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用输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152372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2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转向用输送装置,包括由上下平行设置的内顶杆和内底杆组成的机架;固定于机架的上表面的第一输送机构和第二输送机构;前者包括输送辊,后者包括输送带,两者的输送方向垂直;内顶杆上倒装有第一气缸,其电机轴上固定有顶升板;顶升板的顶端滑动设置于内顶杆上,其底端具有高度差,并与顶升板支撑件始终抵接;第一气缸驱动顶升板沿X轴方向移动,同时两者沿Z轴方向移动,并将内顶杆及第二输送机构顶升至输送带的上表面高于输送辊的上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有:第一气缸倒装于内顶杆上,将一个顶升气缸的气缸轴承受重力均布于至少两个所述顶升板上使得升降过程更加稳定,降低维修和保养成本。降低维修和保养成本。降低维修和保养成本。

Conveyor for stee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向用输送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机械制造
,尤其是涉及一种转向用输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使用输送线对产品进行输送的过程中,常常需要改变其输送方向,即存在着需要90
°
转向输送的情况。当对产品进行90
°
转向输送时,常用的做法是设置两个相互垂直放置的输送线,当产品被往前输送到达垂直输送机上时,迫使产品进行90
°
垂直换向;这种设计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产品倾翻、偏向一边甚至出现掉落现象,为此需要在两输送机拐角处设置挡板进行阻挡保护。另一方式就是在90
°
垂直换向处的两输送机之间连接一90
°
弧形动力辊道输送机,可以较有效的使产品进行90
°
垂直换向输送,其缺陷是动力辊子要做成圆锥形,两侧机架要做成圆弧形,制作安装要求较高,成本较高。此外,上述两种设计方式均存在占地面积大,且如若产品输送无需转向时,则该装置失去效用,浪费成本。
[0003]针对上述问题中国专利CN201721145048.7所揭示的“用于电器元件的输送转向装置”中已提出解决方案。该技术中当产品移动至第二输送线时通过顶升气缸将第二输送线顶升至第一输送线上表面,并实现输送方向的转向。在第二输送线上升过程中,顶升气缸需承受第二输送线以及其上承载的产品的所有重量,故长期使用后将大大缩短顶升气缸的使用寿命,增加后期维修和更换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转向用输送装置。
[0005]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转向用输送装置,包括
[0007]机架,至少包括上下平行设置的内顶杆和内底杆;所述内底杆上垂设有用于支撑所述内顶杆的连接杆;
[0008]输送机构,包括固定于所述机架的上表面的第一输送机构和第二输送机构;所述第一输送机构至少包括输送辊,所述第二输送机构至少包括输送带;所述输送带的输送方向与所述输送辊的输送方向相互垂直;第一状态,所述输送带的上表面不高于所述输送辊的上表面;第二状态,所述输送带的上表面高于所述输送辊的上表面;
[0009]顶升机构,包括倒装于所述内顶杆上的第一气缸,固定于其电机轴远端的顶升板,以及顶升板支撑件;所述第一气缸的设置方向与所述内顶杆的设置方向一致;所述顶升板的顶端滑动设置于所述内顶杆上,其底端具有高度差,并与所述顶升板支撑件始终抵接;启动所述第一气缸驱动所述顶升板沿X轴方向移动,同时两者在所述顶升板支撑件的支撑下沿Z轴方向移动,并将所述内顶杆及所述第二输送机构顶升,直至所述输送带的上表面高于所述输送辊的上表面。
[0010]优选的,所述内顶杆上设置有滑槽连接件,所述滑槽连接件上形成有抵接于所述
内顶杆下表面的通孔,所述顶升板的顶端设置于所述通孔内,且所述通孔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一气缸的气缸轴伸缩行程。
[0011]优选的,所述连接杆上形成有一凹槽,该凹槽内设置有沿其设置方向滑动的槽轮,所述槽轮与所述内顶杆之间通过连接板连接,并与所述内顶杆同步升降;所述内顶杆相对所述内底杆上下移动,且所述内底杆的长度为所述机架的长度。
[0012]优选的,所述机架还包括上下平行设置的外顶杆和外底杆,两者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连接杆的长度;所述外底杆位于所述内底杆的端部,并垂直连接两根沿Y轴方向平行设置的所述内底杆;所述外顶杆位于所述内顶杆的外侧,且其设置方向与所述内顶杆的设置方向垂直;所述外顶杆的长度等于所述机架的宽度。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输送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输送辊两端且相互平行的辊轴安装座,所述辊轴安装座固定于所述外顶杆上;所述辊轴安装座上形成有一组安装槽,且所述安装槽与所述输送辊间隔设置;第一状态,所述输送带设置于所述安装槽中;第二状态,所述输送带位于所述安装槽上方。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输送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辊轴安装座内侧并用于控制所述输送辊启动或停止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通过输送链条条驱动一组所述输送辊同步旋转,所述输送链绕设于一组所述输送辊端部的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一电机上的主动齿轮的外周。
[0015]优选的,所述第一输送机构还包括挡料板,所述挡料板位于所述输送辊的出料端,并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辊轴安装座的端部。
[0016]优选的,所述第二输送机构还包括驱动一组所述输送带同步工作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位于所述辊轴安装座的外侧。
[0017]优选的,所述输送带的内部设置有一支撑型条;所述支撑型条的两端设置有驱动所述输送带旋转的动力轮;两个所述动力轮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所述输送辊的长度;所述支撑型条的外侧固定有一安装板,且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动力轮的两端面抵接,动力轮的轴心贯穿所述安装板。
[0018]优选的,位于同一所述动力轮端面的两个所述安装板的外侧分别设置有从动齿轮和转轴安装座;所述从动齿轮设置于所述动力轮的轴心上;所述转轴安装座由一根转轴贯穿,所述转轴上套设一组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通过链条与所述从动齿轮连接。
[0019]优选的,所述转轴安装座与所述安装板垂直固定;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转轴平行设置,并通过输送链驱动所述转轴自转。
[0020]优选的,每根所述支撑型条两侧通过L型连接片与支撑条连接;所述支撑条至少有两根,且两个所述支撑条的设置方向均与所述支撑型条的设置方向垂直。
[0021]优选的,两根所述支撑条之间设置有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固定于安装杆上,所述安装杆连接两根平行设置的所述内顶杆;所述第二气缸的气缸轴与任一所述支撑条固定连接,并驱动所述第二输送机构相对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移动。
[0022]优选的,所述支撑条与所述内顶杆之间设置有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内顶杆上的导轨,和沿所述导轨的设置方向移动的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支撑条固定连接。
[0023]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0024]稳定性高,第一气缸倒装于内顶杆上,改变设计人员的惯常思维,相对于传统技术方案中采用一个顶升气缸直接顶升第二输送机构而言,这种设计将一根顶升气缸的气缸轴承受重力均布于至少两个所述顶升板上使得升降过程更加稳定,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维修和保养成本;
[0025]可调节,通过顶升机构可调节地控制第二输送机构的上升距离,以适应在不同高度空间使用转向输送装置;通过滑动组件控制第二输送机构相对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移动,以调节第二输送机构在第一输送机构的位置,满足不同长度的第二输送机构的输送要求,以及产品移动距离的需求;
[0026]节约成本,机架的同一侧只需采用一个第一气缸即可同时驱动至少一个顶升板同时移动,移动的过程中同时在顶升支撑件的支撑力下降将第二输送机构顶升,以实现第二输送机构与第一输送机构分离,以便启动第二输送机构后实现转向输送其上承载的产品。
附图说明
[0027]图1: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转向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00),至少包括上下平行设置的内顶杆(1001)和内底杆(1002);所述内底杆(1002)上垂设有用于支撑所述内顶杆(1001)的连接杆(1003);输送机构,包括固定于所述机架(100)的上表面的第一输送机构和第二输送机构;所述第一输送机构至少包括输送辊(11),所述第二输送机构至少包括输送带(21);所述输送带(21)的输送方向与所述输送辊(11)的输送方向相互垂直;第一状态,所述输送带(21)的上表面不高于所述输送辊(11)的上表面;第二状态,所述输送带(21)的上表面高于所述输送辊(11)的上表面;顶升机构,包括倒装于所述内顶杆(1001)上的第一气缸(31),固定于其电机轴远端的顶升板(32),以及顶升板支撑件(33);所述第一气缸(31)的设置方向与所述内顶杆(1001)的设置方向一致;所述顶升板(32)的顶端滑动设置于所述内顶杆(1001)上,其底端具有高度差,并与所述顶升板支撑件(33)始终抵接;启动所述第一气缸(31)驱动所述顶升板(32)沿X轴方向移动,同时两者在所述顶升板支撑件(33)的支撑下沿Z轴方向移动,并将所述内顶杆(1001)及所述第二输送机构顶升,直至所述输送带(21)的上表面高于所述输送辊(11)的上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顶杆(1001)上设置有滑槽连接件(1004),所述滑槽连接件(1004)上形成有抵接于所述内顶杆(1001)下表面的通孔,所述顶升板(32)的顶端设置于所述通孔内,且所述通孔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一气缸(31)的气缸轴伸缩行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1003)上形成有一凹槽,该凹槽内设置有沿其设置方向滑动的槽轮(1005),所述槽轮(1005)与所述内顶杆(1001)之间通过连接板(1006)连接,并与所述内顶杆(1001)同步升降;所述内顶杆(1001)相对所述内底杆(1002)上下移动,且所述内底杆(1002)的长度为所述机架(100)的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00)还包括上下平行设置的外顶杆(1007)和外底杆(1008),两者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连接杆(1003)的长度;所述外底杆(1008)位于所述内底杆(1002)的端部,并垂直连接两根沿Y轴方向平行设置的所述内底杆(1002);所述外顶杆(1007)位于所述内顶杆(1001)的外侧,且其设置方向与所述内顶杆(1001)的设置方向垂直;所述外顶杆(1007)的长度等于所述机架(100)的宽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输送辊(11)两端且相互平行的辊轴安装座(10),所述辊轴安装座(10)固定于所述外顶杆(1007)上;所述辊轴安装座(10)上形成有一组安装槽(101),且所述安装槽(101)与所述输送辊(11)间隔设置;第一状态,所述输送带(21)设置于所述安装槽(101)中;第二状态,所述输送带(21)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越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新井田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