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电感绕线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4319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09: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自动电感绕线设备,包括线材输送机构、底座输送机构、线材理线机构、底座夹持机构、成品出料机构和线材裁剪机构;线材输送机构用于将线材输送至线材理线机构;底座输送机构用于将电感底座输送至底座夹持机构;线材理线机构用于将线材变形为螺旋状结构;底座夹持机构用于夹持电感底座并配合线材理线机构将线材缠绕在电感底座上;成品出料机构用于从底座夹持机构上取下电感底座;线材裁剪机构用于对已完成绕线的电感底座上的线材进行裁剪。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各机构的协调运作,可实现电感绕线整个过程的高程度自动化,从而能有效提高电感绕线品质和生产效率,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具有极佳的市场推广前景和市场普及潜力。普及潜力。普及潜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自动电感绕线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电感器生产
,尤其涉及一种全自动电感绕线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电感器,又称扼流器、电抗器,是以磁芯为主体,在磁芯上绕制线圈而形成的电感元件,其能够把电能转化为磁能而存储起来,目前正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电路设计中,是实现许多电路功能,比如振荡、调谐、滤波等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0003]在电感器的生产过程中,线圈的绕制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加工工序。据了解,大多数厂家还在沿用较传统的纯人工作业方式,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生产效率低下,同时产品一致性还难以保证,直接导致不良率居高不下。虽然随着技术的发展,也有部分厂家已经引入了自动绕线设备进行线圈的绕制,使得产品的质量得以有效保证,但是现有的自动绕线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较低,绕线过程中的上、下料等操作仍然需要人工配合执行,从而导致人力资源成本投入依旧很大,生产效率也得不到大大提升。
[0004]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自动绕线设备。
[0005]以上信息作为背景信息给出只是为了辅助理解本公开,并没有确定或者承认任意上述内容是否可用作相对于本公开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全自动电感绕线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
[0008]一种全自动电感绕线设备,所述设备包括线材输送机构、底座输送机构、线材理线机构、底座夹持机构、成品出料机构和线材裁剪机构;其中,
[0009]所述线材输送机构用于将线材输送至所述线材理线机构;
[0010]所述底座输送机构用于将电感底座输送至所述底座夹持机构;
[0011]所述线材理线机构用于对所述线材进行变形处理,使所述线材变形为螺旋状结构;
[0012]所述底座夹持机构用于夹持所述电感底座,并与所述线材理线机构配合,以将变形后的所述线材缠绕在所述电感底座上;
[0013]所述成品出料机构用于从所述底座夹持机构上取下已完成绕线的所述电感底座并送出;
[0014]所述线材裁剪机构用于当所述成品出料机构将已完成绕线的所述电感底座输送至所述线材裁剪机构时,对所述电感底座上的所述线材进行裁剪。
[0015]进一步地,所述全自动电感绕线设备中,所述线材输送机构包括第一线材输送组件;
[0016]所述第一线材输送组件包括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第一调节块和第一电机;
[0017]所述第一从动轮位于所述第一主动轮的下方;
[0018]所述第一调节块位于所述第一主动轮与所述第一从动轮之间,且与所述第一主动轮连接,用于调节所述第一主动轮与所述第一从动轮之间的间隔距离;
[0019]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主动轮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主动轮转动。
[0020]进一步地,所述全自动电感绕线设备中,所述第一调节块包括第一左调节块和第一右调节块;
[0021]所述第一左调节块和所述第一右调节块沿着所述线材的输送方向间隔设置;
[0022]所述第一左调节块对应于所述第一主动轮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凹陷部;
[0023]所述第一右调节块对应于所述第一主动轮的一侧形成有第二凹陷部;
[0024]所述第一凹陷部和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形状分别与所述第一主动轮的外缘形状相适配;
[0025]所述第一左调节块对应于所述第一从动轮的另一侧形成有第三凹陷部;
[0026]所述第一右调节块对应于所述第一从动轮的另一侧形成有第四凹陷部;
[0027]所述第三凹陷部和所述第四凹陷部的形状与所述第一从动轮的外缘形状相适配。
[0028]进一步地,所述全自动电感绕线设备中,所述第一左调节块和所述第一右调节块上均开设有可供线材穿过的第一穿线孔;
[0029]所述第一穿线孔与所述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位于同一垂直平面内,且沿着所述线材的输送方向延伸。
[0030]进一步地,所述全自动电感绕线设备中,所述第一线材输送组件还包括第一导向块和第一弹簧;
[0031]所述第一导向块分别与所述第一弹簧和所述第一主动轮连接,用于进一步弹性调节所述第一主动轮与所述第一从动轮的间隔距离,以弹性调节所述第一主动轮对所述线材施加的张紧力。
[0032]进一步地,所述全自动电感绕线设备中,所述第一线材输送组件还包括编码器;
[0033]所述编码器与所述从动轮连接,用于计算所述线材的长度。
[0034]进一步地,所述全自动电感绕线设备中,所述线材输送机构还包括第二线材输送组件;
[0035]所述第一线材输送组件和所述第二线材输送组件沿着所述线材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
[0036]所述第二线材输送组件包括第二主动轮、第二从动轮、第二调节块、第二导向块、第二弹簧、第一导向轨和第二电机;
[0037]所述第二从动轮位于所述第二主动轮的下方;
[0038]所述第二调节块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轨上,位于所述第二主动轮与所述第二从动轮之间,且与所述第二主动轮连接,用于调节所述第二主动轮与所述第二从动轮之间的间隔距离;
[0039]所述第二导向块与所述第二弹簧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导向轨滑移配合,用于进一步微调所述第二主动轮与所述第二从动轮的间隔距离;
[0040]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主动轮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主动轮转动。
[0041]进一步地,所述全自动电感绕线设备中,所述第二调节块包括第二左调节块和第二右调节块;
[0042]所述第二左调节块和所述第二右调节块沿着所述线材的输送方向间隔设置;
[0043]所述第二左调节块对应于所述第二主动轮的一侧形成有第五凹陷部;
[0044]所述第二右调节块对应于所述第二主动轮的一侧形成有第六凹陷部;
[0045]所述第五凹陷部和所述第六凹陷部的形状分别与所述第二主动轮的外缘形状相适配;
[0046]所述第二左调节块对应于所述第二从动轮的另一侧形成有第七凹陷部;
[0047]所述第二右调节块对应于所述第二从动轮的另一侧形成有第八凹陷部;
[0048]所述第七凹陷部和所述第八凹陷部的形状与所述第二从动轮的外缘形状相适配。
[0049]进一步地,所述全自动电感绕线设备中,所述第二左调节块和所述第二右调节块上均开设有可供线材穿过的第二穿线孔;
[0050]所述第二穿线孔与所述第二主动轮、第二从动轮位于同一垂直平面内,且沿着所述线材的输送方向延伸。
[0051]进一步地,所述全自动电感绕线设备中,所述设备还包括线材清洁机构;
[0052]所述线材清洁机构设置在所述线材输送机构的进线端,用于对所述线材进行清洁。
[0053]进一步地,所述全自动电感绕线设备中,所述底座输送机构包括底座输送组件和底座夹具;
[0054]所述底座夹具设置在所述底座输送组件上,用于夹取从所述底座输送组件传输而来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动电感绕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线材输送机构(1)、底座输送机构(2)、线材理线机构(3)、底座夹持机构(4)、成品出料机构(5)和线材裁剪机构(7);其中,所述线材输送机构(1)用于将线材输送至所述线材理线机构(3);所述底座输送机构(2)用于将电感底座输送至所述底座夹持机构(4);所述线材理线机构(3)用于对所述线材进行变形处理,使所述线材变形为螺旋状结构;所述底座夹持机构(4)用于夹持所述电感底座,并与所述线材理线机构(3)配合,以将变形后的所述线材缠绕在所述电感底座上;所述成品出料机构(5)用于从所述底座夹持机构(4)上取下已完成绕线的所述电感底座并送出;所述线材裁剪机构(7)用于当所述成品出料机构(5)将已完成绕线的所述电感底座输送至所述线材裁剪机构(7)时,对所述电感底座上的所述线材进行裁剪。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电感绕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材输送机构(1)包括第一线材输送组件(11);所述第一线材输送组件(11)包括第一主动轮(111)、第一从动轮(112)、第一调节块(113)、第一电机和编码器(116);所述第一从动轮(112)位于所述第一主动轮(111)的下方;所述第一调节块(113)位于所述第一主动轮(111)与所述第一从动轮(112)之间,且与所述第一主动轮(111)连接,用于调节所述第一主动轮(111)与所述第一从动轮(112)之间的间隔距离;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主动轮(111)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主动轮(111)转动;所述编码器(116)与所述第一从动轮(112)连接,用于计算所述线材的长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动电感绕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块(113)包括第一左调节块(1131)和第一右调节块(1132);所述第一左调节块(1131)和所述第一右调节块(1132)沿着所述线材的输送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左调节块(1131)对应于所述第一主动轮(111)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凹陷部(1133);所述第一右调节块(1132)对应于所述第一主动轮(111)的一侧形成有第二凹陷部(1134);所述第一凹陷部(1133)和所述第二凹陷部(1134)的形状分别与所述第一主动轮(111)的外缘形状相适配;所述第一左调节块(1131)对应于所述第一从动轮(112)的另一侧形成有第三凹陷部(1135);所述第一右调节块(1132)对应于所述第一从动轮(112)的另一侧形成有第四凹陷部(1136);所述第三凹陷部(1135)和所述第四凹陷部(1136)的形状与所述第一从动轮(112)的外缘形状相适配;所述第一左调节块(1131)和所述第一右调节块(1132)上均开设有可供线材穿过的第
一穿线孔(1137);所述第一穿线孔(1137)与所述第一主动轮(111)、第一从动轮(112)位于同一垂直平面内,且沿着所述线材的输送方向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全自动电感绕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材输送组件(11)还包括第一导向块(114)和第一弹簧(115);所述第一导向块(114)分别与所述第一弹簧(115)和所述第一主动轮(111)连接,用于进一步弹性调节所述第一主动轮(111)与所述第一从动轮(112)的间隔距离,以弹性调节所述第一主动轮(111)对所述线材施加的张紧力。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动电感绕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材输送机构(1)还包括第二线材输送组件(12);所述第一线材输送组件(11)和所述第二线材输送组件(12)沿着所述线材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二线材输送组件(12)包括第二主动轮(121)、第二从动轮(122)、第二调节块(123)、第二导向块(124)、第二弹簧(125)、第一导向轨(126)和第二电机;所述第二从动轮(122)位于所述第二主动轮(121)的下方;所述第二调节块(123)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轨(126)上,位于所述第二主动轮(121)与所述第二从动轮(122)之间,且与所述第二主动轮(121)连接,用于调节所述第二主动轮(121)与所述第二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邝林飞文靖文曜虹郑绪武闭礼巧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铭同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