第三板体之间连接有第二框架;
[0007]所述第一框架内沿第一框架的中心中心阵列有多个第一隔板,所述第一框架上部的第一隔板的上端与第一框架的内顶面中部连接、下端朝向第一框架的中心且与第一框架的中心之间有间距,每相邻两个第一隔板之间均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一框架上部的第一隔板左侧的第二隔板为外端到内端呈逆时针旋向的螺旋状板体,第一隔板左侧相邻的第二隔板的外端朝下且与第一框架上部的第一隔板左侧面连接、下端与第一框架左部相邻的第一隔板连接;
[0008]所述第二框架结构大小与第一框架相同,所述第二框架内沿第一框架的中心中心阵列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与第一隔板数量相同,所述第三隔板的外端连接第二框架的内侧面折角处、内端与相邻的第三隔板内端相接触。
[0009]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三隔板之间构成空腔,每个空腔内均设置有多个挡板。
[0010]所述第三隔板和挡板的前后两端均与第二框架的前后侧面平齐。
[0011]所述第二框架左部空腔内的挡板包括多个上挡板和多个下挡板,多个上挡板呈竖直状间隔设置在第二框架左部空腔上侧的第三隔板上,每相邻两个上挡板之间设置有连接
在第二框架左部空腔下侧的第三隔板上的下挡板。
[0012]所述第一框架的外侧壁与第一板体的侧壁前后对齐,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前后两端均与第一框架的前后侧面平齐。
[0013]所述多个第一隔板的自由端所在的圆的直径小于第一贯穿孔的口径。
[0014]每个所述第二贯穿孔均与前侧的第二隔板的内端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二贯穿孔均位于相邻两个第三隔板之间的前侧。
[0015]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和挡板均为聚酯纤维材料制成的吸音板。
[001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7]第一框架内的第二隔板为螺旋状板体,声音传播时沿螺旋线路径传播,声音在第二框架内的第三隔板、上挡板和下挡板之间沿S形路径传播,增长了声音传播路径;
[0018]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和挡板均为聚酯纤维材料制成的吸音板,声音在传播时被全方位吸收,大大提高了吸音效果。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的第一框架的主视图;
[0021]图3是本技术的第二板体的主视图;
[0022]图4是本技术的第二框架的主视图;
[0023]图5是本技术的第三板体的主视图。
[0024]附图中标号为:1为第一板体,2为第二板体,3为第三板体,4为第一贯穿孔,5为第二贯穿孔,6为第三贯穿孔,7为第一框架,8为第二框架,9为第一隔板,10为第二隔板,11为第三隔板,12为上挡板,13为下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6]如图1~图5所示,一种吸音板,包括从前向后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和第三板体3,所述第一板体1为长方形板体,所述第一板体1中部设置有贯穿第一板体1前后表面的第一贯穿孔4,所述第一贯穿孔4为长方形通孔,所述第二板体2与第一板体1大小相同,所述第二板体2上沿第二板体2的中心中心阵列有第二贯穿孔5,所述第二贯穿孔5为长方形通孔,所述第三板体3与第一板体1的结构大小均相同,所述第三板体3上设置有与第一贯穿孔4结构大小相同的第三贯穿孔6,所述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之间连接有第一框架7,所述第二板体2与第三板体3之间连接有第二框架8;
[0027]所述第一框体为长方形框架,所述第一框架7内沿第一框架7的中心中心阵列有多个第一隔板9,所述第一隔板9为长方形板体,所述第一框架7上部的第一隔板9的上端与第一框架7的内顶面中部连接、下端朝向第一框架7的中心且与第一框架7的中心之间有间距,每相邻两个第一隔板9之间均设置有第二隔板10,所述第一框架7上部的第一隔板9左侧的第二隔板10为外端到内端呈逆时针旋向的螺旋状板体,第一隔板9左侧相邻的第二隔板10的外端朝下且与第一框架7上部的第一隔板9左侧面连接、下端与第一框架左部相邻的第一
隔板9连接;
[0028]所述第二框架8结构大小与第一框架7相同,所述第二框架8内沿第一框架7的中心中心阵列有第三隔板11,所述第三隔板11为长方形板体,所述第三隔板11与第一隔板9数量相同,所述第三隔板11的外端连接第二框架8的内侧面折角处、内端与相邻的第三隔板11内端相接触。
[0029]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三隔板11之间构成空腔,每个空腔内均设置有多个挡板,所述挡板为长方形板体。
[0030]所述第三隔板11和挡板的前后两端均与第二框架8的前后侧面平齐。
[0031]所述第二框架8左部空腔内的挡板包括多个上挡板12和多个下挡板13,多个上挡板12呈竖直状间隔设置在第二框架8左部空腔上侧的第三隔板11上,多个上挡板12下端和第二框架8左部空腔下侧的第三隔板11之间有间距,每相邻两个上挡板12之间设置有连接在第二框架8左部空腔下侧的第三隔板11上的下挡板13,多个下挡板13上端和第二框架8左部空腔上侧的第三隔板11之间有间距。
[0032]所述第一框架7的外侧壁与第一板体1的侧壁前后对齐,所述第一隔板9和第二隔板10的前后两端均与第一框架7的前后侧面平齐。
[0033]所述多个第一隔板9的自由端所在的圆的直径小于第一贯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音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前向后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和第三板体(3),所述第一板体(1)中部设置有贯穿第一板体(1)前后表面的第一贯穿孔(4),所述第二板体(2)与第一板体(1)大小相同,所述第二板体(2)上沿第二板体(2)的中心中心阵列有第二贯穿孔(5),所述第三板体(3)与第一板体(1)的结构大小均相同,所述第三板体(3)上设置有与第一贯穿孔(4)结构大小相同的第三贯穿孔(6),所述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之间连接有第一框架(7),所述第二板体(2)与第三板体(3)之间连接有第二框架(8);所述第一框架(7)内沿第一框架(7)的中心中心阵列有多个第一隔板(9),所述第一框架(7)上部的第一隔板(9)的上端与第一框架(7)的内顶面中部连接、下端朝向第一框架(7)的中心且与第一框架(7)的中心之间有间距,每相邻两个第一隔板(9)之间均设置有第二隔板(10),所述第一框架(7)上部的第一隔板(9)左侧的第二隔板(10)为外端到内端呈逆时针旋向的螺旋状板体,第一隔板(9)左侧相邻的第二隔板(10)的外端朝下且与第一框架(7)上部的第一隔板(9)左侧面连接、下端与第一框架(7)左部相邻的第一隔板(9)连接;所述第二框架(8)结构大小与第一框架(7)相同,所述第二框架(8)内沿第一框架(7)的中心中心阵列有第三隔板(11),所述第三隔板(11)与第一隔板(9)数量相同,所述第三隔板(11)的外端连接第二框架(8)的内侧面折角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伟林翟世阳徐晓辉崔鸿强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恒众重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