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2303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13:31
提供可高水平地兼顾驾驶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的充气轮胎。在该充气轮胎中,胎圈芯(5)埋设在胎圈部(3)中,第一胎边芯(6)设置于该胎圈芯(5)的外周上,胎体层(4)围绕胎圈芯(5)和第一胎边芯(6)从轮胎内侧向外侧卷绕,在胎体层(4)的卷绕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设置有第二胎边芯(16),其中,第一胎边芯(6)的上端的高度H1在轮胎截面高度SH的10%~30%的范围内,胎体层(4)的卷绕端设置于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Pmax)更靠向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第二胎边芯(16)的上端设置于第一胎边芯(6)的上端与胎体层(4)的卷绕端之间,第二胎边芯(16)呈朝向轮胎径向外侧逐渐变细的形状,在第二胎边芯的预定位置处的厚度G1~G3满足0.5≤G2/G1≤0.8、0.4≤G3/G1≤0.6的关系。0.4≤G3/G1≤0.6的关系。0.4≤G3/G1≤0.6的关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充气轮胎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适合作为安装在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port Utility Vehicle,SUV)或小型货车上的轮胎的充气轮胎,更详细而言,涉及可高水平地兼顾驾驶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0002]在充气轮胎中,由高硬度橡胶组合物制成的的胎边芯设置在胎圈芯的外周上。通过设置如上所述的胎边芯,提高充气轮胎的驾驶稳定性。然而,当增加胎边芯的尺寸时,虽然可以获得提高驾驶稳定性的效果,但存在诸如乘坐舒适性等其他轮胎性能劣化的问题。因此,尝试通过在胎圈部添加除了胎边芯之外的辅助胎边芯来兼顾驾驶稳定性和其他轮胎性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
[0003]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对于如安装在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或小型货车上的轮胎等的轮胎截面高度较高的充气轮胎,即使添加辅助胎边芯,也无法优化驾驶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997941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211893号公报...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充气轮胎,具有向轮胎周向延伸并呈环形的胎面部、设置于所述胎面部的两侧的一对侧壁部以及设置于上述侧壁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在各胎圈部中埋设有向轮胎周向延伸的环形胎圈芯,在所述胎圈芯的外周设置有第一胎边芯,所述胎体层在各胎圈部中围绕所述胎圈芯和所述第一胎边芯从轮胎内侧向外侧卷绕,在所述胎体层的卷绕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设置有第二胎边芯,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胎边芯的上端的轮胎径向高度H1在轮胎截面高度SH的10%~30%的范围内,所述胎体层的卷绕端设置于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更靠向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所述第二胎边芯的上端在轮胎径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胎边芯的上端与所述胎体层的卷绕端之间,所述第二胎边芯呈朝向轮胎径向外侧逐渐变细的形状,在所述第一胎边芯的上端位置处所述第二胎边芯的厚度最厚,所述第一胎边芯的上端位置处的所述第二胎边芯的厚度G1、从所述第一胎边芯的上端至所述第二胎边芯的上端的轮胎径向高度H4的1/2的位置处的所述第二胎边芯的厚度G2、以及从所述第一胎边芯的上端至所述第二胎边芯的上端的轮胎径向高度H4的3/4的位置处的所述第二胎边芯的厚度G3满足0.5≤G2/G1≤0.8、0.4≤G3/G1≤0.6的关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胎边芯的上端的轮胎径向高度H3相对于所述第一胎边芯的上端的轮胎径向高度H1和所述胎体层的卷绕端的轮胎径向高度H2满足H3>(H1+H2)/2的关系。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胎边芯的下端的轮胎径向高度H5在所述第一胎边芯的上端的轮胎径向高度H1的50%~7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竹森谅平
申请(专利权)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