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自动升降的轻量化汽车尾翼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3250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15: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尾翼技术领域,具体为可自动升降的轻量化汽车尾翼,包括:底板和位于底板上侧的尾翼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左侧前后部均设置有轴座,所述轴座的上端通过转轴与尾翼板转动连接;所述尾翼板包括中间扰流板和设置在中间扰流板两端的侧挡风板,所述中间扰流板为上表面平直、下表面弧形下凸的形状,所述中间扰流板的下表面中部和右侧均设置有连接轴,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中部和右侧通过销轴分别转动连接有缓冲限位机构和伸缩机构,所述缓冲限位机构和伸缩机构的上端分别与两个连接轴转动连接。通过伸缩机构的设置,能够对尾翼板推动上下摆动,从而使得尾翼板能够根据车速进行调节角度,保持尾翼处于高效工作状态。保持尾翼处于高效工作状态。保持尾翼处于高效工作状态。

Lightweight auto tail with automatic lift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自动升降的轻量化汽车尾翼


[0001]本技术涉及尾翼
,具体为可自动升降的轻量化汽车尾翼。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在高速行驶时,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在行驶过程中会遇到空气阻力,围绕汽车重心同时产生纵向、侧向和垂直上升的三个方向的空气动力量,其中纵向为空气阻力。
[0003]为了有效地减少并克服汽车高速行驶时空气阻力的影响,人们设计使用了汽车尾翼,其作用就是使空气对汽车产生第四种作用力,即产生较大的对地面的附着力,它能抵消一部分升力,有效控制汽车上浮,使风阻系数相应减小,使汽车能紧贴在道路地面行驶,从而提高行驶的稳定性能。
[0004]现有的汽车尾翼通常为固定的,这样难以根据速度的不同进行调节,使用效果难以达到较高水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可自动升降的轻量化汽车尾翼,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可自动升降的轻量化汽车尾翼,包括:
[0007]底板和位于底板上侧的尾翼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左侧前后部均设置有轴座,所述轴座的上端通过转轴与尾翼板转动连接;
[0008]所述尾翼板包括中间扰流板和设置在中间扰流板两端的侧挡风板,所述中间扰流板为上表面平直、下表面弧形下凸的形状,所述中间扰流板的下表面中部和右侧均设置有连接轴,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中部和右侧通过销轴分别转动连接有缓冲限位机构和伸缩机构,所述缓冲限位机构和伸缩机构的上端分别与两个连接轴转动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的下表面设置有用于固定的粘接胶层。
[0010]进一步地,所述缓冲限位机构包括中空的外壳体和一端滑动连接在外壳体内的滑杆,所述滑杆位于外壳体内的一端连接有限位板,所述外壳体内壁且位于限位板的两侧均设置有挡块。
[0011]进一步地,所述挡块与限位板之间设置有弹性支撑件。
[0012]进一步地,所述中间扰流板为中空结构,在所述中间扰流板的内腔两端均设置有内螺纹套,所述侧挡风板与内螺纹套之间通过螺钉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中间扰流板的内腔等距离设置有加强筋板。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通过伸缩机构的设置,能够对尾翼板推动上下摆动,从而使得尾翼板能够根据车速进行调节角度,保持尾翼处于高效工作状态。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尾翼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尾翼板的仰视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尾翼板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缓冲限位机构的剖视图。
[0021]图中:1底板、2侧挡风板、3中间扰流板、4轴座、5缓冲限位机构、51外壳体、52滑杆、53限位板、54挡块、55弹性支撑件、6伸缩机构、7加强筋板、8内螺纹套、9连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4]实施例:
[0025]请参阅图1

5,本技术提供技术方案:可自动升降的轻量化汽车尾翼,包括:
[0026]底板1和位于底板1上侧的尾翼板,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左侧前后部均设置有轴座4,所述轴座4的上端通过转轴与尾翼板转动连接;
[0027]所述尾翼板包括中间扰流板3和设置在中间扰流板3两端的侧挡风板2,所述中间扰流板3为上表面平直、下表面弧形下凸的形状,所述中间扰流板3的下表面中部和右侧均设置有连接轴9,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中部和右侧通过销轴分别转动连接有缓冲限位机构5和伸缩机构6,所述缓冲限位机构5和伸缩机构6的上端分别与两个连接轴9转动连接。
[0028]优选的,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设置有用于固定的粘接胶层。通过粘接胶层粘接的方式,使得底板1与车辆之间不需要螺钉等建立部件,不会造成车辆的损坏,且安装较为方便。
[0029]优选的,所述缓冲限位机构5包括中空的外壳体51和一端滑动连接在外壳体51内的滑杆52,所述滑杆52位于外壳体51内的一端连接有限位板53,所述外壳体51内壁且位于限位板53的两侧均设置有挡块54。通过挡块54的设置,对限位板53的移动范围限定,从而使得尾翼板的转动角度得到限制,避免尾翼板的转动角度范围过大。
[0030]优选的,所述挡块54与限位板53之间设置有弹性支撑件55。通过弹性支撑件55的设置,对限位板53起到弹性支撑的作用,使得尾翼板的转动较为平缓。
[0031]优选的,所述中间扰流板3为中空结构,在所述中间扰流板3的内腔两端均设置有内螺纹套8,所述侧挡风板2与内螺纹套8之间通过螺钉连接。减轻尾翼板整体的质量,降低配重。
[0032]优选的,所述中间扰流板3的内腔等距离设置有加强筋板7。提高结构强度。
[0033]工作原理:使用时,将底板1通过粘接胶层与车辆后尾箱盖粘接,使得整体固定到
这两后尾箱盖上,需要调整尾翼板的摆动角度时,伸缩机构6进行伸长或缩短,使得侧挡风板2的右侧围绕轴座4上端的转轴进行摆动,实现侧挡风板2的角度调整。
[0034]尾翼板进行摆动时,尾翼板带动滑杆52相对外壳体51移动,且弹性支撑件55起到对滑杆52弹性复位的作用,保持外壳体51、滑杆52之间稳定,不会出现松动晃动的情况。
[0035]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3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可自动升降的轻量化汽车尾翼,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和位于底板(1)上侧的尾翼板,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左侧前后部均设置有轴座(4),所述轴座(4)的上端通过转轴与尾翼板转动连接;所述尾翼板包括中间扰流板(3)和设置在中间扰流板(3)两端的侧挡风板(2),所述中间扰流板(3)为上表面平直、下表面弧形下凸的形状,所述中间扰流板(3)的下表面中部和右侧均设置有连接轴(9),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中部和右侧通过销轴分别转动连接有缓冲限位机构(5)和伸缩机构(6),所述缓冲限位机构(5)和伸缩机构(6)的上端分别与两个连接轴(9)转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动升降的轻量化汽车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设置有用于固定的粘接胶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动升降的轻量化汽车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鹏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电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