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汽车后悬架的高强度轻量化转向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78715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1 18: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汽车后悬架的高强度轻量化转向节,转向节的前部是上摆臂安装部(3),其上设有A支臂(3A)与B支臂(3B);转向节的后部是上H臂后安装部(6);转向节的左部是上H臂前安装部(2)、卡钳B安装部(7B)、卡钳A安装部(7A);转向节的右部是上束臂安装部(4)、上H臂拉杆安装部(5)。转向节上设有四个腔体、轴承配合孔(8)和轴承安装部(9)。上摆臂安装部(3)的A支臂(3A)与上束臂安装部(4)之间是第一加强连接部(11)。上束臂安装部(4)与上H臂后安装部(6)之间是第二加强连接部(12)。卡钳A安装部(7A)与卡钳B安装部(7B)之间是第三加强连接部(13)。该转向节为一体成型结构件。该转向节为一体成型结构件。该转向节为一体成型结构件。

High strength lightweight steering knuckle for automotive rear suspen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汽车后悬架的高强度轻量化转向节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转向桥上的一种汽车后悬架的高强度轻量化转向节。

技术介绍

[0002]转向节是汽车转向桥上的主要零件之一,主要用于汽车稳定行驶并传递行驶方向。转向节是汽车后悬架的主要连接部件,一些中高级轿车多采用多连杆式独立悬架,增加乘坐舒适性。转向节分别与控制臂、卡钳和后传动轴连接,用于传递各个方向的力,承受来自车轮多变的冲击载荷,受力情况复杂。
[0003]转向节属于安全件,需要满足很高的强度要求。也需要进一步的轻量化设计,现有技术中的轻量化设计常用减薄转向节厚度,减小加强筋厚度等方法,但进行轻量化的同时经常会引起强度的降低,成为了阻碍转向节轻量化发展的一个难题。因此,需要一种轻量化的同时又具有高强度的转向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在保证轻量化的同时又具有高强度的适用于汽车后悬架的转向节。在优化的转向节结构上,进一步地通过CAE分析来科学设计转向节的减重部位。
[0005]本技术的一种适用于汽车后悬架的高强度轻量化转向节,该转向节为一体成型结构件。其中:转向节的前部是上摆臂安装部(3),其上设有A支臂(3A)与B支臂(3B);转向节的后部是上H臂后安装部(6);转向节的左部是上H臂前安装部(2)、卡钳B安装部(7B)、卡钳A安装部(7A);转向节的右部是上束臂安装部(4)、上H臂拉杆安装部(5)。转向节上设有四个腔体、轴承配合孔(8)和轴承安装部(9)。上摆臂安装部(3)的A支臂(3A)与上束臂安装部(4)之间是第一加强连接部(11)。上束臂安装部(4)与上H臂后安装部(6)之间是第二加强连接部(12)。卡钳A安装部(7A)与卡钳B安装部(7B)之间是第三加强连接部(13)。
[0006]本技术设计的适用于汽车后悬架的高强度轻量化转向节的优点在于:
[0007]①
通过CAE分析来科学设计转向节的减重部位。通过CAE分析发现单纯的减重腔体还有继续减重的空间,因此在应力相对较小的三个减重腔体又再次设置了减重孔,为了保证应力的有效传递,在减重腔体和减重孔之间设置了台阶依次保证应力传递的光顺性。
[0008]②
减重的前提是要保证结构有足够的强度,因此,在转向节外围设置了一圈加强连接部,每个连接臂上均设有用于与零部件连接的加强连接部,从而使得转向节构成在过减薄其厚度来进一步减重,而依旧具有较高的强度;从而能够获得轻量化的同时又具有高强度的高强度轻量化转向节。
[0009]③
本技术设计的转向节采用铝合金材料加工,其铝合金转向节重量为3.2kg,相对于现有技术的该种铸钢转向节减重水平可达到46%以上。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技术设计的适用于汽车后悬架的高强度轻量化转向节的结构图。
[0011]图1A是图1的正视图。
[0012]图1B是图1的后视图。
[0013]图1C是图1的左视图。
[0014]图1D是图1的右视图。
[0015]图1E是图1的俯视图。
[0016]图1F是图1的仰视图。
[0017]图2是本技术设计的适用于汽车后悬架的高强度轻量化转向节的第一个视角结构图。
[0018]图2A是图2的另一视角结构图。
[0019]图3是本技术设计的适用于汽车后悬架的高强度轻量化转向节的第二个视角结构图。
[0020]图3A是图3的另一视角结构图。
[0021]图4是本技术设计的适用于汽车后悬架的高强度轻量化转向节的应力变形云图。
[0022]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4]参见图1、图2、图3所示,本技术设计的是一种适合汽车后悬架用的高强度轻量化转向节,该转向节为一体成型结构件。
[0025]参见图1、图1A、图1B、图1C、图1D、图1E、图1F所示,本技术设计的适用于汽车后悬架的高强度轻量化转向节的前部是上摆臂安装部3;转向节的后部是上H臂后安装部6;
转向节的左部是上H臂前安装部2、卡钳B安装部7B、卡钳A安装部7A;转向节的右部是上束臂安装部4、上H臂拉杆安装部5。
[0026]在本技术中上摆臂安装部3为U型支臂结构(如图1、图1E所示)。上摆臂安装部3上设有A支臂3A与B支臂3B。
[0027]上摆臂安装部3的A支臂3A与上束臂安装部4之间是第一加强连接部11。第一加强连接部11上设有第一凸起11A(如图1B、图1D所示)。
[0028]上束臂安装部4与上H臂后安装部6之间是第二加强连接部12。第二加强连接部12上设有第二凸起12A(如图1A所示)。
[0029]卡钳A安装部7A与卡钳B安装部7B之间是第三加强连接部13。第三加强连接部13上设有第三凸起13A(如图1C、图3所示)。
[0030]在本技术中,设计第一加强连接部11、第二加强连接部12和第三加强连接部13,是为了提高连接部位的强度。
[0031]本技术设计的转向节本体上设有第一腔体1A、第二腔体1B、第三腔体1C、第四腔体1D、轴承配合孔8和轴承安装部9。
[0032]所述上摆臂安装部3的A支臂3A与B支臂3B之间是第四腔体1D。参见图1、图2、图2A所示,第四腔体1D上设有第四腔体减重孔1D3,第四腔体1D的底部至第四腔体减重孔1D3设计有第四腔体过渡台1D1、第四腔体凹凸1D2;并且在第四腔体1D的下底面板上设计有第四腔体底板过渡台1D4。在第四腔体1D内部过度到第四腔体减重孔1D3的设计(第四腔体过渡台1D1、第四腔体凹凸1D2),是为了更好地将连接臂的连接部受到的力传递到位于转向节本体上,以及结构工作的要求;另外,从转向节本体的底面板上查看,第四腔体1D自底部向顶部截面是逐渐扩大的。
[0033]所述上摆臂安装部3的A支臂3A的后缘与B支臂3B的后缘与第二加强连接部12之间是轴承安装部9。
[0034]所述上摆臂安装部3的B支臂3B、第一加强连接部11、上束臂安装部4和第二加强连接部12之间是第一腔体1A。参见图1、图2、图2A所示,第一腔体1A上设有第一腔体减重孔1A3,第一腔体1A的底部至第一腔体减重孔1A3设计有第一腔体过渡台1A1、第一腔体凹凸1A2;并且在第一腔体1A的下底面板上设计有第一腔体底板过渡台1A4。在第一腔体1A内部过度到第一腔体减重孔1A3的设计(第一腔体过渡台1A1、第一腔体凹凸1A2),是为了更好地将连接臂的连接部受到的力传递到位于转向节本体上,以及结构工作的要求;另外,从转向节本体的底面板上查看,第一腔体1A自底部向顶部截面是逐渐扩大的。
[0035]所述轴承安装部9的左外缘、上H臂后安装部6、卡钳A安装部7A和卡钳B安装部7B之间是第二腔体1B。第二腔体1B上设有第二腔体减重孔1B3。
[0036]所述上摆臂安装部3的A支臂3A的外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汽车后悬架的高强度轻量化转向节,其特征在于:该转向节为一体成型结构件;转向节的前部是上摆臂安装部(3);转向节的后部是上H臂后安装部(6);转向节的左部是上H臂前安装部(2)、卡钳B安装部(7B)、卡钳A安装部(7A);转向节的右部是上束臂安装部(4)、上H臂拉杆安装部(5);转向节本体上设有第一腔体(1A)、第二腔体(1B)、第三腔体(1C)、第四腔体(1D)、轴承配合孔(8)和轴承安装部(9);所述上摆臂安装部(3)的A支臂(3A)的后缘与B支臂(3B)的后缘与第二加强连接部(12)之间是轴承安装部(9);轴承安装部(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花蕊张虎段辉洪涛金昱魏怀远
申请(专利权)人:诸城航大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