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振器耐久性检测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8861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1 20: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减振器耐久性检测设备。该减振器耐久性检测设备包括加载装置;所述加载装置包括支架、加载板、垂向力加载件和侧向力加载件;所述支架包括位于所述加载板上方的上安装板,所述待测减振器安装在所述上安装板和所述加载板之间;所述侧向力加载件连接待测减振器并用于对所述待测减振器施加侧向力;所述垂向力加载件连接所述加载板,并用于带动所述加载板相对于所述上安装板自下向上移动,进而自下向上对所述待测减振器施加垂向力。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减振器耐久性检测设备可以覆盖所述待测减振器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所有的受力和全频率覆盖情况,进一步提高了该减振器耐久性检测设备的检测精度。了该减振器耐久性检测设备的检测精度。了该减振器耐久性检测设备的检测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振器耐久性检测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试验
,特别是涉及一种减振器耐久性检测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减振器作为汽车悬架的重要组成部件,可以加速车架与车身之间振动的衰减,以改善汽车在不平坦路面上行驶时产生的冲击力,保证了汽车行驶时的平顺性。减振器的工作原理为当车架与车桥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减振器内的活塞将上下移动,使得减振器腔内的油液反复地从一个腔体经过不同的空隙进入另一个腔体内,此时,孔壁与油液之间的摩擦以及油液分子之间的摩擦形成阻尼力,使汽车的振动能量转化为油液热能,再通过减振器散发到外界环境中。然而,减振器在长时间的使用后其内部的油液会发生泄露的现象,使得减振器的减振能力衰减,从而影响汽车的驾驶体验感;因此,在出厂前均减振器需要通过试验来检测其耐久性,以保证减振器的质量。现有技术中,对减振器进行耐久性试验时,减振器耐久性检测设备通常只能对减振器加载垂向力,而减振器在汽车上的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受到不同方向的作用力,因此,仅加载垂向力会而导致减振器的试验检测精度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减振器耐久性检测设备对减振器进行耐久性试验时的检测精度低等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减振器耐久性检测设备。
[0004]鉴于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减振器耐久性检测设备,包括加载装置;所述加载装置包括支架、加载板、垂向力加载件和侧向力加载件;所述支架包括位于所述加载板上方的上安装板,所述待测减振器安装在所述上安装板和所述加载板之间;
[0005]所述侧向力加载件连接待测减振器并用于对所述待测减振器施加侧向力;
[0006]所述垂向力加载件连接所述加载板,并用于带动所述加载板相对于所述上安装板自下向上移动,进而自下向上对所述待测减振器施加垂向力。
[0007]可选地,所述减振器耐久性检测设备还包括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箱、内循环组件和外循环组件;所述内循环组件和所述外循环组件均安装在所述冷却箱上;所述冷却箱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加载装置的容纳空间;
[0008]所述内循环组件用于吸取所述容纳空间的冷却液,并将吸取的冷却液喷向安装在所述加载装置上的待测减振器;
[0009]所述外循环组件用于抽取所述内循环组件喷入所述容纳空间内的冷却液,并在对抽取的冷却液进行冷却之后将其重新输送至所述容纳空间内。
[0010]可选地,所述内循环组件包括第一冷却管、第二冷却管、内循环驱动件以及与所述待测减振器相对设置的喷嘴;所述内循环驱动件的进口通过所述第一冷却管连通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内循环驱动件的出口通过所述第二冷却管连通所述喷嘴;
[0011]所述内循环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一冷却管吸取所述容纳空间的冷却液,并将吸取的冷却液顺次通过所述第二冷却管和所述喷嘴喷向安装在所述加载装置上的待测减振器。
[0012]可选地,所述外循环组件包括第三冷却管、第四冷却管、外循环驱动件以及散热器;所述外循环驱动件的进口通过所述第三冷却管连通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外循环驱动件的出口通过所述第四冷却管连通所述散热器的进口,所述散热器的出口连通所述容纳空间;
[0013]所述外循环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三冷却管抽取所述内循环组件喷入所述容纳空间内的冷却液,并将抽取的冷却液输入所述散热器中进行冷却之后,将已冷却的冷却液通过所述第四冷却管重新输送至所述容纳空间内。
[0014]可选地,所述散热器包括安装板和均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的风扇和冷却管路;所述安装板安装在所述冷却箱的外壁上,所述风扇与所述冷却管路相对设置,所述冷却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四冷却管以及所述容纳空间连通。
[0015]可选地,所述减振器耐久性检测设备还包括控制器和安装在所述待测减振器上并用于检测所述待测减振器的温度的热传感器;
[0016]所述控制器接收所述热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待测减振器的实时温度,在检测到所述实时温度超出预设温度范围时,控制所述内循环组件和所述外循环组件启动,以将所述待测减振器的所述实时温度调节至所述预设温度范围内。
[0017]可选地,所述加载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待测减振器平行设置的直线导轨;所述垂向力加载件通过所述直线导轨连接所述加载板。
[0018]可选地,所述侧向力加载件包括侧向力作用缸和第一万向节所述侧向力作用缸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万向节连接所述待测减振器。
[0019]可选地,所述侧向力加载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待测减振器上的侧向力感应器;
[0020]在通过所述侧向力作用缸向所述待测减振器施加预设测试侧向力之后,获取所述侧向力感应器测得的实时侧向力;
[0021]根据所述实时侧向力和所述预设测试侧向力确定侧向补偿力,并通过所述侧向力作用缸向所述待测减振器施加侧向补偿力。
[0022]可选地,所述垂向力加载件包括垂向力作用缸和第二万向节;所述垂向力作用缸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万向节连接所述加载板。
[0023]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待测减振器安装在所述上安装板和所述加载板之间,所述垂向力加载件连接所述加载板,并通过所述加载板带动所述待测减振器相对于所述上安装板自下向上振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垂向力加载件通过所述加载板向所述待测减振器加载自下向上的垂向力,该垂向力使得待测减振器可以直接模拟待测减振器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自下向上的振动(比如道路随机载荷等中高频载荷),从而提高了该减振器耐久性检测设备的检测精度;另外,所述侧向力加载件可以直接向所述待测减振器加载侧向力,再结合所述垂向力加载件向所述加载件加载的垂向力,从而可以覆盖所述待测减振器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全频率覆盖其所有的受力情况,进一步提高了该减振器耐久性检测设备的检测精度;另外,该减振器耐久性检测设备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减振器耐久性检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减振器耐久性检测设备的加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减振器耐久性检测设备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8]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29]1、加载装置;11、垂向力加载件;111、垂向力作用缸;112、第二万向节;12、侧向力加载件;121、侧向力作用缸;122、第一万向节;13、支架;131、上安装板;14、加载板;15、直线导轨;16、固定座;2、冷却装置;21、冷却箱;211、容纳空间;22、内循环组件;221、第一冷却管;222、第二冷却管;223、内循环驱动件;224、喷嘴;23、外循环组件;231、第三冷却管;232、第四冷却管;233、外循环驱动件;234、散热器;2341、安装板;2342、风扇;100、待测减振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振器耐久性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加载装置;所述加载装置包括支架、加载板、垂向力加载件和侧向力加载件;所述支架包括位于所述加载板上方的上安装板,所述待测减振器安装在所述上安装板和所述加载板之间;所述侧向力加载件连接待测减振器并用于对所述待测减振器施加侧向力;所述垂向力加载件连接所述加载板,并用于带动所述加载板相对于所述上安装板自下向上移动,进而自下向上对所述待测减振器施加垂向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耐久性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耐久性检测设备还包括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箱、内循环组件和外循环组件;所述内循环组件和所述外循环组件均安装在所述冷却箱上;所述冷却箱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加载装置的容纳空间;所述内循环组件用于吸取所述容纳空间的冷却液,并将吸取的冷却液喷向安装在所述加载装置上的待测减振器;所述外循环组件用于抽取所述内循环组件喷入所述容纳空间内的冷却液,并在对抽取的冷却液进行冷却之后将其重新输送至所述容纳空间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器耐久性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组件包括第一冷却管、第二冷却管、内循环驱动件以及与所述待测减振器相对设置的喷嘴;所述内循环驱动件的进口通过所述第一冷却管连通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内循环驱动件的出口通过所述第二冷却管连通所述喷嘴;所述内循环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一冷却管吸取所述容纳空间的冷却液,并将吸取的冷却液顺次通过所述第二冷却管和所述喷嘴喷向安装在所述加载装置上的待测减振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器耐久性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循环组件包括第三冷却管、第四冷却管、外循环驱动件以及散热器;所述外循环驱动件的进口通过所述第三冷却管连通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外循环驱动件的出口通过所述第四冷却管连通所述散热器的进口,所述散热器的出口连通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外循环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三冷却管抽取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鑫王高峰樊愿华吴博龙卢海波李开标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