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下控制臂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05356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11: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后下控制臂,用于连接车辆的副车架和转向节,包括:控制臂本体;所述控制臂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以及,连接两个所述侧壁的底板;两个所述侧壁倾斜设置,且与所述底板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底板远离所述容纳空间的表面上设有减重槽,所述减重槽的槽底面上设有加强筋。因此,本实施例在使后下控制臂满足足够的刚度、强度和使用寿命的情况下,实现了轻量化,进而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进而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进而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A rear lower control arm an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下控制臂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制造
,特别涉及一种后下控制臂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控制臂作为车辆悬挂系统的导向和传力元件,将作用在车轮上的各种力传递给车身,保证车轮按一定轨迹运动。控制臂包括后下控制臂,后下控制臂的一侧用于连接副车架,另一侧用于连接轮毂,后下控制臂的上表面与车身弹性地连接在一起,主要用于支撑整车在高度方向上的力,因次,要求后下控制臂应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使用寿命。
[0003]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增加后下控制臂的厚度来满足足够的刚度、强度和使用寿命,这样,增加了后下控制臂的重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后下控制臂及车辆,以解决现有后下控制臂的重量较重的技术问题。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后下控制臂,用于连接车辆的副车架和转向节,包括:控制臂本体;
[0007]所述控制臂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以及,连接两个所述侧壁的底板;
[0008]两个所述侧壁倾斜设置,且与所述底板形成容纳空间;
[0009]所述底板远离所述容纳空间的表面上设有减重槽,所述减重槽的槽底面上设有加强筋。
[0010]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筋包括至少两根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
[0011]至少两根所述第一加强筋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两根所述第二加强筋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加强筋与所述第一加强筋交错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控制臂本体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远离所述槽底面的表面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容纳空间的表面平齐。
[0013]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筋包括环形加强筋和多个条形加强筋;
[0014]各所述条形加强筋环绕所述环形加强筋间隔设置,各所述条形加强筋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环形加强筋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减重槽的槽壁连接。
[0015]进一步的,所述侧壁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的侧边缘上设有承力边,所述承力边背向所述容纳空间;
[0016]所述承力边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
[0017]进一步的,所述控制臂本体还包括加强件,所述控制臂本体的一端设有套管;
[0018]所述控制臂本体的一端通过所述加强件与所述套管连接,所述套管用于与所述副车架连接。
[0019]进一步的,所述加强件包括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
[0020]两个所述侧壁的一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套管连接,所述底板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套管连接;
[0021]所述第一加强板在所述控制臂本体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加强板在所述控制臂本体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0022]进一步的,所述控制臂本体采用铸造工艺一体成型;
[0023]各所述侧壁与所述底板的夹角在(50

85
°
)之间;
[0024]各所述侧壁远离所述容纳空间的侧面上设有浇筑口。
[0025]进一步的,所述底板远离所述容纳空间的表面上设有便于铸造的定位孔。
[002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后下控制臂至少具有以下优势:
[0027]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将两个侧壁倾斜设置,这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底板的宽度较小,因此,可以降低整个控制臂本体的重量。两个侧壁与底板形成容纳空间,通过在底板远离容纳空间的表面上设有减重槽,减重槽的槽底面上设置加强筋,与现有技术相比,加强筋的重量比填充减重槽的材质的重量轻很多,可见,本实施例在使后下控制臂满足足够的刚度、强度和使用寿命的情况下,实现了轻量化,进而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0028]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后下控制臂。
[0029]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车辆具有以下优势:
[0030]所述车辆与上述后下控制臂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31]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32]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后下控制臂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33]图2为图1的主视图;
[0034]图3为图2中M

M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35]图4为图2中J

J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36]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后下控制臂的仰视结构示意图之一;
[0037]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后下控制臂的仰视结构示意图之二;
[0038]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后下控制臂的仰视结构示意图之三。
[0039]附图标记说明:
[0040]1‑
控制臂本体,11

侧壁,111

承力边,112

浇筑口,12

底板,120

通孔,121

减重槽,122

第一加强筋,123

第二加强筋,124

环形加强筋,125

条形加强筋,126

支撑区域,127

支撑盘,128

非支撑区域,129

定位孔,13

套管,14

加强件,141

第一加强板,142

第二加强板,15

连接支架,151

子连接支架,152

连接底板,153

安装孔,154

弧形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4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42]现有技术中为了使后下控制臂满足足够的刚度、强度和使用寿命,一般增加后下控制臂的厚度,厚度大于10mm,或者,在后下控制臂与套筒连接的一端增加加强板,加强板
的宽度与套筒的宽度相等,这样,使得后下控制臂的重量较重,并且,现有的后下控制臂多采用钣金冲压焊接成型,重量较重,很难保证产品的一致性。
[0043]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
[0044]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7,图示出了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后下控制臂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示出了图1的主视图,图3示出了图2中M

M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2中J

J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后下控制臂的仰视结构示意图之一,图6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后下控制臂的仰视结构示意图之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下控制臂,用于连接车辆的副车架和转向节,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臂本体(1);所述控制臂本体(1)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11),以及,连接两个所述侧壁(11)的底板(12);两个所述侧壁(11)倾斜设置,且与所述底板(12)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底板(12)远离所述容纳空间的表面上设有减重槽(121),所述减重槽(121)的槽底面上设有加强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下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包括至少两根第一加强筋(122)和第二加强筋(123);至少两根所述第一加强筋(122)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两根所述第二加强筋(123)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加强筋(123)与所述第一加强筋(122)交错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控制臂本体(1)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下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122)、所述第二加强筋(123)远离所述槽底面的表面与所述底板(12)远离所述容纳空间的表面平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下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包括环形加强筋(124)和多个条形加强筋(125);各所述条形加强筋(125)环绕所述环形加强筋(124)间隔设置,各所述条形加强筋(125)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环形加强筋(124)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减重槽(121)的槽壁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下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11)远离所述底板(1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逍遥刘跃鹏秦勇王少华王猛李华明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