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烟气捕捉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9635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11:32
本申请涉及一种烟气捕捉罩,属于除尘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烟气捕捉罩,包括顶板和设置在顶板下方凸出顶板的捕风圈,且捕风圈靠近顶板外围设置,使得上升的烟气撞击顶板后向顶板的外围逸散,进而被外围的捕风圈捕捉烟气,改变传统的伞形罩的烟气捕捉方式,可可有效减少原有方式中方形罩的四周的烟气逃逸情形,提高烟气捕捉效率。集风管与捕风圈连通保证烟雾捕捉的进行,使得烟气捕捉能够进行,且捕风圈上开设有用于捕捉烟气的至少一个捕风口,设置多个捕风口既加大了捕风的面积,且因为撞击后烟气向四周逸散,设置多个又可尽可能地捕捉烟气,使得烟气无论逸散到哪个方向均能够被捕捉到,相较于传统一个吸风口减少风量,实现节能、降低成本。降低成本。降低成本。

A flue gas capture cov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烟气捕捉罩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烟气捕捉罩,属于除尘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烟气捕捉罩广泛应用于净化除尘领域,主要应用在旱烟、蒸汽等密度小于空气的烟气。传统地捕捉罩大多采用方形罩,吸风口是做成一种具有一定深度的伞形罩,因为这类伞形罩具有一定的深度,而吸风口只有一个小的吸口,在进行烟气捕捉时,中间的烟气容易被捕捉到,而极易使得上升来的焊接烟尘在四周的角落形成死区(正压区),这块区域由于没有负压作用,此处的焊接烟尘不会被吸走,这样的吸风口口内的整体压力分布就不均匀,极易造成焊接烟尘的逃逸和吸风口的负压增加。按照方形罩的截面风速计算的风量较大,传统的方形罩在进行烟气捕捉时,为了尽可能地捕捉烟气,通常会增大风量,则会造成使用消耗的能量变多,消耗成本也变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烟气捕捉罩,其能减少风量,实现节能、降低成本,同时分布在周围的捕风口可有效减少烟气逃逸,提高烟气捕捉效率。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烟气捕捉罩,包括顶板和设置在所述顶板上方的集风管,所述顶板下方设置有凸出所述顶板的捕风圈,所述捕风圈靠近所述顶板外围设置且所述捕风圈开设有用于捕捉烟气的至少一个捕风口,所述集气管与所述捕风圈连通。
[0005]进一步地,所述捕风圈内设置有与至少一个所述捕风口连通的第一腔体,所述集风管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0006]进一步地,所述顶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集风管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0007]进一步地,所述集风管包括对应设置在至少一个所述通孔上方的至少一个烟气通道、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烟气通道的连接件、以及与所述连接件连接并用于通风的风管。
[0008]进一步地,所述风管上设置有调风阀。
[0009]进一步地,所述烟气通道设置的个数为至少两个时,至少两个所述烟气通道相对设置在所述顶板上。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有所述捕风口。
[0011]进一步地,所述捕风口设置的个数为至少两个时,至少两个所述捕风口等间距排布在所述捕风圈上。
[0012]进一步地,所述烟气捕捉罩还设置有位于所述顶板下方用以支撑所述顶吸板的支撑组件。
[0013]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组件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顶板下侧。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烟气捕捉罩,包括顶板和设
置在顶板下方凸出顶板的捕风圈,且捕风圈靠近顶板外围设置,使得上升的烟气撞击顶板后向顶板的外围逸散,进而被外围的捕风圈捕捉烟气,改变传统的伞形罩的烟气捕捉方式,可可有效减少原有方式中方形罩的四周的烟气逃逸情形,提高烟气捕捉效率。集风管与捕风圈连通保证烟雾捕捉的进行,使得烟气捕捉能够进行,且捕风圈上开设有用于捕捉烟气的至少一个捕风口,设置多个捕风口既加大了捕风的面积,且因为撞击后烟气向四周逸散,设置多个又可尽可能地捕捉烟气,使得烟气无论逸散到哪个方向均能够被捕捉到,相较于传统一个吸风口减少风量,实现节能、降低成本。
[0015]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烟气捕捉罩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中烟气捕捉罩的另一示意图;图3为图1中烟气捕捉罩的再一示意图;
[0018]图4为图1中烟气捕捉罩中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机构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1]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22]请参见图1至图4,本技术一实施例所示的一种烟气捕捉罩,包括顶板1、位于顶板1上方的集风管3以及位于顶板1下方的捕风圈2。
[0023]顶板1,为平板结构,在本实施例中,顶板1为正方形,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为圆形等,在此不进行限定,顶板1的形状不对本申请文件的技术方案造成影响,可依据使用的环境要求进行修改。
[0024]捕风圈2设置在顶板1下方,且凸出顶板1设置,捕风圈2靠近顶板1外围设置,在使用时,密度较小的烟气(如蒸汽、旱烟等)因自身较轻的重量和负压条件下快速上升,上升的烟气撞击烟气捕捉罩顶板1后向四周逸散,捕风圈2设置在顶板1外围用于吸收逸散到四周的烟气。最优的,捕风圈2设置在顶板1下方最外侧。在本实施例中,捕风圈2截面为长方形,在其他实施例中,截面还可以为正方形,梯形等。
[0025]捕风圈2上还开设有用于捕捉烟气的捕风口21,在本实施例中,捕风口21设置在捕
风圈2远离集风管333一侧,即朝向下方。在另一实施例中,当捕风圈2截面为梯形时,捕风口21可设置在梯形的斜面上,即朝向底板中心位置方向,此时,因为烟气从顶板1中心向四周逸散,使用斜面上开设捕风口21可以使四处逸散的烟气在逸散过程中即可被捕捉到,且可以提高捕捉的效率,减少烟气继续逸散。在本实施例中,捕风口21近似长椭圆形,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有其他形状的捕风口21,如正方形、圆形、或三角形。
[0026]呈上述,捕风口21的个数设置为至少一个,设置多个捕风口21既加大了捕风的面积,且因为撞击后烟气向四周逸散,设置多个又可尽可能地捕捉烟气,使得烟气无论逸散到哪个方向均能够被捕捉到,相较于传统一个吸风口减少风量,实现节能、降低成本。当设置捕风口21的个数为一个时,可以为捕风圈2设置捕风口21的一面处,中间为连通的通孔。当设置捕风口21的个数为至少两个时,至少两个捕风口21等间距的排布在捕风圈2上。在本实施例中,共设置有二十四个捕风口21,捕风圈2的每边上设置有六个。
[0027]捕风圈2内设置有与至少一个捕风口21连通的第一腔体,且第一腔体与捕风管33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腔体连通所有捕风口21,即第一腔体连通二十四个捕风口21。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有第二腔体,其中第二腔体与第一腔体相同,且相对设置。
[0028]需要注意的是,顶板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未图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烟气捕捉罩,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和设置在所述顶板上方的集风管,所述顶板下方设置有凸出所述顶板的捕风圈,所述捕风圈靠近所述顶板外围设置且所述捕风圈开设有用于捕捉烟气的至少一个捕风口,所述集风管与所述捕风圈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捕捉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捕风圈内设置有与至少一个所述捕风口连通的第一腔体,所述集风管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烟气捕捉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集风管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烟气捕捉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风管包括对应设置在至少一个所述通孔上方的至少一个烟气通道、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烟气通道的连接件、以及与所述连接件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亮秦新付佩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淳然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