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多车型车身校正的举升模块及包括其的换电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5356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21: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多车型车身校正的举升模块及包括其的换电站,举升模块包括前举升装置与后举升装置,前举升装置包括前框架体、移动式框架、设置在移动式框架上的第一轮距调节机构和用于驱动移动式框架沿车辆行驶方向移动的轴距调节机构,第一轮距调节机构包括第一旋转对称机构;后举升装置包括后框架体和第二轮距调节机构,第二轮距调节机构包括第二旋转对称机构;第一旋转对称机构的旋转中心与第二旋转对称机构的旋转中心的连线平行于车辆行驶方向,使得两个前轮的中心和两个后轮的中心对应,车辆能够摆正,而不会出现偏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旋转对称机构实现车辆前后轮同步调整,轮距调节的一致性较好,轮距调节精度更高,提高换电成功率。提高换电成功率。提高换电成功率。

Lifting module for multi vehicle body calibration and its replacement s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多车型车身校正的举升模块及包括其的换电站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动汽车换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多车型车身校正的举升模块及包括其的换电站。

技术介绍

[0002]现在电动汽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电动汽车使用的能源基本上为电能,电动汽车在电能使用完后需要充电,由于现在电池技术和充电技术的限制,电动汽车充满电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不如燃油汽车直接加油简单快速。因此,为了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在电动汽车的电能快耗尽时更换电池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为了便于给电动汽车更换电池,满足电动汽车的换电需求,需要建造换电站,以便于电动汽车的电池包在亏电时,可以通过驶入换电站进行换电。换电站设有举升模块,用于在电动汽车进行换电操作时,将电动汽车抬高,以方便换电设备可以运行至电动汽车的下方对电动汽车进行换电操作。
[0003]由于电动汽车在行驶至举升模块的过程中,由于实际行驶方向很难完全平行于换电站规定的行驶方向并停靠精确停靠至所需的位置,导致停靠在举升模块上的电动汽车的车身倾斜,从而在换电过程中电动汽车与换电设备的位置不完全对应,会出现换电失败或者重复换电操作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轮距调节机构,通过分别从车轮的外侧的两侧推动两个前车轮和两个后轮在车辆宽度方向移动来调整电动汽车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使之与换电设备位置对应,提高换电的成功率和换电效率。
[0004]但是,由于现有技术中的两个前车轮的轮距调节和两个后车轮的轮距调节是相互独立的,且均是通过从外向内的方向调节车辆的位置,从而导致两个前轮和两个后轮的轮距调节均容易出现轮距调节的误差,最终造成电动汽车在换电时无法准确与换电设备对准的问题,降低换电成功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是现有技术中电动汽车的两个前轮的轮距调节和两个后轮的轮距调节相互独立,导致容易出现轮距调节的误差,造成电动汽车在换电时无法准确与换电设备对准、换电成功率较低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用于多车型车身校正的举升模块及包括其的换电站。
[0006]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7]一种用于多车型车身校正的举升模块,包括前举升装置与后举升装置,所述前举升装置与所述后举升装置沿车辆行驶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前举升装置包括前框架体,所述后举升装置包括后框架体,所述前举升装置包括:
[0008]移动式框架,用于承载前轮;
[0009]设置在所述移动式框架上的第一轮距调节机构,所述第一轮距调节机构包括第一旋转对称机构及为所述第一旋转对称机构提供动力的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一旋转对称机构包括两个第一动力输出端,所述第一旋转对称机构相对于自身的旋转中心中心对称且两
个所述第一动力输出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沿着相反的方向同步移动;
[0010]设置在所述前框架体上并驱动所述移动式框架沿车辆行驶方向移动的轴距调节机构;
[0011]所述后举升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后框架体上的第二轮距调节机构,所述第二轮距调节机构包括第二旋转对称机构及为所述第二旋转对称机构提供动力的第二驱动单元,所述第二旋转对称机构包括两个第二动力输出端,所述第二旋转对称机构相对于自身的旋转中心中心对称且两个所述第二动力输出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沿着相反的方向同步移动;
[0012]所述第一旋转对称机构的旋转中心与所述第二旋转对称机构的旋转中心的连线平行于车辆行驶方向。
[0013]在本方案中,举升模块的前举升装置上的第一轮距调节机构、后举升装置上第二轮距调节机构分别是通过对应的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提供的动力,并分别通过第一旋转对称机构、第二旋转对称机构实现车辆前后轮的同步调整,而且第一旋转对称机构的旋转中心与第二旋转对称机构的旋转中心的连线平行于车辆行驶方向,使得两个前轮的中心和两个后轮的中心对应,轮距调节的一致性较好,车辆调节后不易出现偏移,从而轮距调节精度更高。轴距调节机构通过驱动移动式框架沿车辆行驶方向移动,进而驱动放置在移动式框架上的前轮和第一轮距调节机构沿车辆行驶方向同步移动,在实现车辆轴距调节的同时,保持前轮和第一轮距调节机构的相对位置不变,进而保证前轮在进行轴距调节时车轮不会被推歪。本方案通过对轮距和轴距的调整来保证车辆能够精准停靠在换电设备的正上方,提高换电成功率。
[0014]较佳地,所述用于多车型车身校正的举升模块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与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驱动单元与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同步输出动力。
[0015]在本方案中,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第一轮距调节机构和第二轮距调节机构同步调节车辆的前轮和后轮,进一步提高轮距调节精度。
[0016]较佳地,所述移动式框架包括第一车轮放置部和第二车轮放置部,所述第一车轮放置部和所述第二车轮放置部沿车辆宽度方向布置,所述第一车轮放置部和所述第二车轮放置部之间具有间隙;
[0017]所述第一轮距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一推动部、第二推动部和第一轮距调节到位检测装置,所述第一推动部和所述第二推动部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一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推动部和所述第二推动部均设置在两个同轴的所述车轮之间,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推动部和所述第二推动部沿车辆宽度方向分别朝所述第一车轮放置部与所述第二车轮放置部的方向同步移动;
[0018]所述第一轮距调节到位检测装置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推动部和所述第二推动部是否同步移动到位,并将检测结果反馈至所述控制单元。
[0019]在本方案中,上述设置实现第一推动部和第二推动部能够从两个前轮的内侧推动前轮,相较于从前轮外侧推动前轮而言,充分利用两个前轮之间的空间,使前举升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小。通过第一轮距调节到位检测装置能够实时检测前轮的轮距调节状态,判断前轮是否调节到位,若没有调整到位,可以及时报错或者重新进行调节。控制单元根据第一轮距调节到位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判断前轮是否调节到位,以保证车辆与换
电设备能够精确对准,提高换电效率。
[0020]较佳地,所述第一轮距调节到位检测装置为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一角度传感器,所述第一角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对称机构的旋转中心处,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旋转对称机构的转动角度。
[0021]在本方案中,先根据不同车辆的不同轮距参数预先获得第一推动部和第二推动部的位移行程后,计算第一旋转对称机构的旋转中心的转动角度,采用第一角度传感器检测第一旋转对称机构的转动角度,并将该检测到的第一旋转对称机构的转动角度反馈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根据反馈内容判断车辆的前轮位置在轮距方向上是否调节完毕。
[0022]较佳地,所述第一旋转对称机构设于所述第一车轮放置部与所述第二车轮放置部之间;
[0023]所述第一旋转对称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杆、第一旋转件与第二连杆,所述第一旋转件的中部具有旋转中心,所述第一旋转件可沿着自身的旋转中心相对于所述移动式框架转动;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多车型车身校正的举升模块,包括前举升装置与后举升装置,所述前举升装置与所述后举升装置沿车辆行驶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前举升装置包括前框架体,所述后举升装置包括后框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举升装置包括:移动式框架;设置在所述移动式框架上的第一轮距调节机构,所述第一轮距调节机构包括第一旋转对称机构及为所述第一旋转对称机构提供动力的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一旋转对称机构包括两个第一动力输出端,所述第一旋转对称机构相对于自身的旋转中心中心对称且两个所述第一动力输出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沿着相反的方向同步移动;设置在所述前框架体上并驱动所述移动式框架沿车辆行驶方向移动的轴距调节机构;所述后举升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后框架体上的第二轮距调节机构,所述第二轮距调节机构包括第二旋转对称机构及为所述第二旋转对称机构提供动力的第二驱动单元,所述第二旋转对称机构包括两个第二动力输出端,所述第二旋转对称机构相对于自身的旋转中心中心对称且两个所述第二动力输出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沿着相反的方向同步移动;所述第一旋转对称机构的旋转中心与所述第二旋转对称机构的旋转中心的连线平行于车辆行驶方向。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多车型车身校正的举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多车型车身校正的举升模块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与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驱动单元与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同步输出动力。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多车型车身校正的举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式框架包括第一车轮放置部和第二车轮放置部,所述第一车轮放置部和所述第二车轮放置部沿车辆宽度方向布置,所述第一车轮放置部和所述第二车轮放置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一轮距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一推动部、第二推动部和第一轮距调节到位检测装置,所述第一推动部和所述第二推动部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一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推动部和所述第二推动部均设置在两个同轴的所述车轮之间,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推动部和所述第二推动部沿车辆宽度方向分别朝所述第一车轮放置部与所述第二车轮放置部的方向同步移动;所述第一轮距调节到位检测装置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推动部和所述第二推动部是否同步移动到位,并将检测结果反馈至所述控制单元。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多车型车身校正的举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轮距调节到位检测装置为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一角度传感器,所述第一角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对称机构的旋转中心处,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旋转对称机构的转动角度。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多车型车身校正的举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对称机构设于所述第一车轮放置部与所述第二车轮放置部之间;所述第一旋转对称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杆、第一旋转件与第二连杆,所述第一旋转件的中部具有旋转中心,所述第一旋转件可沿着自身的旋转中心相对于所述移动式框架转动;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一旋转件的两端,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件的旋转中心中心对称;
所述第一旋转对称机构还包括第一线性导向机构和第二线性导向机构,所述第一线性导向机构和所述第二线性导向机构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旋转件的两侧,所述第一线性导向机构和所述第二线性导向机构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件的旋转中心中心对称;所述第一推动部设于所述第一线性导向机构上,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推动部,所述第二推动部设于所述第二线性导向机构上,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推动部;所述第一驱动单元连接并驱动所述第一推动部或所述第二推动部。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多车型车身校正的举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件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中部,所述第一转轴穿过所述移动式框架并与所述移动式框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角度传感器的角度检测端与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二端连接,且所述第一角度传感器的角度检测端、所述第一转动杆均与所述第一转轴同轴同步转动。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多车型车身校正的举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性导向机构和所述第二线性导向机构均包括第一导轨、第二导轨和第一滑块,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且相互平行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对称机构的旋转中心的两侧,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上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推动部和所述第二推动部分别安装在对应侧的所述第一滑块上。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多车型车身校正的举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动部和所述第二推动部均具有推板,所述推板垂直于水平面设置,所述推板朝向相应侧的所述车轮的侧面设有所述第一轮距调节到位检测装置,所述第一轮距调节到位检测装置为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多车型车身校正的举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举升装置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移动式框架的所述第一车轮放置部和所述第二车轮放置部上的车轮承载机构,所述车轮承载机构包括呈V型设置的两组第二辊轮机构,每组所述第二辊轮机构包括多个沿车辆宽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辊轮,所述第二辊轮的轴线方向垂直于车辆宽度方向。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多车型车身校正的举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辊轮机构的下端与所述移动式框架转动连接,所述车轮承载机构还包括角度调节组件,所述角度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辊轮机构与所述移动式框架之间,用于调节所述第二辊轮机构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11.如权利要求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平朱明厚庄智敏胡海龙刘青
申请(专利权)人:奥动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