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换电的双侧同步的轮距调节机构及举升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5356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21: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换电的双侧同步的轮距调节机构及举升机,轮距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车轮放置部、第二车轮放置部、第一推动组件、第二推动组件和驱动机构,第一车轮放置部和第二车轮放置部沿第一方向布置,第一推动组件与第二推动组件被设置在位于车辆的两个同轴的车轮之间;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一推动组件和第二推动组件沿第一方向分别朝第一车轮放置部与第二车轮放置部的方向同步移动;还包括轮距调节到位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第一推动组件与第二推动组件是否同步移动到位。轮距调节机构可以对行驶到第一车轮放置部和第二车轮放置部上的换电车辆的车轮位置进行调整,使得换电车辆能够停放在举升机的合适位置,便于对换电车辆进行换电。对换电车辆进行换电。对换电车辆进行换电。

Double side synchronous track width adjusting mechanism and lifting machine for vehicle power exchan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换电的双侧同步的轮距调节机构及举升机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换电的双侧同步的轮距调节机构及举升机。

技术介绍

[0002]现在换电车辆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换电车辆使用的能源基本上为电能,换电车辆在电能使用完后需要充电,由于现在电池技术和充电技术的限制,换电车辆充满电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不如燃油汽车直接加油简单快速。因此,为了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在换电车辆的电能快耗尽时更换电池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为了便于给换电车辆更换电池,满足换电车辆的换电需求,需要建造换电站,以便于换电车辆的电池包在亏电时,可以通过驶入换电站进行换电。
[0003]换电站设置有换电举升平台,该换电举升平台可以抬高换电车辆,换电站的换电小车在换电车辆的下方进行换电操作。由于换电车辆驶入换电举升平台的过程中会出现偏行的问题,无法保证精确行驶到换电小车的正上方区域,换电小车与电池包的安装位置不能对准,出现换电失败或者重复换电操作的问题,浪费时间,降低了换电效率。需要一种定位装置,可以对换电车辆在换电举升平台的行驶过程中进行导向,并准确定位停止位置于换电小车的正上方。中国专利CN 105416440 B公开了一种用于确定车辆的位置的对中装置,所述对中装置包括被构造成分别安置车辆的左车轮和右车轮的自由辊部分。当车辆被安置在自由辊部分上时,驱动本体推动车轮。对中装置可以简单且快速地安装在底板上且具有最小的高度。但是该专利的对中装置在调节车轮时无法检测车轮是否调节到位,这就会导致轮距调节机构在调节轮距时出现换电车辆与换电设备无法实现精确对准的情况,影响换电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是现有技术中轮距调节机构在调节车轮时无法检测车轮是否调节到位导致换电车辆与换电设备无法实现精确对准且换电效率不高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用于车辆换电的双侧同步的轮距调节机构及举升机。
[0005]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车辆换电的双侧同步的轮距调节机构,装设于举升机的框架体上,所述轮距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车轮放置部、第二车轮放置部、第一推动组件、第二推动组件和驱动机构,所述第一车轮放置部和所述第二车轮放置部沿第一方向布置,所述第一车轮放置部和所述第二车轮放置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一方向为车辆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推动组件与所述第二推动组件被设置在位于车辆的两个同轴的车轮之间;
[0007]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推动组件和所述第二推动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别朝所述第一车轮放置部与所述第二车轮放置部的方向同步移动;所述轮距调节机构还包括轮距调节到位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第一推动组件与第二推动组件是否同步移动到位。
[0008]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轮距调节机构根据不同换电车辆的轮距通过第一推
动组件和第二推动组件对行驶到第一车轮放置部和第二车轮放置部上的换电车辆的车轮位置进行调整,使得换电车辆能够停放在车辆举升机构的合适位置,便于对换电车辆进行换电。且由于两个推动组件是通过驱动机构带动同步移动的,不仅能够快速对换电车辆的车轮位置进行调整定位,还能提高轮距调节精度,从而节省调整定位的时间,提高换电效率。通过轮距调节到位检测装置能够检测车轮的轮距调节状态,即判断车轮是否调节到位,若没有调节到位,可以及时报错或者重新进行调节,从而实现换电车辆与换电设备之间的精确对准,提高换电成功率。
[0009]较佳地,所述轮距调节机构还包括由所述驱动机构提供动力的旋转对称机构,所述旋转对称机构相对于自身的旋转中心中心对称,所述旋转对称机构设置于所述框架体上,所述旋转对称机构具有两个输出相反作用力的输出端,所述第一推动组件和所述第二推动组件分别与两个所述输出端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推动组件和所述第二推动组件移动的距离相同。
[0010]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可以使得不同轮距的换电车辆在轮距调节之后的轮距中心与换电时的换电小车的中心一致,从而便于换电小车对不同型号的换电车辆进行定位,提高换电效率。
[0011]较佳地,所述轮距调节到位检测装置为角度传感器,所述角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旋转对称机构的旋转中心处,用于检测旋转对称机构的转动角度。
[0012]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先根据不同换电车辆的不同轮距预先获得第一推动组件和第二推动组件的位移行程后计算旋转对称机构的旋转中心的转动角度,采用角度传感器检测实际情况下旋转对称机构的转动角度并进行对比,以判断换电车辆的车轮位置在轮距方向上是否调节完毕。
[0013]较佳地,所述旋转对称机构设于所述第一车轮放置部与所述第二车轮放置部之间;
[0014]所述旋转对称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杆、旋转件与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分别铰接于所述旋转件的两端,所述旋转件的中部具有旋转中心,旋转件可沿着自身的旋转中心相对于所述框架体转动;所述旋转对称机构还包括:第一线性导向机构和第二线性导向机构,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所述第一线性导向机构和所述第二线性导向机构相对于所述旋转件的旋转中心中心对称;所述第一推动组件设于所述第一线性导向机构上,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推动组件,所述第二推动组件设于所述第二线性导向机构上,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推动组件;所述驱动机构连接并驱动所述第一推动组件或所述第二推动组件。
[0015]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通过旋转对称机构能够在只使用一个驱动机构就可驱动第一推动组件和第二推动组件同步移动,不仅保证第一推动组件和第二推动组件移动的同步性,避免出现第一推动组件和第二推动组件移动不同步的情况发生,提高了双侧车轮的轮距调节精度,而且还保证了轮距调节机构的结构紧凑性,降低了成本。
[0016]较佳地,所述旋转件包括转轴和转动杆,所述转轴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转动杆的中部,所述转轴穿过所述框架体并与框架体转动连接,所述角度传感器的角度检测端与所述转轴的第二端连接,且所述角度传感器的角度检测端、所述转动杆均与所述转轴同轴同步转动。
[0017]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提供一种旋转件的具体结构,转轴设置在转动杆的中部,实现转动杆绕其中心自转,进而保证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反向转动角度相同,实现第一推动组件和第二推动组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距离相同。
[0018]较佳地,所述旋转件还包括轴承,所述转轴通过所述轴承转动连接于所述框架体。
[0019]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转轴通过轴承安装在框架体上,降低转轴在转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避免转轴磨损影响轮距调节机构的正常使用。
[0020]较佳地,所述旋转件还包括轴承座与支撑板,所述轴承设置于所述轴承座内,所述轴承座与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支撑板安装于所述框架体上。
[0021]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通过设置轴承座与支撑板,便于对旋转对称机构进行安装。
[0022]较佳地,所述转动杆的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转轴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换电的双侧同步的轮距调节机构,装设于举升机的框架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距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车轮放置部、第二车轮放置部、第一推动组件、第二推动组件和驱动机构,所述第一车轮放置部和所述第二车轮放置部沿第一方向布置,所述第一车轮放置部和所述第二车轮放置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一方向为车辆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推动组件与所述第二推动组件被设置在位于车辆的两个同轴的车轮之间;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推动组件和所述第二推动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别朝所述第一车轮放置部与所述第二车轮放置部的方向同步移动;所述轮距调节机构还包括轮距调节到位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第一推动组件与第二推动组件是否同步移动到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换电的双侧同步的轮距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距调节机构还包括由所述驱动机构提供动力的旋转对称机构,所述旋转对称机构相对于自身的旋转中心中心对称,所述旋转对称机构设置于所述框架体上,所述旋转对称机构具有两个输出相反作用力的输出端,所述第一推动组件和所述第二推动组件分别与两个所述输出端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推动组件和所述第二推动组件移动的距离相同。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换电的双侧同步的轮距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距调节到位检测装置为角度传感器,所述角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旋转对称机构的旋转中心处,用于检测旋转对称机构的转动角度。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换电的双侧同步的轮距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对称机构设于所述第一车轮放置部与所述第二车轮放置部之间;所述旋转对称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杆、旋转件与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分别铰接于所述旋转件的两端,所述旋转件的中部具有旋转中心,旋转件可沿着自身的旋转中心相对于所述框架体转动;所述旋转对称机构还包括:第一线性导向机构和第二线性导向机构,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所述第一线性导向机构和所述第二线性导向机构相对于所述旋转件的旋转中心中心对称;所述第一推动组件设于所述第一线性导向机构上,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推动组件,所述第二推动组件设于所述第二线性导向机构上,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推动组件;所述驱动机构连接并驱动所述第一推动组件或所述第二推动组件。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换电的双侧同步的轮距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件包括转轴和转动杆,所述转轴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转动杆的中部,所述转轴穿过所述框架体并与框架体转动连接,所述角度传感器的角度检测端与所述转轴的第二端连接,且所述角度传感器的角度检测端、所述转动杆均与所述转轴同轴同步转动。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换电的双侧同步的轮距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件还包括轴承,所述转轴通过所述轴承转动连接于所述框架体。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车辆换电的双侧同步的轮距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件还包括轴承座与支撑板,所述轴承设置于所述轴承座内,所述轴承座与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支撑板安装于所述框架体上。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车辆换电的双侧同步的轮距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
动杆的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转轴的第一端设有台阶,所述转轴的第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并通过锁紧螺母将所述转动杆限制于所述台阶与所述锁紧螺母之间。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换电的双侧同步的轮距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平朱明厚庄智敏胡海龙刘青
申请(专利权)人:奥动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