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分离器、换热组件和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27983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1: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气液分离器、换热组件和电器。气液分离器,包括壳体、进气管、回气管和平衡管;壳体具有容纳腔;进气管与容纳腔连通;回气管的第一端为进气端,位于容纳腔内,第二端为出气端,回气管设置有回油孔和平衡孔,回油孔位于容纳腔内,平衡孔位于回油孔与回气管的第二端之间;平衡管的第一端与平衡孔连接,且第二端与容纳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气液分离器,压缩机停止吸气,由于平衡管能够平衡回气管的平衡孔与容纳腔之间的压力,容纳腔内的液态制冷剂与润滑油的混合液体不会在容纳腔内气态制冷剂的压力下进入到压缩机内,避免压缩机内的液态制冷剂过多,在压缩机再次启动时,降低压缩机发生液击现象的概率。率。率。

Gas liquid separator, heat exchange components and electrical applianc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液分离器、换热组件和电器


[0001]本技术涉及制冷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气液分离器、换热组件和电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相关技术中,压缩机停机后,气液分离器底部的液态制冷剂和润滑油会在顶部的气态制冷剂的压力下,进入到压塑机内。但压缩机再次启动时,由于压缩机内存在较多的液态制冷剂,会导致压缩机出现液击现象,甚至损坏压缩机。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4]为此,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气液分离器。
[0005]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换热组件。
[0006]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出一种电器。
[0007]有鉴于此,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壳体、进气管、回气管和平衡管;壳体具有容纳腔;进气管与容纳腔连通;回气管的第一端为进气端,位于容纳腔内,第二端为出气端,回气管设置有回油孔和平衡孔,回油孔位于容纳腔内,平衡孔位于回油孔与回气管的第二端之间;平衡管的第一端与平衡孔连接,且第二端与容纳腔连通。
[0008]本技术所提供的气液分离器,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能够存储液态制冷剂、气态制冷剂和润滑油。气液分离器还包括进气管,进气管与容纳腔连通,换热回路中的气态制冷剂能够由进气管进入到壳体内,并且在重力的作用下,气态制冷剂能够与液态制冷剂和润滑油分离,进而实现气液分离。气液分离器还包括回气管,回气管的第一端为进气端,容纳腔内部的制冷剂能够有回气管的第一端进入回气管,并且流动至压缩机内。回气管设置有回油孔,回油孔位于容纳腔内,容纳腔内润滑油与液态制冷剂的混合液体能够由回油孔进入到回气管内,并且通过回气管进入到压缩机内,进而实现对压缩机内各部件的润滑,降低压缩机各个部件之间的损耗。气液分离器还包括平衡管,回气管上设置有平衡孔,平衡孔位于回油孔与回气管的第二端之间,平衡管的第一端与平衡孔连接,且第二端与容纳腔连通,进而使得回气管的平衡孔与容纳腔连通,平衡管能够平衡回气管的平衡孔与容纳腔之间的压力。
[0009]在压缩机停止运行后,压缩机停止吸气,由于平衡管能够平衡回气管的平衡孔与容纳腔之间的压力,容纳腔内的液态制冷剂与润滑油的混合液体不会在容纳腔内气态制冷剂的压力下进入到压缩机内,避免压缩机内的液态制冷剂过多,在压缩机再次启动时,降低压缩机发生液击现象的概率,进而降低压缩机因液击而损坏的概率,延长了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0010]通过平衡管将回气管上的平衡孔与容纳腔连通,便于对平衡孔与容纳腔连通的位置进行调整,进而使得平衡孔与容纳腔连通的位置能够更灵活的进行设置,使得平衡孔能
够与容纳腔内更多的位置进行压力平衡。并且由于平衡孔与容纳腔连通的位置能够更灵活地进行设置,可防止因受到平衡孔所在的位置限制使得容纳腔内的液态制冷剂和润滑油进入到回气管内,进而在压缩机停止运行后,防止容纳腔内的制冷剂由平衡孔进入到回气管,进而进入到压缩机内,进一步降低压缩机发生液击现象的概率。
[0011]另外,本技术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气液分离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0012]在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回气管包括第一管段,第一管段的第一端为进气端,位于容纳腔的顶部。
[0013]在该技术方案中,容纳腔内储存有气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和润滑油,气态制冷剂的密度小于液态制冷剂,气态制冷剂的密度也小于润滑油,所以气态制冷剂处于容纳腔的上部空间内,液态制冷剂与润滑油的混合液体处于容纳腔的下部空间内。由于第一管段的第一端为进气端,且第一管段的第一端位于容纳腔的顶部,使得位于容纳腔上部的气态制冷剂会由第一管段的第一端进入到回气管内,进而流动至压缩机内,使得气态制冷剂的回气更顺畅。并且由于液态制冷剂与润滑油的混合液体处于容纳腔的下部空间内,在液态制冷剂与润滑油的混合液体的液位不高于第一管段的第一端的情况下,液态制冷剂与润滑油的混合液体不会由第一管段的第一端进入回气管,进一步提升气态制冷剂进入回气管的顺畅性。并且由于液态制冷剂与润滑油的混合液体是由回油孔进入到回气管,不会由第一管段的第一端进入回气管,通过控制回油孔的孔径等参数即可实现对回油量的控制,使得压缩机的回油量更准确。
[0014]在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第一管段的第二端延伸至容纳腔的底部,回油孔设置于第一管段的第二端。
[0015]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管段的第二端延伸至容纳腔的底部,回油孔设置于第一管段的第二端,使得回油孔位于容纳腔的底部。由于液态制冷剂与润滑油的混合液体处于容纳腔的下部空间内,并且回油孔位于容纳腔的底部,进而使得液态制冷剂与润滑油的混合液体能够由回油孔进入到回气管内,提升了回气管回油的顺畅性。并且在容纳腔内具有少量的液态制冷剂和润滑油时,液态制冷剂与润滑油的混合液体的液位也会超过回油孔,进而避免气态制冷剂由回油孔进入到回气管内,进一步提升压缩机的回油量的准确性。
[0016]在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回气管还包括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第二管段的第一端与第一管段的第二端连接;第三管段的第一端与第二管段的第二端连接,第三管段的第二端为出气端。
[0017]在该技术方案中,回气管还包括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依次连接,进而实现对气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和润滑油的输送,使得气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和润滑油可由第三管段的第二端进入到压缩机内。
[0018]在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中,部分第三管段设置于容纳腔内,位于容纳腔内部的第三管段设置有平衡孔。
[0019]在该技术方案中,平衡孔设置于位于容纳腔内部的第三管段上,进而使得平衡孔位于容纳腔的内部,即使平衡管与回气管之间断开连接也不会影响平衡孔处的压力,进而提升气液分离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延长气液分离器的使用寿命。
[0020]在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位于容纳腔内部的第三管段沿容纳腔的高度方向设置。
[0021]在该技术方案中,位于容纳腔内部的第三管段沿容纳腔的高度方向设置,使得平衡管位于第三管段的侧方,使得平衡管与回气管焊接时更方便。
[0022]在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平衡管的第二端的水平高度大于等于回气管的第一端的水平高度。
[0023]在该技术方案中,平衡管的第二端的水平高度大于等于回气管的第一端的水平高度,即使容纳腔内液态制冷剂和润滑油的液位过高,液态制冷剂和润滑油也会由回气管的第一端进入回气管,而不会由平衡管进入到回气管内。即使容纳腔内液态制冷剂和润滑油的液位过高,平衡管也能够平衡回气管的平衡孔与容纳腔之间的压力,进而降低压缩机发生液击现象的概率,进而降低压缩机因液击而损坏的概率,延长了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0024]在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平衡管的管径小于回气管的管径。
[0025]在该技术方案中,平衡管的管径小于回气管的管径,在压缩机吸气的过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容纳腔;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与所述容纳腔连通;回气管,所述回气管的第一端为进气端,位于所述容纳腔内,第二端为出气端,所述回气管设置有回油孔和平衡孔,所述回油孔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平衡孔位于所述回油孔与所述回气管的第二端之间;平衡管,所述平衡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平衡孔连接,且第二端与所述容纳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气管包括:第一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的第一端为所述进气端,位于所述容纳腔的顶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段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容纳腔的底部,所述回油孔设置于所述第一管段的第二端。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气管还包括:第二管段,所述第二管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管段的第二端连接;第三管段,所述第三管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管段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管段的第二端为所述出气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部分所述第三管段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位于所述容纳腔内部的所述第三管段设置有所述平衡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容纳腔内部的所述第三管段沿所述容纳腔的高度方向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志强吴梦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