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苏大学专利>正文

多功能智能单人座椅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三人座椅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26670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5: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多功能智能单人座椅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三人座椅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在正面碰撞前期,通过坐垫气袋的泄气吸收乘员的前冲能量;在正面碰撞后期,使得膨胀的头枕气袋A提前支撑向后复位的乘员头部;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轻乘员伤害。在追尾碰撞中,一方面通过上靠背气囊的泄气与下靠背气囊的充气,使得乘员上身整体向后旋转;另一方面利用头枕、头枕气袋A、头枕气袋B共同支撑乘员头部,抑制头部的向后运动;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轻乘员的颈部伤害。在侧面碰撞中,无论右侧座椅骨架处于水平位置或垂直状态,气袋始终处于水平位置,通过膨胀的气袋、磁铁、车顶磁铁B避免乘员撞击其侧向的车内内饰件,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轻乘员伤害。害。害。

Multifunctional intelligent single seat device and its control method, three seat device and its control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功能智能单人座椅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三人座椅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安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智能座椅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机动车座椅除了为乘员提供较好的乘坐舒适性外,它更重要的作用是在正面碰撞、追尾碰撞、侧面碰撞中,有效保护车内乘员。
[0003]在机动车正面碰撞前期,车内乘员在碰撞惯性力的作用下,向前撞击车内的内饰件,导致乘员头部、颈部、胸部伤害;在正面碰撞后期,受安全带的拉力与安全气囊的反弹力作用,车内乘员作向后复位运动,在此过程中,当乘员背部与座椅靠背接触后,背部停止向后运动,但头部仍然向后运动,直至与头枕接触,这样会使颈部受到较大的伸张弯矩,从而导致乘员颈部伤害。
[0004]在机动车追尾碰撞中,乘员上身因碰撞惯性力的作用向后移动。若追尾碰撞前,乘员头顶超出头枕上表面6cm时,或乘员处于非正常坐姿,头部超出头枕的左、右表面时,会导致乘员头部向后位移量大于胸部向后位移量,易造成颈部“鞭打”伤害。
[0005]当机动车遭受侧面碰撞时,车内乘员在碰撞惯性力的作用下,横向撞击车内的内饰件,导致乘员头部、颈部、胸部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功能智能座椅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在机动车发生正面碰撞、追尾碰撞、侧面碰撞时,能够有效保护车内乘员安全。
[0007]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技术目的的。
[0008]当多功能智能座椅装置应用于单人座椅时,其由座椅系统、车速传感器、控制器(简称“ECU”)组成。座椅系统包括头枕、靠背、坐垫、头枕气袋A、头枕气袋B、头枕气袋C、上靠背气袋、下靠背气袋、坐垫气袋、磁铁A、磁铁B、车顶磁铁A、B柱磁铁、管道A、管道B、单向阀A、单向阀B、供气装置A、供气管道A、摄像头A、头枕高度传感器。
[0009]所述头枕位于靠背与坐垫的上方,头枕与头枕导杆的上端固定连接,头枕导杆的下端插入靠背中,靠背底端前方连接有坐垫。
[0010]所述头枕气袋A、头枕气袋B、头枕气袋C分别折叠存放在头枕的前端、顶端、左端。头枕气袋B的顶端与磁铁A固定连接,头枕气袋C的左端与磁铁B固定连接。
[0011]所述上靠背气袋呈长方体,半嵌入式地固定于靠背前表面的上端,上靠背气袋的后面为共用的靠背前表面,上靠背气袋的上表面、左表面、右表面分别与靠背的上表面、左表面、右表面齐平。
[0012]所述下靠背气袋呈长方体,半嵌入式地固定于靠背前表面的下端,下靠背气袋的后面为共用的靠背前表面,下靠背气袋的左表面、右表面分别与靠背的左表面、右表面齐平。上靠背气袋的下表面与下靠背气袋的上表面相贴合。
[0013]所述坐垫气袋嵌入固定安装于坐垫内,坐垫气袋的上表面与坐垫的上表面齐平。
[0014]通常情况下,上靠背气袋、下靠背气袋、坐垫气袋内充入空气。上靠背气袋、下靠背气袋、坐垫气袋与靠背、坐垫共同构成座椅系统的外轮廓。乘员坐于坐垫气袋上,上靠背气袋、下靠背气袋分别支撑乘员的背部与腰部。
[0015]所述车顶磁铁A位于头枕上方,且与车顶固定连接;B柱磁铁安装于B柱内侧。
[0016]所述管道A安装于头枕与靠背的内部,用于连通头枕气袋A与坐垫气袋;管道B安装于靠背的内部,用于连通上靠背气袋与下靠背气袋。
[0017]所述单向阀A、单向阀B分别位于管道A、管道B内,单向阀A用于将坐垫气袋中的气体传输至头枕气袋A中,单向阀B用于将上靠背气袋中的气体传输至下靠背气袋中。单向阀A、单向阀B的开度可调。
[0018]所述供气装置A能够通过供气管道A,向头枕气袋B、头枕气袋C内充入空气,使其膨胀。
[0019]所述摄像头A固定安装于后排车顶,用于实时拍摄乘员头部相对于头枕的位置,并将图像信息发送至ECU。ECU根据摄像头A实时拍摄的图像信息,判断在垂直方向上,乘员头顶是否超出头枕上表面6cm;在水平方向上,乘员头部是否超出头枕的左表面。
[0020]所述头枕高度传感器安装于头枕中,用于实时探测头枕上表面相对于车辆地板的高度(简称为“头枕高度”),并将探测信息发送至ECU。
[0021]所述车速传感器安装于车身上,用于实时探测车辆的行驶速度,并将探测信息发送至ECU。ECU根据车速传感器实时探测的车辆行驶速度,判断机动车是否发生正面碰撞或追尾碰撞,并判定碰撞速度。
[0022]所述ECU是整个装置的核心,可以整合在车辆的中央控制器中。ECU以不同端口分别连接单向阀A、单向阀B、供气装置A、车速传感器、摄像头A、头枕高度传感器。ECU对单向阀A、单向阀B、供气装置A起控制作用。
[0023]当多功能智能座椅装置应用于单人座椅时,多功能智能座椅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4](1)机动车启动后,开启多功能智能座椅装置。
[0025](2)车速传感器实时探测车辆的行驶速度,头枕高度传感器实时探测头枕高度,ECU根据车速传感器的探测信息,判断机动车是否发生正面碰撞或追尾碰撞,并判定碰撞速度;ECU根据头枕高度传感器的探测信息,判定头枕高度。
[0026](3)摄像头A实时拍摄乘员头部相对于头枕的位置。ECU根据摄像头A的探测信息,判断在垂直方向上,乘员头顶是否超出头枕上表面6cm;在水平方向上,乘员头部是否超出头枕的左表面。
[0027](4)当机动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在正面碰撞前期,乘员向前冲撞,ECU开启单向阀A,并根据碰撞速度,实时控制单向阀A的开度,在乘员的压力作用下,坐垫气袋中的空气由管道A传输至头枕气袋A内,此时,一方面坐垫气袋泄气,乘员陷入坐垫气袋中,从而吸收乘员的前冲能量,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轻乘员伤害;另一方面头枕气袋A由折叠状态变为膨胀状态,膨胀的头枕气袋A向前冲出头枕的前表面。在正面碰撞后期,乘员向后复位过程中,相比于头枕,处于膨胀状态的头枕气袋A能够提前支撑乘员头部,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轻乘员的颈部伤害。
[0028](5)当机动车发生追尾碰撞时,乘员向后冲撞。一方面ECU开启单向阀B,并根据碰撞速度,实时控制单向阀B的开度,在乘员背部的压力作用下,上靠背气袋中的空气由管道B传输至下靠背气囊内,此时上靠背气袋的刚度降低,下靠背气囊的刚度增加,从而乘员的背部能够陷入上靠背气袋中,下靠背气袋能够抑制乘员腰部的向后运动,导致乘员上身整体向后旋转。另一方面ECU判定在垂直方向上,乘员头顶是否超出头枕上表面6cm;判定在水平方向上,乘员头部是否超出头枕的左表面;以及判定头枕高度。若乘员头顶超出头枕上表面6cm,则ECU根据碰撞速度与头枕高度,控制供气装置A向头枕气袋B中的充气量,此时头枕气袋B由折叠状态变为膨胀状态,膨胀的头枕气袋B向上冲出头枕的上表面,此后头枕气袋B顶端的磁铁A与车顶磁铁A相互吸合,从而头枕与头枕气袋B共同支撑乘员头部,有效抑制头部的向后运动。若乘员头部超出头枕的左表面,则ECU根据碰撞速度,控制供气装置A向头枕气袋C中充入空气,此时头枕气袋C由折叠状态变为膨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多功能智能单人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系统、车速传感器(22)、控制器(简称为“ECU”);所述座椅系统包括头枕(1

1)、靠背(1

2)、坐垫(1

3)、头枕气袋A(1

4)、头枕气袋B(1

5)、头枕气袋C(1

6)、上靠背气袋(1

7)、下靠背气袋(1

8)、坐垫气袋(1

9)、磁铁A(1

10)、磁铁B(1

11)、车顶磁铁A(1

12)、B柱磁铁(1

13)、管道A(1

14)、管道B(1

15)、单向阀A(1

16)、单向阀B(1

17)、供气装置A(1

18)、供气管道A(1

19)、摄像头A(1

20)、头枕高度传感器(1

21)、车速传感器(22);所述头枕(1

1)位于靠背(1

2)与坐垫(1

3)的上方,头枕(1

1)与头枕导杆的上端固定连接,头枕导杆的下端插入靠背(1

2)中,靠背(1

2)底端前方连接有坐垫(1

3);所述头枕气袋A(1

4)、头枕气袋B(1

5)、头枕气袋C(1

6)分别折叠存放在头枕的前端、顶端、左端;头枕气袋B(1

5)的顶端与磁铁A(1

10)固定连接,头枕气袋C(1

6)的左端与磁铁B(1

11)固定连接;所述上靠背气袋(1

7)固定于靠背前表面的上端;所述下靠背气袋(1

8)固定于靠背前表面的下端;所述坐垫气袋(1

9)固定安装于坐垫内;所述车顶磁铁A(1

12)位于头枕上方,且与车顶固定连接;B柱磁铁(1

13)安装于B柱内侧,所述管道A(1

14)安装于头枕与靠背的内部,用于连通头枕气袋A(1

4)与坐垫气袋(1

9);管道B(1

15)安装于靠背的内部,用于连通上靠背气袋与下靠背气袋;所述单向阀A(1

16)、单向阀B(1

17)分别位于管道A、管道B内,单向阀A能够将坐垫气袋中的气体传输至头枕气袋A中,单向阀B能够将上靠背气袋中的气体传输至下靠背气袋中;所述供气装置A(1

19)能够通过供气管道A(1

19),向头枕气袋B(1

5)、头枕气袋C(1

6)内充入空气,使其膨胀;所述摄像头A(1

20)用于实时拍摄乘员头部相对于头枕的位置,并将图像信息发送至ECU(23),ECU根据摄像头A(1

20)实时拍摄的图像信息,判断在垂直方向上,乘员头顶是否超出头枕上表面6cm;在水平方向上,乘员头部是否超出头枕的左表面;所述头枕高度传感器(1

21)用于实时探测头枕上表面相对于车辆地板的高度(简称为“头枕高度”),并将探测信息发送至ECU(23);所述车速传感器(22)安装于车身上,用于实时探测车辆的行驶速度,并将探测信息发送至ECU(23),ECU根据车速传感器实时探测的车辆行驶速度,判断机动车是否发生正面碰撞或追尾碰撞,并判定碰撞速度;所述ECU(23)以不同端口分别连接单向阀A(1

16)、单向阀B(1

17)、供气装置A(1

18)、车速传感器(22)、摄像头A(1

20)、头枕高度传感器(1

21),ECU(23)对单向阀A(1

16)、单向阀B(1

17)、供气装置A(1

18)起控制作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智能单人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靠背气袋(1

7)呈长方体,其采用半嵌入式方式固定于靠背前表面的上端,上靠背气袋(1

8)的后面为共用的靠背前表面,上靠背气袋的上表面、左表面、右表面分别与靠背的上表面、左表面、右表面齐平;所述下靠背气袋(1

8)呈长方体,半嵌入式地固定于靠背前表面的下端,下靠背气袋的
后面为共用的靠背前表面,下靠背气袋的左表面、右表面分别与靠背的左表面、右表面齐平;上靠背气袋的下表面与下靠背气袋的上表面相贴合;所述坐垫气袋(1

9)完全嵌入式地固定安装于坐垫内,坐垫气袋的上表面与坐垫的上表面齐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智能单人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通常情况下(即车辆正常使用时),上靠背气袋(1

7)、下靠背气袋(1

8)、坐垫气袋(1

9)内充入空气,上靠背气袋、下靠背气袋、坐垫气袋与靠背、坐垫共同构成座椅系统的外轮廓,当乘员坐于坐垫气袋上时,上靠背气袋、下靠背气袋能够支撑乘员的背部与腰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智能单人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磁铁A(1

12)能够与所述磁铁A(1

10)吸合,所述B柱磁铁(1

13)能够与所述磁铁B(1

11)吸合;所述单向阀A(1

16)、单向阀B(1

17)的开度可调。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智能单人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A(1

20)固定安装于后排车顶,所述头枕高度传感器安装于头枕中,所述ECU整合在车辆的中央控制器中。6.根据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多功能智能单人座椅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1)机动车启动后,开启多功能智能座椅装置;(2)车速传感器(22)实时探测车辆的行驶速度,头枕高度传感器(1

21)实时探测头枕高度,ECU(23)根据车速传感器的探测信息,判断机动车是否发生正面碰撞或追尾碰撞,并判定碰撞速度;ECU根据头枕高度传感器的探测信息,判定头枕高度;(3)摄像头A(1

20)实时拍摄乘员头部相对于头枕的位置,ECU根据摄像头A的探测信息,判断在垂直方向上,乘员头顶是否超出头枕上表面6cm;在水平方向上,乘员头部是否超出头枕的左表面;(4)当机动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在正面碰撞前期,乘员向前冲撞,ECU(23)开启单向阀A(1

16),并根据碰撞速度,实时控制单向阀A(1

16)的开度,在乘员的压力作用下,坐垫气袋中的空气由管道A(1

14)传输至头枕气袋A(1

4)内,此时,一方面坐垫气袋泄气,乘员陷入坐垫气袋中,从而吸收乘员的前冲能量,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轻乘员伤害;另一方面头枕气袋A(1

14)由折叠状态变为膨胀状态,膨胀的头枕气袋A向前冲出头枕的前表面;在正面碰撞后期,乘员向后复位过程中,相比于头枕,处于膨胀状态的头枕气袋A能够提前支撑乘员头部,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轻乘员的颈部伤害;(5)当机动车发生追尾碰撞时,乘员向后冲撞,一方面ECU开启单向阀B(1

17),并根据碰撞速度,实时控制单向阀B(1

17)的开度,在乘员背部的压力作用下,上靠背气袋(1

7)中的空气由管道B(1

15)传输至下靠背气囊(1

8)内,此时上靠背气袋的刚度降低,下靠背气囊的刚度增加,从而乘员的背部能够陷入上靠背气袋中,下靠背气袋能够抑制乘员腰部的向后运动,导致乘员上身整体向后旋转;另一方面ECU(23)判定在垂直方向上,乘员头顶是否超出头枕上表面6cm;判定在水平方向上,乘员头部是否超出头枕的左表面;以及判定头枕高度,若乘员头顶超出头枕上表面6cm,则ECU根据碰撞速度与头枕高度,控制供气装置A(1

18)向头枕气袋B(1

5)中的充气量,此时头枕气袋B由折叠状态变为膨胀状态,膨胀的头枕气袋B向上冲出头枕的上表面,此后头枕气袋B顶端的磁铁A(1

10)与车顶磁铁A(1

12)相
互吸合,从而头枕(1

1)与头枕气袋B(1

5)共同支撑乘员头部,有效抑制头部的向后运动;若乘员头部超出头枕的左表面,则ECU(23)根据碰撞速度,控制供气装置A(1

18)向头枕气袋C(1

6)中充入空气,此时头枕气袋C由折叠状态变为膨胀状态,膨胀的头枕气袋C向左冲出头枕的左表面,此后头枕气袋C左端的磁铁B(1

11)与B柱磁铁(1

13)相互吸合,从而头枕与头枕气袋C(1

6)共同支撑乘员头部,有效抑制头部的向后运动。最终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轻乘员的颈部伤害;(6)正面碰撞或追尾碰撞结束后,关闭多功能智能座椅装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智能单人座椅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坐垫气袋(1

9)的泄气速率、泄气量,头枕气袋A(1

4)的充气速率、充气量与正面碰撞速度相关,其对应关系由试验或仿真获得;步骤(5)中,头枕气袋B(1

5)的充气量与追尾碰撞速度,头枕高度相关,其对应关系由试验或仿真获得;头枕气袋C(1

6)的充气量与追尾碰撞速度相关,其对应关系由试验或仿真获得;上靠背气袋的泄气速率、泄气量,下靠背气袋的充气速率、充气量与追尾碰撞速度相关,其对应关系由试验或仿真获得。8.多功能智能三人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左侧座椅骨架(2

1)、中间座椅骨架(2

2)、右侧座椅骨架(2

3)、套筒A(2

4)、套筒B(2

5)、套筒C(2

6)、套筒D(2

7)、凸台(2

8)、转动轴A(2

9)、传动轴(2

10)、转动轴B(2

11)、锥齿轮A(2

12)、锥齿轮B(2

13)、锥齿轮C(2

14)、锥齿轮D(2

15)、连接件A(2

16)、连接件B(2

17)、平板(2

18)、气袋(2

19)、磁铁(2

20)、车顶磁铁B(2

21)、供气装置B(2

22)、供气管道B(2

23)、横向速度传感器(2

24)、摄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亮杜太平昂元铉刘鹏刘刚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