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装卸机构及车辆,装卸机构包括基座、安装座、摆动驱动机构、主动连杆以及从动连杆;基座固定于车辆;安装座用于安装工件;摆动驱动机构设置于基座;主动连杆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连接于摆动驱动机构,第二端铰接于安装座;从动连杆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端铰接于基座,第四端铰接于安装座;装卸机构被配置为:通过摆动驱动机构驱动主动连杆摆动并带动从动连杆摆动,而使安装座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调节,第一位置下,安装座位于基座上,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调节的过程中,安装座相对第一位置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移动。方向移动。方向移动。
Loading and unloading mechanism an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装卸机构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装卸机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例如器材消防车的现有车辆采用的自动装卸车机构,均为卷扬电机结合滚珠丝杠机构实现水平方向及竖直方向的运动,从而实现工件的自动装卸车。这种结构的缺点为:卷扬机构吊装过程中晃动严重,不稳定;结构复杂,需要两套动力装置,占用空间大;操作过程复杂,装卸车之前需要消防员先打开水平轨道并固定好轨道,再将吊带及卷扬绳索现场调整好后才能进行装卸车。在某些相关技术中,也有通过直行机构(例如液压缸)加连杆实现装卸的技术,但也仍然需要用到多个直行机构,并且吊装过程中,还会出现倾斜等问题,无法确保吊装过程中工件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仅通过一套动力系统即可实现工件在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运动的装卸机构。
[0004]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装卸机构的车辆。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装卸机构,应用于车辆,所述装卸机构包括基座、安装座、摆动驱动机构、主动连杆以及从动连杆;所述基座固定于所述车辆;所述安装座用于安装工件;所述摆动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基座;所述主动连杆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于所述摆动驱动机构,所述第二端铰接于所述安装座;所述从动连杆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铰接于所述基座,所述第四端铰接于所述安装座;其中,所述装卸机构被配置为:通过所述摆动驱动机构驱动所述主动连杆摆动并带动所述从动连杆摆动,而使所述安装座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调节,第一位置下,所述安装座位于所述基座上,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调节的过程中,所述安装座相对所述第一位置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移动。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主动连杆呈“L”字型并具有第一臂和第二臂,所述第一臂一端为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臂一端为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臂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臂另一端垂直连接。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从动连杆呈“L”字型并具有第三臂和第四臂,所述第三臂一端为所述第三端,所述第四臂一端为所述第四端,所述第三臂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臂另一端垂直连接;其中,所述第三臂与所述第一臂平行,所述第四臂与所述第二臂平行。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臂另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端的宽度,所述第二臂另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端的宽度;和/ 或,所述第三臂另一端的
宽度大于所述第三端的宽度,所述第四臂另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四端的宽度。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从动连杆与所述基座的铰接位置位于所述摆动驱动机构的设置位置的上方,所述从动连杆与所述安装座的铰接位置位于所述主动连杆与所述安装座的铰接位置的上方;或者,所述摆动驱动机构的设置位置位于所述从动连杆与所述基座的铰接位置的上方,所述主动连杆与所述安装座的铰接位置位于所述从动连杆与所述安装座的铰接位置的上方。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定义所述摆动驱动机构的摆动轴心与所述第二端的连线为第一连线,定义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四端的连线为第二连线,定义所述摆动机构的摆动轴心与所述第三端的连线为第三连线,并定义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端的连线为第四连线;其中,所述安装座移动至任意位置时,所述第一连线、第二连线、第三连线及第四连线均构成平行四边形,且所述第一连线与所述第二连线平行,所述第三连线与所述第四连线平行。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装卸机构包括两个所述主动连杆以及两个所述从动连杆;其中,两个所述第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摆动驱动机构,两个所述第二端分别铰接于所述安装座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三端分别铰接于所述基座的两侧,两个所述第四端分别铰接于所述安装座的两侧。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装卸机构还包括加强连杆,所述加强连杆一端铰接于主动连杆,另一端铰接于所述从动连杆。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摆动驱动机构为摆动油缸,所述摆动油缸具有驱动盘,所述主动连杆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驱动盘。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其中,包括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装卸机构。
[0016]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装卸机构及车辆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0017]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装卸机构,通过主动连杆和从动连杆分别铰接于基座与安装座之间,并利用设置于基座的摆动驱动机构驱动主动连杆摆动,并带动从动连杆摆动,从而实现安装座相对基座的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移动。通过上述设计,本专利技术仅通过一套动力系统即可实现工件在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运动,使工件在装卸过程与基座无相对转动,保证工件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同时操作简单,方便,可直接对工件接进行装卸车。
附图说明
[0018]通过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目标、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附图仅为本专利技术的示范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
[0019]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装卸机构在一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示出的装卸机构的侧视图;
[0021]图3是图1示出的装卸机构在另一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图1示出的装卸机构在又一状态下的侧视图;
[0023]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车辆在一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6是图5示出的车辆在另一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7是图5示出的车辆在又一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7]100.装卸机构;
[0028]110.基座;
[0029]120.安装座;
[0030]130.摆动驱动机构;
[0031]140.主动连杆;
[0032]141.第一臂;
[0033]142.第二臂;
[0034]150.从动连杆;
[0035]151.第三臂;
[0036]152.第四臂;
[0037]160.加强连杆;
[0038]170.横杆;
[0039]200.工件;
[0040]300.车厢;
[0041]L1.第一连线;
[0042]L2.第二连线;
[0043]L3.第三连线;
[0044]L4.第四连线;
[0045]O2.第二端;
[0046]O3.第三端;
[0047]O4.第四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48]体现本专利技术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卸机构,应用于车辆,所述装卸机构包括:基座,固定于所述车辆;安装座,用于安装工件;摆动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基座;主动连杆,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于所述摆动驱动机构,所述第二端铰接于所述安装座;从动连杆,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铰接于所述基座,所述第四端铰接于所述安装座;其中,所述装卸机构被配置为:通过所述摆动驱动机构驱动所述主动连杆摆动并带动所述从动连杆摆动,而使所述安装座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调节,第一位置下,所述安装座位于所述基座上,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调节的过程中,所述安装座相对所述第一位置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连杆呈“L”字型并具有第一臂和第二臂,所述第一臂一端为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臂一端为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臂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臂另一端垂直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连杆呈“L”字型并具有第三臂和第四臂,所述第三臂一端为所述第三端,所述第四臂一端为所述第四端,所述第三臂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臂另一端垂直连接;其中,所述第三臂与所述第一臂平行,所述第四臂与所述第二臂平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另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端的宽度,所述第二臂另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端的宽度;和/或所述第三臂另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端的宽度,所述第四臂另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四端的宽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连杆与所述基座的铰接位置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德显,张拥军,王飞,李霖,张承志,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金盾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