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体翻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286468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08: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管体翻边装置,包括:定位机构,其包括支座、上模具、下模具、第一驱动气缸、第二驱动气缸、驱动块和滚轴,第一驱动气缸设在支座且其活塞杆与上模具连接,下模具位于上模具下方且与支座滑动连接,滚轴与下模具底部连接且其轴向垂直于第一驱动气缸的伸缩方向,驱动块位于滚轴下方且设有与滚轴相接的斜面,第二驱动气缸的活塞杆与驱动块连接以驱使滚轴在斜面上运动;冲压机构,其设有两个且分别设于定位机构的左右侧。驱动块在第二驱动气缸带动下水平移动,促使滚轴在斜面上移动,调节滚轴的高度位置,实现上模具和下模具的合模;第二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呈水平设置,无需承受较大的往下作用力,延长第二驱动气缸的使用寿命。使用寿命。使用寿命。

Tube flang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体翻边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管体加工
,特别涉及一种管体翻边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管体(或称芯管)钎焊于板的工作中,需要对管体的端部进行翻边,翻边与板之间设置钎料,方便进行钎焊连接,钎料是紧贴管体的翻边设置。
[0003]在现有的管体翻边设备中,翻边装置包括座体以及设于座体上的冲压部,冲压部包括内模头和控制内模头动作的冲压油缸;翻边装置处设有用于将管体的端部压出压痕的定位装置,定位装置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上模具连接用于控制上模具上下动作的上模具气缸,下模具连接用于控制下模具上下动作的下模具气缸。上模具气缸和下模具气缸的活塞杆都是沿上下方向伸缩,以使得上模具和下模具合模。可是,实际应用中发现,下模具气缸相对上模具气缸容易损坏,这是由于下模具气缸的活塞杆长时间受到往下的作用力,且活塞杆的长度方向与作用力方向一致所导致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体翻边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06]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管体翻边装置,包括:定位机构,其包括支座、上模具、下模具、第一驱动气缸、第二驱动气缸、驱动块和滚轴,所述第一驱动气缸设在支座上,第一驱动气缸的活塞杆与上模具连接,所述上模具位于下模具的上方,所述下模具与支座滑动连接,所述滚轴与下模具的底部连接,滚轴的轴向垂直于第一驱动气缸的伸缩方向,所述驱动块位于滚轴的下方,驱动块设有与滚轴相接的斜面,所述第二驱动气缸的活塞杆与驱动块连接以驱使滚轴在斜面上运动;冲压机构,其设有两个且分别设于所述定位机构的左侧和右侧。
[0007]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上模具在第一驱动气缸的带动作用下往下模具方向移动,下模具与支座滑动连接,促使下模具只能上下移动,滚轴与下模具的底部连接,滚轴与驱动块的斜面相接触,驱动块在第二驱动气缸的作用下水平移动,促使滚轴在斜面上移动,调节滚轴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从而实现下模具的上下移动,使得上模具和下模具能够合模;并且,第二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呈水平设置,无需承受较大的往下作用力,有利于延长第二驱动气缸的使用寿命。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座包括顶板、导向柱和底板,所述导向柱的上端与顶板连接,导向柱的下端与底板连接,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均设有与导向柱适配连接的导向孔。顶板、导向柱和底板连接形成支座,上模具和下模具均设置导向孔,通过导向孔和导向柱适配连接,能增强上模具和下模具在上下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上模具和下模具运动时出现较大的晃动。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向柱为圆杆。导向柱采用圆杆,降低上模具和下模具制造导向孔的难度。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板设有滑槽,所述驱动块设在滑槽内且能沿滑槽的长度方向移动。底板设置滑槽,驱动块设在滑槽内,得到底板的支撑作用,而且,能提高驱动块水平移动时的平稳性。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机构还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设于驱动块的上方且与驱动块连接,限位块设有与滚轴相接的限位斜面。在驱动块上方设置限位块,限位块与驱动块连接,促使限位块能与驱动块一并运动;而且,限位块设有限位斜面,驱动块通过其斜面能驱使滚轴上升,限位块通过其限位斜面能驱使滚轴下移,促使上模具和下模具能够顺利进行合模和分模。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块设有均与滚轴相接的第一限位平面和第二限位平面,所述限位斜面的上边沿和第一限位平面连接,限位斜面的下边沿和第二限位平面连接,所述驱动块设有均与滚轴相接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所述斜面的上边沿和第一平面连接,斜面的下边沿与第二平面连接。
[0013]驱动块在斜面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第一平面比第二平面高,在滚轴移动至最高位置时,由第一平面提供有力支撑作用,在滚轴移动至最低位置时,由第二平面提供有力支撑作用,支撑作用力的方向与滚轴对驱动块的压力方向相反,避免驱动块的斜面因长时间承受滚轴的压力而变形。并且,第一限位平面和第二限位平面分别设在限位斜面的两侧,第一限位平面能避免下模具在分模时因与上模具之间的作用力而上移。
[00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模具的底面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有两个且与滚轴的两端转动连接。滚轴与下模具的连接部转动连接,也即滚轴能相对下模具绕其轴线旋转,在驱动块的运动过程中,滚轴在斜面上滚动,能减少滚轴与驱动块之间的摩擦力。
[00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冲压机构包括固定座、直线驱动件和冲压件,所述直线驱动件设在固定座上,直线驱动件与冲压件连接以驱使冲压件靠近或远离定位机构。直线驱动件设在固定座,在直线驱动件运动时,冲压件能靠近定位机构,对定位机构上的管体进行冲压翻边,整体结构简单,容易维护。
[00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直线驱动件为驱动油缸。直线驱动件采用驱动油缸,具有输出力大、性能稳定可靠、使用维护方便的优点,使得整个冲压过程更加稳定,提高翻边效果。
[00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冲压件包括连接杆和冲压头,所述冲压头和连接杆连接,所述连接杆与直线驱动件连接,所述冲压头靠近定位机构的端面设有能插入管体的导向部和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环绕所述导向部设置。直线驱动件驱动冲压件的连接杆直线运动,冲压头对管体的端口施以冲压作用,冲压头设置导向部和环形凹槽,在冲压时,导向部插入管体的内部,以撑大管体的端口,在管体的端口形成翻边时,翻边与环形凹槽相接触,环形凹槽能对翻边起到限制作用,避免管体的翻边过大。
附图说明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所提供的管体翻边装置的结构立体图;
[002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定位机构和冲压机构的结构立体图;
[002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定位机构的结构立体图;
[002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所提供的驱动块和滚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冲压件的结构立体图。
[0024]附图中标记如下:100、管体;200、输送机构;300、定位机构;310、第一驱动气缸;321、顶板;322、导向柱;323、底板;330、上模具;340、下模具;351、第二驱动气缸;352、驱动块;353、限位块;354、第一平面;355、斜面;356、第二平面;357、第一限位平面;358、限位斜面;359、第二限位平面;400、冲压机构;410、驱动油缸;420、固定座;430、冲压件;431、冲压头;432、导向部;433、环形凹槽;500、滚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25]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体翻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机构(300),其包括支座、上模具(330)、下模具(340)、第一驱动气缸(310)、第二驱动气缸(351)、驱动块(352)和滚轴(500),所述第一驱动气缸(310)设在支座上,第一驱动气缸(310)的活塞杆与上模具(330)连接,所述上模具(330)位于下模具(340)的上方,所述下模具(340)与支座滑动连接,所述滚轴(500)与下模具(340)的底部连接,滚轴(500)的轴向垂直于第一驱动气缸(310)的伸缩方向,所述驱动块(352)位于滚轴(500)的下方,驱动块(352)设有与滚轴(500)相接的斜面(355),所述第二驱动气缸(351)的活塞杆与驱动块(352)连接以驱使滚轴(500)在斜面(355)上运动;冲压机构(400),其设有两个且分别设于所述定位机构(300)的左侧和右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体翻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包括顶板(321)、导向柱(322)和底板(323),所述导向柱(322)的上端与顶板(321)连接,导向柱(322)的下端与底板(323)连接,所述上模具(330)和下模具(340)均设有与导向柱(322)适配连接的导向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体翻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柱(322)为圆杆。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体翻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323)设有滑槽,所述驱动块(352)设在滑槽内且能沿滑槽的长度方向移动。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管体翻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300)还包括限位块(353),所述限位块(3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富荣刘明武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心野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