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悬架下控制臂的后安装支架、悬架系统和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20272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11:05
本公开涉及一种前悬架下控制臂的后安装支架、悬架系统和车辆,所述后安装支架具有连接部(1)以及分别连接在所述连接部(1)两侧的第一安装部(2)和第二安装部(3),所述连接部(1)具有与前悬架下控制臂连接的装配孔(11),所述第一安装部(2)可拆卸地连接于车身纵梁(100),所述第二安装部(3)可拆卸地安装于前副车架纵梁(20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提升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抗俯仰能力和操纵稳定性,有利于提升车辆的运动性能。利于提升车辆的运动性能。利于提升车辆的运动性能。

Rear mounting bracket, suspension system and vehicle of front suspension lower control ar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悬架下控制臂的后安装支架、悬架系统和车辆


[0001]本公开涉及车辆
,具体地,涉及一种前悬架下控制臂的后安装支架、悬架系统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悬架系统是车辆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控制臂作为车辆悬架系统的导向和传力元件,将作用在车轮上的各种力传递给车身,同时保证车轮按一定轨迹运动,并且其布置形式与结构尺寸直接决定悬架系统的运动特性和乘坐舒适性。
[0003]在相关技术中,下控制臂一端通过球销与前转向节相连,另一端通过橡胶衬套与前副车架连接。通常,前副车架左右两侧设置有盒状结构,通过螺栓打紧的方式将橡胶衬套安装在前副车架上的盒状结构中。
[0004]然而,上述安装方式,橡胶衬套的尺寸会受到布置空间的限制而受力不均匀,并且此安装方式还会降低橡胶衬套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下控制臂因橡胶衬套而受力不均匀,使得车辆抗俯仰性能降低,操纵稳定性变差;在车辆保养过程中,现有安装方式还存在维修及拆装麻烦等问题,增加了维修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悬架下控制臂的后安装支架、悬架系统和车辆,能够提升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抗俯仰能力和操纵稳定性,有利于提升车辆的运动性能。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前悬架下控制臂的后安装支架,所述后安装支架具有连接部以及分别连接在所述连接部两侧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连接部具有与前悬架下控制臂连接的装配孔,所述第一安装部可拆卸地连接于车身纵梁,所述第二安装部可拆卸地安装于前副车架纵梁。
[0007]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部具有第一表面,该第一表面平行于所述车身纵梁的上表面延伸。
[0008]可选地,所述第一表面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一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紧固连接于所述车身纵梁。
[0009]可选地,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第一突台,所述第一突台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同轴且相连通的第一通孔。
[0010]可选地,所述第二安装部具有第二表面,该第二表面平行于所述前副车架纵梁的上表面延伸。
[0011]可选地,所述第二表面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紧固连接于所述前副车架纵梁。
[0012]可选地,所述第二表面上设置有第二突台,所述第二突台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同轴且相连通的第二通孔。
[0013]可选地,所述后安装支架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由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第二安装部延伸,并且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相连接。
[001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悬架系统,该悬架系统包括前悬架下控制臂和上述前悬架下控制臂的后安装支架,所述前悬架下控制臂的一端套设有连接衬套,所述连接衬套过盈配合地配合在所述连接部的装配孔中。
[001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再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悬架系统。
[001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前悬架下控制臂的后安装支架在装配时,第一安装部可拆卸地安装于车身纵梁,第二安装部可拆卸地安装于前副车架纵梁,完成后安装支架与车身的连接,前悬架下控制臂与连接部的装配孔相连接,由此改变前悬架下控制臂与车身之间的布置方式,从而使得前悬架下控制臂不受布置空间的限制,使得前悬架下控制臂调整空间增大,并且使得前悬架下控制臂在工作过程中受力均匀,进而提升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抗俯仰能力和操纵稳定性,提升车辆的运动性能。并且,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分别可拆卸地连接于车身纵梁和前副车架纵梁上,安装位置刚度大,能够提高整个悬架系统的刚度,从而提升隔振性能和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并且使得车辆在维修和保养时,前悬架下控制臂能够拆装方便。此外,本公开提供的前悬架下控制臂的后安装支架为铸铝件,成本低且适于批量生产。
[0017]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8]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9]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前悬架下控制臂的后安装支架处于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前悬架下控制臂的后安装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前悬架下控制臂的后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前悬架下控制臂的后安装支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1‑
连接部;11

装配孔;2

第一安装部;21

第一突台;3

第二安装部;31

第二突台;4

加强筋;5

第一紧固件;6

第二紧固件;100

车身纵梁;200

前副车架纵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0026]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前、后”是以车辆为基础进行定义的,以驾驶员位于驾驶位置为基准,驾驶员所面向的方位为前方,反方向为后方,驾驶员的头部所在的方位为上方,方向为下方。另外,本公开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分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此外,在下面的描述中,当涉及到附图时,除非另有解释,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上述定义仅用于解释和说明本公开,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0027]根据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1至图4中所示,提供一种前悬架下控制臂的后安装支架,所述后安装支架具有连接部1以及分别连接在所述连接部1两侧的第一安装部2和第二安装部3,所述连接部1具有与前悬架下控制臂连接的装配孔11,所述第一安装部2可拆卸地连接于车身纵梁100,所述第二安装部3可拆卸地安装于前副车架纵梁200。
[002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前悬架下控制臂的后安装支架在装配时,第一安装部2可拆卸地安装于车身纵梁100,第二安装部3可拆卸地安装于前副车架纵梁200,完成后安装支架与车身的连接,前悬架下控制臂与连接部1的装配孔11相连接,由此改变前悬架下控制臂与车身之间的布置方式,从而使得前悬架下控制臂不受布置空间的限制,使得前悬架下控制臂调整空间增大,并且使得前悬架下控制臂在工作过程中受力均匀,进而提升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抗俯仰能力和操纵稳定性,提升车辆的运动性能。并且,第一安装部2和第二安装部3分别可拆卸地连接于车身纵梁100和前副车架纵梁200上,安装位置刚度大,能够提高整个悬架系统的刚度,从而提升隔振性能和车辆的乘坐舒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悬架下控制臂的后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安装支架具有连接部(1)以及分别连接在所述连接部(1)两侧的第一安装部(2)和第二安装部(3),所述连接部(1)具有与前悬架下控制臂连接的装配孔(11),所述第一安装部(2)可拆卸地连接于车身纵梁(100),所述第二安装部(3)可拆卸地安装于前副车架纵梁(20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悬架下控制臂的后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2)具有第一表面,该第一表面平行于所述车身纵梁(100)的上表面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悬架下控制臂的后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一紧固件(5)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紧固连接于所述车身纵梁(10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悬架下控制臂的后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第一突台(21),所述第一突台(21)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同轴且相连通的第一通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悬架下控制臂的后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部(3)具有第二表面,该第二表面平行于所述前副车架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帅刘二宝刘伟张佳欢韩腾飞曹洲张志阳黄鹏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