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中隔墙台车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7534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1 17: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隧道中隔墙台车结构,该方案包括模板组件和设于模板组件左右两侧的台车本体;所述模板组件包括设于隧道中线两侧的竖直模板和连接两个竖直模板的多个拉杆;每个所述台车本体包括行走底架、设于行走底架顶部的水平压紧机构及设有行走底架底端的第一配重块,所述行走底架底部至少设有四个行走轮,且所述第一配重块位于行走底架远离竖直模板的一侧,所述水平压紧机构与竖直模板可拆卸连接,本申请具有操作方便,移动方便的优点。移动方便的优点。移动方便的优点。

Tunnel middle partition trolley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隧道中隔墙台车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中隔墙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隧道中隔墙台车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隧道中隔墙单独施工中,一般采用固定台架结合小组合模板或固定大模板结构,在一段中隔墙施工完后,需要人工移开简易模板台架,走行至下一个施工段,人工移动定位,需要装载机配合走行及安装移位等。由于中隔墙施工混凝土较少,台车较短,施工周期会拉长,施工效率不高,尤其是在城际铁路的隧道施工时,现有的台车存在操作不方便,工作量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隧道中隔墙台车结构。
[0004]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隧道中隔墙台车结构包括模板组件和设于模板组件左右两侧的台车本体;所述模板组件包括设于隧道中线两侧的竖直模板和连接两个竖直模板的多个拉杆;每个所述台车本体包括行走底架、设于行走底架顶部的水平压紧机构及设有行走底架底端的第一配重块,所述行走底架底部至少设有四个行走轮,且所述第一配重块位于行走底架远离竖直模板的一侧,所述水平压紧机构与竖直模板可拆卸连接。
[0005]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1、与现有技术相比,多个行走轮的设计可大大地增加可移动性,而且通过第一配重块可起到很好地平衡作用,使得水平压紧机构对竖直模板施加压力的时候,第一配重块可起到对行走底架的配重效果,使其不易发生支模的问题,调整方便,显著减少了后期调试的工作量;
[0006]2、采用本行走底架对于模板组件的支撑效果好,便于中隔墙的施工,成型效果好。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配重块沿行走底架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一配重块底部均设有支撑台。配重块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增加和减少,通过支撑台可以方便地放置配重块,操作方便,而且支撑台还可以放置其他的施工零件,便于在行走底架行走时携带。
[0008]进一步地,所述水平压紧机构为电缸、气缸及液压缸的其中一种。此设置,可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选择上述三种缸的其中一种,对于不方便设置气源站或者液压站的地方,可以采用电缸来进行压紧,电缸只需要通电即可使用,不需要气源站和液压站即可使用。
[0009]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竖直模板上还设有承重支架,该承重支架上设有第二配重块。第二配重块可提供向竖直模板内侧的分力,使得第二配重块可起到对竖直模板一定的压紧作用,尤其是将第二配重块放置在靠近承重支架远离竖直模板的一端,压紧效果更好。
[0010]进一步地,所述水平压紧机构沿行走底架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此设置,可根据行走底架的长度进行设置,对于竖直模板的压紧效果更好,有利于中隔墙的施工。
[0011]进一步地,所述行走底架通过多个竖直撑杆、横撑杆及斜撑杆拼接而成,且所述形成底架的顶部设有钢板制成的台车面板,每个所述竖直撑杆以及每个所述横撑杆均为H型钢,每个所述斜撑杆均为钢板。此设置,可方便地搭建行走底架,使得行走底架具有足够的强度。
[0012]进一步地,所述台车面板的厚度至少为5mm。此设置,保证了台车面板具有足够的强度。
[0013]进一步地,所述台车面板的下方设有辅助支架体系,所述辅助支架体系通过多个斜加强筋和多个竖加强筋拼接而成。此设置,进一步提升了台车面板的底部支撑强度,由于台车面板上安装有多个水平压紧机构,因此更需要加强强度。
[0014]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水平压紧机构均设有一数字压力表。此方案,可方便地观察每个水平压紧机构的压力数据,从而快速将每个水平夹紧机构都调整到一样的压力。
[0015]进一步地,还包括监控显示器,每个所述竖直压力表均与监控显示器通信连接。此设置,可在后续施工过程中,如浇筑中隔墙时,方便地观察各个水平压紧机构的压力数值,从而及时发现压力数值异常的部位。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中台车本体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0018]图3是图1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0019]图中,1、模板组件;2、台车本体;3、行走轮;4、支撑台;5、承重支架;11、竖直模板;12、拉杆;21、行走底架;22、水平压紧机构;23、第一配重块;24、竖直撑杆;25、横撑杆;26、斜撑杆;27、台车面板;28、斜加强筋;29、竖加强筋;30、第二配重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披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2]如图1

3所示,本隧道中隔墙台车结构包括模板组件1和设于模板组件1左右两侧的台车本体2,模板组件1包括设于隧道中线两侧的竖直模板11和连接两个竖直模板11的多个拉杆12,模板组件1的结构是现有技术中常见的结构,因此不再对其原理进行赘述。
[0023]具体地,每个台车本体2包括行走底架21、设于行走底架21顶部的水平压紧机构22及设有行走底架21底端的第一配重块23,行走底架21底部至少设有四个行走轮3,且第一配重块23位于行走底架21远离竖直模板11的一侧,水平压紧机构22与竖直模板11通过螺栓等
紧固件固定,其中水平压紧机构22为电缸、气缸及液压缸的其中一种。此设置,可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选择上述三种缸的其中一种,对于不方便设置气源站或者液压站的地方,可以采用电缸来进行压紧,电缸只需要通电即可使用,不需要气源站和液压站即可使用,水平压紧机构22沿行走底架21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此设置,可根据行走底架21的长度进行设置,对于竖直模板11的压紧效果更好,有利于中隔墙的施工。
[0024]在行走底架21的底端位置安装有多个支撑台4,此位置位于行走底架21远离竖直模板11的一侧,支撑台4沿行走底架21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为两个,每个支撑台4上均放置了一个第一配重块23,第一配重块23可以是通过混凝土浇筑而成。配重块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增加和减少,通过支撑台4可以方便地放置配重块,操作方便,而且支撑台4还可以放置其他的施工零件,便于在行走底架21行走时携带。
[0025]行走底架21通过多个竖直撑杆24、横撑杆25及斜撑杆26通过螺栓拼接而成,且形成底架的顶部设有钢板制成的台车面板27,每个竖直撑杆24以及每个横撑杆25均为H型钢,每个斜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隧道中隔墙台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模板组件和设于模板组件左右两侧的台车本体;所述模板组件包括设于隧道中线两侧的竖直模板和连接两个竖直模板的多个拉杆;每个所述台车本体包括行走底架、设于行走底架顶部的水平压紧机构及设有行走底架底端的第一配重块,所述行走底架底部至少设有四个行走轮,且所述第一配重块位于行走底架远离竖直模板的一侧,所述水平压紧机构与竖直模板可拆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中隔墙台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重块沿行走底架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一配重块底部均设有支撑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中隔墙台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压紧机构为电缸、气缸及液压缸的其中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中隔墙台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竖直模板上还设有承重支架,该承重支架上设有第二配重块。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隧道中隔墙台车结构,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佳佳张文龙娄志会于海亮刘瑞安鹏杨雪峰杨冬亮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城建中南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