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器的缓冲结构及减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36179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16: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减振器的缓冲结构及减振器,其中,减振器的缓冲结构设于减振器的缸体总成上。缸体总成内的缸室被活塞杆上的活塞分隔为第一缸室和第二缸室,缓冲结构包括位于第一缸室端部的缓冲单元,缓冲单元中设有缓冲腔、以及连通缓冲腔和第一缸室的节流通道,活塞杆带动活塞向着第一缸室端部运动时,活塞杆能够形成对缓冲腔的挤压,并可减小节流通道的流通截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减振器的缓冲结构,当活塞杆向下运动时,一部分油液从第一缸室流向第二缸室为活塞杆提供阻尼力,还有一部分油液是从缓冲腔经节流通道流进第一缸室后,再流向第二缸室,由于活塞杆对缓冲腔挤压过程中节流通道的流通截面减小,因此能产生更大的液压缓冲力,以利于改善减振器的减振缓冲性能。能。能。

Buffer structure and shock absorber of shock absorb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振器的缓冲结构及减振器


[0001]本技术涉及减振器
,特别涉及一种减振器的缓冲结构。另外,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减振器。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悬架运动会使得减振器活塞杆和工作缸相对运动,带动油液通过复原阀总成及压缩阀总成在工作缸上下腔及油缸腔来回流动,产生阻尼力,吸收汽车运动产生的振动能量,保证了驾驶舒适性。
[0003]由于减振器在车辆中的功能,使得活塞杆相对于工作缸一直做往复直线运动。当车辆相对于车身跳动至上下极限位置时,须由减振器实现对车轮上下跳动极限进行缓冲约束,这两个极限位置需要减振器在很短的运动距离内提供很大的阻尼力,这是已有的复原阀总成和压缩阀总成所不能做到的,所以需要在减振器内增加额外的缓冲机构,来抑制车轮极限位置的上下跳动,确保汽车行驶的舒适性。
[0004]常见的减振器结构很少带压缩液压缓冲结构,当汽车掉入大坑将要出坑时受到的冲击较大,同时可能伴随有异响,不能为乘客带来优质的驾乘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减振器的缓冲结构,以利于改善减振器的减振缓冲性能。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7]一种减振器的缓冲结构,设于所述减振器的缸体总成上;所述缸体总成内的缸室被所述活塞杆上的活塞分隔为第一缸室和第二缸室;所述缓冲结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缸室端部的缓冲单元,所述缓冲单元中设有缓冲腔、以及连通所述缓冲腔和所述第一缸室的节流通道;所述活塞杆带动所述活塞向着所述第一缸室端部运动时,所述活塞杆能够形成对所述缓冲腔的挤压,并可减小所述节流通道的流通截面。
[0008]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单元包括将所述缓冲腔和所述第一缸室分隔开来的软垫,所述节流通道设于所述软垫上;所述活塞杆可同时挤压所述缓冲腔以及所述软垫,而减小所述节流通道的流通截面。
[0009]进一步的,所述缓冲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缸体总成底部的压缩阀总成;所述压缩阀总成具有设于所述缸体总成上的压缩阀座、以及设于所述压缩阀座上的缓冲缸套,所述缓冲腔形成于所述缓冲缸套内;由所述活塞杆向着所述压缩阀座的方向,所述缓冲腔内依次设置有相互抵接的缓冲活塞弹性件、压盖、所述软垫以及垫板,所述垫板固设于所述缓冲缸套上;
[0010]所述活塞杆的底端顶推于所述缓冲活塞上,以同时挤压所述缓冲腔和所述软垫;所述垫板、所述压盖、以及所述压缩阀座和所述垫板之间的所述缓冲缸套上均设有通道,以使所述节流通道可连通所述缓冲腔和所述第一缸室。
[0011]进一步的,所述缓冲缸套的顶部设有用于将所述缓冲活塞挡置于所述缓冲腔内的挡圈,且所述挡圈中设有冲头;所述活塞杆通过所述冲头形成对所述缓冲活塞的顶推。
[0012]进一步的,所述冲头和所述缓冲活塞之间设有上缓冲软垫。
[0013]进一步的,所述压盖的中部设有第一通孔,对应所述第一通孔,所述软垫的上表面中部设有上凹槽;所述垫板的中部设有第二通孔,对应所述第二通孔,所述软垫的下表面中部设有下凹槽;所述软垫的周面与所述缓冲腔的内壁之间设有间隙,所述节流通道包括设于所述软垫上表面的流通槽、以及设于所述软垫下表面的节流槽;所述流通槽连通于所述上凹槽和所述间隙之间,所述节流槽连通于所述下凹槽和所述间隙之间。
[0014]进一步的,所述软垫的周面上设有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与所述缓冲腔的内壁抵接。
[0015]进一步的,所述缓冲腔包括位于所述压缩阀座和所述垫板之间的连通腔;所述垫板上设有用于连通所述节流通道和所述连通腔的第二通孔,所述缓冲缸套上设有用于连通所述连通腔和所述第一缸室的第三通孔。
[0016]进一步的,所述缸体总成包括工作缸、以及套设于所述工作缸外部的贮油缸;所述缸室形成于所述工作缸内,所述连通腔与所述贮油缸和所述工作缸之间的储油腔连通。
[0017]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18]本技术所述的减振器的缓冲结构,当活塞杆向下运动压缩缓冲单元时,一部分油液从第一缸室流向第二缸室为活塞杆提供阻尼力,还有一部分油液是从缓冲腔经节流通道流进第一缸室后,再流向第二缸室,同时,由于活塞杆对缓冲腔挤压过程中节流通道的流通截面减小,因此能产生更大的液压缓冲力,以利于改善减振器的减振缓冲性能。
[0019]另外,上缓冲软垫处于冲头和缓冲活塞之间,在液压缓冲工作过程中,上缓冲软垫能够起到缓冲作用,同时上缓冲软垫能够保证缓冲活塞复位时的位置,避免缓冲活塞碰撞挡圈,从而减少因冲击碰撞产生的异响。
[0020]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减振器,所述减振器中设有本技术所述的减振器的缓冲结构。
[0021]本技术所述的减振器,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减振器的缓冲结构,能够为车辆提供较大的缓冲,对车轮上下跳动极限进行缓冲约束,有助于提升整车性能,更好的适应复杂地形条件下对整车的冲击,提高整车安全性和舒适性。
附图说明
[0022]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是用于解释本技术,其中涉及到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语仅用于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均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减振器的缓冲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图1中A

A视角的剖视图;
[002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减振器的缓冲结构的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002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缓冲缸套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压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减振器的缓冲结构的剖视图的局部图;
[002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软垫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软垫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说明:
[0032]1、缸体总成;11、贮油缸;111、储油腔;12、工作缸;121、第一缸室;122、第二缸室;
[0033]20、压缩阀座;200、第三通孔;201、过渡部;202、连通腔;21、缓冲缸套;210、挡圈;211、垫板;212、第二通孔;22、缓冲活塞;220、上缓冲软垫;23、缓冲单元;231、弹性件;232、压盖;2320、第一通孔;233、缓冲腔;24、软垫;242、流通槽;243、节流槽;244、定位凸起;245、上凹槽;246、下凹槽;
[0034]3、活塞杆;30、油封总成;32、冲头;33、止动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3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振器的缓冲结构,设于所述减振器的缸体总成(1)上;所述缸体总成(1)内的缸室被活塞杆(3)上的活塞(310)分隔为第一缸室(121)和第二缸室(122);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结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缸室(121)端部的缓冲单元(23),所述缓冲单元(23)中设有缓冲腔(233)、以及连通所述缓冲腔(233)和所述第一缸室(121)的节流通道;所述活塞杆(3)带动所述活塞(310)向着所述第一缸室(121)端部运动时,所述活塞杆(3)能够形成对所述缓冲腔(233)的挤压,并可减小所述节流通道的流通截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的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单元(23)包括将所述缓冲腔(233)和所述第一缸室(121)分隔开来的软垫(24),所述节流通道设于所述软垫(24)上;所述活塞杆(3)可同时挤压所述缓冲腔(233)以及所述软垫(24),而减小所述节流通道的流通截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器的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缸体总成(1)底部的压缩阀总成;所述压缩阀总成具有设于所述缸体总成(1)上的压缩阀座(20)、以及设于所述压缩阀座(20)上的缓冲缸套(21),所述缓冲腔(233)形成于所述缓冲缸套(21)内;由所述活塞杆(3)向着所述压缩阀座(20)的方向,所述缓冲腔(233)内依次设置有相互抵接的缓冲活塞(22)、弹性件(231)、压盖(232)、所述软垫(24)以及垫板(211),所述垫板(211)固设于所述缓冲缸套(21)上;所述活塞杆(3)的底端顶推于所述缓冲活塞(22)上,以同时挤压所述缓冲腔(233)和所述软垫(24);所述垫板(211)、所述压盖(232)、以及所述压缩阀座(20)和所述垫板(211)之间的所述缓冲缸套(21)上均设有通道,以使所述节流通道可连通所述缓冲腔(233)和所述第一缸室(12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器的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缸套(21)的顶部设有用于将所述缓冲活塞(22)挡置于所述缓冲腔(233)内的挡圈(2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先峰何浦马江丰陈龙华董艳伟黄欢陈江洋屈治州张旭琛戎周
申请(专利权)人:精诚工科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